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的思考

2021-04-12 22:47郭奇博杨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工匠精神

郭奇博 杨迪

内容摘要:在现代高职语文课程中,通过对中外古典文学的教育渗透,使学生将敬业奉献的从业价值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更加深刻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锻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含义和丰富内涵,以及对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探索提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为培养和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型工匠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 工匠精神 人文情怀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就有了关于对“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所谓古之工匠精神的最早诠释,与我们当代所提倡和弘扬的关于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力发展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划了蓝图。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发展阶段,面临新时代特点下的社会实践需求,如何在全域角下培养出由“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型人才转变的当代工匠,是职业院校教师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高职语文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奠定综合职业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服务专业技能学习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养成性作用。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含义

工匠,通常称之为具有一定工艺专长,并熟练掌握高超技术的手工业劳动者。所谓工匠精神,是匠人们在具备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同时,以其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享受其打造的产品在不断尽善尽美中,所逐渐形成的精神理念。近年来,一系列有关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要坚持和弘扬具有工匠精神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作出了明确的重要指示。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红色基因文化;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知识分子,以实际行动彰显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五千年华夏文明沉淀和积累形成的大国工匠精神,凝练成了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和推陈出新的中国风骨。“习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兢兢业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益求精、鞠躬尽瘁,就是对中华民族勤劳无畏的中国人民身上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高职语文中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从孔、孟、老、庄、韩非的“诸子百家”到文学、史学、法学、哲学、医学的“百花齐放”;从《论语》《诗经》《楚辞》《道德经》到《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二十四史;从“盘古开天地”“女媧造人”的初始文化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的道德价值;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上古神话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无数优秀的中华古典文学,一直在以文字的方式延续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并积淀形成的优秀文明历史,记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经历过的奋斗历程,饱含着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贯穿着华夏儿女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高职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优势资源,为培养形成学生又红又专、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知识来源。“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着力培养建设新时代兼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需要博大精深的语文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语文教育继承和发扬。

三.高职语文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提出的具体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历史任务,我们不仅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更要把着力塑造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和专精尖业务水平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历史任务常抓不懈。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环境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需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绝对竞争优势,又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具备工匠精神的中国职业人。

(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据市场调研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球能够始终保持延续生存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约近5600家,探究每个企业能够生存百年以上的行业秘密,均源自于其内部始终传承着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较之当前部分企业急于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品质的错误经营方式,精益求精、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支撑并维系着他们虽历经风雨,但却仍然能够抵御优胜劣汰,屹立于世界经济之巅。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赋予企业所要求秉承的最坚定的现实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种指引与捍卫,更是一种行业精神的荣誉与传承。

(三)院校自身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从业就业为目标,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时代重任。在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作为学校和教师更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重视深化对学生未来就业精神和从业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优秀的毕业生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能够为母校的社会声誉带来绵延不断的可持续发展隐形资源。同时,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一个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更容易并且能够迅速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严谨精湛、肯于钻研的工匠精神能够支持和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尽快融入企业,立足社会。

四.高职语文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富有工匠精神的课堂环境。高职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基础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思维价值取向。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将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文素质教育中,使专业知识传授与精神情操提升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行业特点,分析并区别适应本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形成将工匠精融入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在感悟华夏文明的同时,体会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让在校期间的学习认知,逐步转化为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的坚实基础。

(二)构建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气氛浓厚、主题鲜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高职院校,可充分运用新兴的各类融媒体手段,创设符合现代高职学生思维认知行为特点,及便于融入和接受的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学习生活中将中华民族伟大的工匠精神融入头脑。同时积极开展课堂内及课堂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人文意义的表演话剧社、国学活动、主题性演讲、征文比赛等团体活动,充分发挥校园隐形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塑造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加速帮助和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快速适应社会。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是一项需要信仰的伟大事业,时代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作为培养和造就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伟大工程,语文教师肩负着光荣而伟大的时代使命和重要责任,对于教育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職业理想信念发挥着最直接的重要意义。教师自身要将“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教书育人情怀作为一种工匠精神,行为示范地做好学生成才树人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在提升自身语文教学能力和素养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名学生,充分发挥内在的精神熏陶和心理传导作用,以默会的教学方式,陶冶受教学生,引领学生实现内在转化,用自身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教育、引导、感染学生,提升教育效果,助力学生成才。

基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化和专业化,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国工匠精神”进课堂的重要性,通过兼具丰富人文情怀及高尚道德情操的高职语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以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毫不动摇地坚守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王丽媛 职教论坛[J]2014(22)

[3]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分析 张娟娟 吕梁教育学报[J]2018(12)

[4]工匠精神:高职语文教师的职业坚守 教育现代化[J]2016(9)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古典文学增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具有“工匠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高职语文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JGZY201914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工匠精神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