【摘要】网络流行语如今正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主要探讨2018和2019年网络流行语的英译。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英译需要重点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遵循“读者友好”的原则;在确保词义准确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转换方式,以不同的英文表达形式来呈现中文网络流行语,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从而进一步传播中国的流行文化。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网络流行语英译;2018、2019网络流行语
【作者简介】廖文霈,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用语不断涌现。网络用语已经成为公众日常语言使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确认过眼神”“柠檬精”“断舍离”“我太难了”等等最初来源于网络的流行语如今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流行语(network buzzword)作为日常交际中的基本语言单位,在语言和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既是语言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这种新的语言形式丰富了人们的词汇,并以一种幽默而批判的方式反映了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版本对于传播中国的流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选取中国日报提供的2018、2019年部分流行語的英文译本,结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翻译转换理论进行探讨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翻译
明确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是分析其翻译的基础。周文德(2014)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广大网民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网民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进行交流﹑发表观点,由此产生的流行语具有强烈的互动性;第三,一些流行语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的新闻背景,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第四,网络流行语来源广泛,并且有不拘词法的现象,由此体现多样新颖的特点;第五,网络流行语通常简单易懂、老少皆宜,具有简明通俗的特点;第六,网络流行语中有许多表达风格诙谐幽默,具有十足的风趣性。
基于以上特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应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 在文化上,保留和尊重中国文化要素的立场,最大限度地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在语言上,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灵活采用不译(音译)、释义、描述、意译、替换等各种转换方法,让译文读者所领略到的含义无限接近于真正的原文,感受到真正的中国风貌(吴波,2017)。
二、翻译转换理论
“翻译转换”这一概念由卡特福德(Catford)于1965年首次提出。卡特福德沿袭了弗斯(Firth)和韩礼德(Halliday)的模式,从交际的角度分析语言在语境中的作用功能,并在不同层面和层级上对语言进行分析(Munday,2001:92)。该理论强调句子的成分分析和灵活的翻译对等。卡特福德(Catford,1965: 73)将“转换(shifts)”定义为“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SL to TL(源语在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翻译转换包括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卡特福德重点探讨了范畴转换的几种类型——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此外,该理论主要围绕源语和译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对翻译原则进行探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形式对等,而重点强调意义以及语言层次微观现象的对等(穆雷,1990)。根据不同语言构词成句的不同,该理论给出了不同的对应转换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单位转换两种方式来讨论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同时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在流行语英译领域的可行性。
三、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翻译转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使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鉴于各种流行语的中文表达形式本身各不相同,其英译所采取的转换方式也相应地有所差异。
1. 结构转换。语法里的结构转换可以发生在所有层级上(Catford,1965:78)。也就是说,句子层面上句式的转变和词汇层面上等值成分顺序的转变都属于结构转换。
例:我太难了
译文:What am I supposed to do?
