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而不见的深情

2021-04-12 22:47雪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孙前妻毛衣

最近重读了晓苏的短篇小说《看望前妻》(原载《花城》2002年第六期),如温泉奔涌,心头温暖,散发出人性之美的光辉。

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石老师)叙事,谑称自己是“陈世美”。当读完这篇小说之后,读者不但不恨这个“陈世美”,反而还特别同情、理解他。“我”由一名代课老师考上了大学,在特定的年代当了“陈世美”,抛弃了当炊事员的妻子实属情非得已。文化差异,异地分居、前程未来等等,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得不考虑。其实“我”的爱心、初恋的纯真是未泯的。想见到前妻归心似箭的心情,精心为前妻挑选的红色衣服,表示歉意的2000元现金,足以可鉴“我”虔诚的心和对前妻的愧疚之意。《看望前妻》写于2002年,距今已经有18年的时间了,现在读来依然欲罷不能。18年前的2000元也可谓一笔不小的数目,读者能深切体味到石老师对前妻的情深义重。

石老师大学毕业留在了城市就业起初并没有抛弃妻子的想法,刚参加工作就把妻子接进城去玩。婚变的原因是因与前妻及同事一同去看了一场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而引起。从影院出来,他问妻子对这部电影感觉怎么样?妻子脱口而出:“我觉得红裙子的颜色挺不错的”。妻子的回答,颇令人啼笑皆非,引起了同事尖利的笑声。他们对美的审视不在一个层面,同事的嘲笑刺伤了石老师的颜面,在“虚荣心”的作祟下,他痛下决心以没有共同语言的理由很快与妻子离了婚。且自嘲地说,在当时许多男人用这句话作为理由抛弃了他们的槽糠之妻。而事实上,前妻的贤惠是现在的妻子无法能比的,长相也是不相上下的。石老师坦诚地说,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或者他没有考上大学,是不可能抛弃前妻的。小说巧妙地把前妻与同事通过看电影置入同一个平面,然后通过对电影的品评,显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前妻美凤自始至终回避了与石老师相见。但通过前妻的丈夫、孩子,传递出的信息,无处不是前妻浓浓的爱意。她的回避体现出理性。当前妻从老远认出了“我”,就赶紧收拾屋子、吩咐丈夫老孙出来赶狗,担心狗咬着了“我”。然后为“我”烧水泡茶、悄无声息地出去买烟。通过丈夫进出,自然而巧妙地把烟、茶奉到了石老师手上。《看望前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70、80、90年代,“陈世美”成了一个道德符号,男性的地位变了,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与前妻或女友分手,都会被贴上这个标签——“喜新厌旧的陈世美”,遭到道德绑架和唾骂。

小说情节的结构巧妙而圆整,人物的刻画生动。景物的描写优美。特别是场景的设置,那颗高大的银杏树,不仅是寻找前妻的地理坐标,银杏叶金黄的颜色呈现出温暖的色彩,散发出友好、和谐的气氛。菜园的莴笋,碧绿青翠,葱绿的颜色象征青春的勃勃生气,勾引起石老师对初恋的美好回忆,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两个孩子出去背石灰刚好与石老师打了一下照面,石老师对前妻家庭成员便有了基本的印象和了解。两个男人在银杏树下聊天,与厨房里忙碌的前妻恰到好处的距离。读者不知不觉融入到故事情景中,感动不已。前妻杀鸡、摘菜、做饭。石老师听得到杀鸡的声音、闻得到厨房飘逸出来的鸡汤的浓香,几次想进厨房阻止她不要太铺张,简单随意就好,但厨房门被前妻反锁,饭菜的清香直袭鼻孔,虽然不见其人,却被热情萦绕。