“我太难了”是2019年度网络流行语,是当代年轻人面临困境时一种幽默而无奈的自嘲。其中文句式为一个带有些许感叹意味的简单陈述句。但译文并未将“难”直译为“difficult”或“hard”,而是将整个简单句的结构打碎重构,巧妙地转换为一个疑问句。What am I supposed to do?(我该怎么做呢?)通过结构转换,以意译的方法更为准确地传达了原用语的表达情感,因为“难”并不是真的难,而是以一种诙谐的腔调表达出的某种无奈与轻微的抱怨。而这种情感与说话的腔调正是能体现如今年轻人面临压力时的态度与说话方式,一阵自我调侃之后仍然要解决困难。因此,“What am I supposed to do?”更加直观地向英语读者体现了这一汉语流行语所传达态度与情感,同时,疑问句的句式也能体现流行语的互动性特点。
2. 类别转换。当译语单位的等值成分是一个与源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Catford,1965:78)。翻译中的词性转换为较常见的类别转换方式之一。
例:断舍离
译文:Simplifying Life
“断舍离”为2019年度网络流行语,表示一种抛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把自己从物质条件中解放出来的生活方式。中文表达由“断”“舍”“离”三个动词组成,英文译文采用类别转换,将这组动词转换为一个概括化的名词。“Simplifying Life”(简化的生活)词义直观简洁,避免了中文意思相近的“舍”和“离”两个动词的翻译障碍。此外,增译的“Life”也直接向目标读者表明了这个流行语是用于表述生活方式的词汇,体现了流行语简明通俗的特点,且符合“读者友好”的原则。
例:杠精
译文:An Argumentative Person
“杠精”为2018年度网络流行语,指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的人,或故意唱反调的人。此处“杠”表示抬杠,难以用英语直译。这个表达的翻译采取的是释义的方法,将“杠”的含义解释为“Argumentative”(好争辩的)。争辩的形式有很多种,而抬杠唱反调也属于争辩的一种,且对于英语读者而言“好争辩的”应当更容易理解,这里的释义同样以读者为中心,同时顾及英汉语言词汇之间的差异性,用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释义汉语中一个较为生涩的概念,且两者词义之间为包含关系,故这样的释义是可行的。但是显然,相比汉语“杠精”这一简洁凝练的表达,英语译文还是不免有些“重”;此外,汉语中的“精”常用于形容神仙传说中的鬼怪,如妖精、蜘蛛精等,这里的“杠精”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把“(杠)精”简单地译为“(Argumentative)Person”也失去了一些原词的风趣性。因此,“杠精”的翻译仍有优化的空间。
3. 单位转换。单位转换指源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Catford,1965:79)。即翻译中常发生的词与短语、词与句子、短语与句子之间的相互转换均属于单位转换的范畴。
例:柠檬精
译文:Green with Envy
“柠檬精”为2019年度网络流行语,一般用于形容羡慕嫉妒他人者。其翻译“Green with Envy”将汉语的名词转换为形容词短语,在语言单位上实现从词到短语的单位等级转换。“Green with Envy”看似与“柠檬精”的字面意思关联不大,但实际上两者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却十分相近。英语中“green”一词有“jealous and envious”(羡慕和嫉妒)的意思,与之相关的英文表达也比较常见,如“green-eyed”表示“眼红”等等。此外,Green with Envy在英语中本身就是一个俗语,为很多西方人所熟悉。因此,在此作为“柠檬精”的翻译是套译得比较恰当的。此处单位转换的目的可以理解为缩小与英语读者的差距,使类似的网络流行语英译版更符合英语国家语言表达的文化规范,并通过归化的翻译策略来体现语义对等,进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例:确认过眼神
译文:Soul Gaze
“确认过眼神”为2018年度网络流行语,最初来自歌曲《醉赤壁》里的歌词“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后多用于形容人们已认证或十分确认的事物,通常带有调侃意味。这一表达的中文原文为句子,而其英文翻译“Soul Gaze”(灵魂凝视)采用单位转换译成了名词短语。
此处单位转换的目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这一表达本身需要特定的语境。对于不甚了解中国流行文化的英语国家读者而言,如果直译为“get the expression in one's eyes”,容易造成所指不明,讓读者不知所云。基于对语境的考虑,名词短语可以相对较好地避免这一问题。
其次,名词短语“Soul Gaze”更易传播。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影响,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语言表达的流行性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使用的次数多、范围广,这些表达相应也就越来越流行。结合网络流行语简明通俗、幽默风趣的特征,这些表达的英文译文也不宜冗长复杂,简洁明了的译文会让读者更容易记住,从而使国内的这些流行元素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同时,也从更广义的层面实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
四、结语
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从结构、类别、单位转换三个层面,结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翻译方法探讨了2018年和2019年的部分网络流行语。通过分析,笔者验证了翻译转换理论在流行语英译领域的可行性;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应以“读者友好”为基本原则,同时可以根据不同表达的特征运用适当的转换方式进行翻译,最终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的网络流行语和流行文化。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Th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1.
[2]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穆雷.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外语教学,1990 (2):37-42.
[4]周文德.网络热词的特征及其翻译[J].鄂州大学学报,2014(9):59-61.
[5]吴波.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立场和方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1):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