小说最令人感慨唏嘘的是一对分手的夫妻没有因爱生恨,折射出一种修为,前妻的隐忍令人心疼。石老师提出离婚时,她伤心欲绝,本想大哭一场倾泻被抛弃的痛苦,但理智战胜了情感,她忍住了悲泣。因为她明白自己与石老师的差距。爱情不是祈求,不是怜悯。她虽然已经怀上了石老师的孩子,却只字不提,没有以此要挟、死缠烂打。她懂得强扭的瓜不甜,与其哭闹、还不如理性放手。经过短暂的伤心之后,便珍藏起了这份感情。以致多年以后,石老师想起她愈发不安,内疚之情萌生出看望前妻的强烈愿望。石老师通过与前妻丈夫的交流,方知晓了与前妻离婚后她所承受的一切。对前妻美凤的描述,表达了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的情感。在条件不对等的情况下,爱的一方对另一方是一厢情愿的付出。即使心碎了,梦破了,也不会改变。我们从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婚姻便可感知到这种情感,他冲出道德的重围,宁可背负责骂,坚持寻觅心灵相通的知音,绝不委曲求全与一字不识的朱安成为真正的夫妻。而朱安是爱鲁迅的,她甘愿做了一辈子名誉夫妻。当然,这只是勇敢者的抉择。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维护外在的良好声誉,做一个被人景仰的道德楷模,是没有勇气当“陈世美”的。

石老师在与老孙谈话间,拾起了风吹掉的银杏果子,成为两人聊天转换的话题,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延展。老孙告诉石老师每年的银杏果子他们都积攒起来卖到中药材收购门市部,很值钱,是女儿每年的学费来源。石老师告诉老孙,银杏果在城市还上餐桌,是高级美食,对身体具有大补的作用。一句不经意的聊天,看似大老粗的老孙却心细如发,他不动声色进屋告诉了妻子。进餐时,石老师看到一盘油炸的银杏果,十分惊讶,当他知道了原委,如温暖的热流暖遍全身。老孙视“我”为兄弟,毫不吝啬地把给女儿换学费的银杏果让妻子炸了当下酒菜招待“我”。虽然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却坚决拒绝石老师送给他们的现金,否则就要对他下逐客令,令人鼻子发酸,热泪直淌。

故事通过假设、反转、对比、暗示,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一开头就抛出了悬念,去看望前妻矛盾的心情,假若前妻记恨“我”不让我进门、假如她丈夫对“我”充满敌意,“我”该怎么办?石老师非常担心会遭遇如此尴尬,其结果令人大感意外。前妻丈夫的糟蹋形象,与“我”的西装革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折射出城乡的巨大差距和宿命。他的豁达和率真、热忱,表达出农村人的憨厚、质朴。外在的朴素和不修边幅与内在的大暖大爱形成强烈的反差。

小说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男孩拿着我专为前妻买的红毛衣。睁大眼睛,无比认真地对我说:‘父亲,我妈让我把这件毛衣给你送来,你正好用这件毛衣包扎伤口吧!男孩说完,扔下毛衣便转身回去了”。

男孩恭敬的称呼,令石老师恍然大悟,明白了是他的亲生骨肉,眼角眉毛中刻着的黑痣,一出场就埋下了伏笔,并几次提及,隐喻爱的泪痕,流淌出前妻的涵养若水一般,不由生出对她的无限怜爱!她让男孩把红毛衣送还,只是想让石老师知道他俩曾经有过一个孩子,表明绝不会与石老师藕断丝连。

石老师虽然与前妻的爱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当初他们的情感是热烈的,美好的,是值得感念和追怀的。黑皮箱里装着“我”深深的内疚和永远的痛……晓苏高超的语言艺术,朴实无华地呈现了平凡人物情感的纯真和质朴,凝重、深沉的叙事调性解析了人的情感奥秘,爱情既需要温暖情感的抚慰,又渴慕息息相通,心灵的默契,精神的一致。

《看望前妻》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了无数读者,其审美内涵具有哲学性的思考。石老师抛弃前妻如果用虚荣心一词来解读,只是浅尝辄止的理解。著名作家赵瑜说:婚姻是社会属性的,有感情的原因,但不是感情的全部。更多的婚姻属于社会学范畴,两个人不必相爱,但可以安稳地过一生,这就是婚姻。而爱却不一定非要在一起,因为在一起需要血缘、感情,以及家庭关系等捆绑,这些东西不属于精神生活。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在婚姻里获得精神满足,但可以在婚姻里获得亲情的满足,生活习惯的适应。而完美的婚姻是灵与肉的结合。

雪梅,自由写作者,湖北省第六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老孙前妻毛衣
一个巴掌 一个拥抱
藏在毛衣里的爱
男友离异和过去没断干净
白描绘形象,细节显真情
不要,不要穿这件毛衣
老孙的茶
温情暴击躲不过的“毛衣杀”
老公的前妻想复婚
穿毛衣的小镇
离婚后前妻过得不好,让我很纠结/李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