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对待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2021-04-12 22:47路云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路云霞

内容摘要:为尽快适应大时代的潮流,不少学者和教师都在积极倡导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然而,在任何尚未发展完备的新兴事物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风险与威胁。因而对于大众文化这把“双刃剑”,在探索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方法的同时,我们也要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大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以期更好的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关键词:大众文化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夏民族这片沃土上扎根、生长,一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方向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因而,如何认知大众文化,更好的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并及时预防和规避可能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是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学中需要深思的一个方面。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从起源来看,中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与市场经济的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对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十分惊人,不断渗透和改变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成为新型文化形态的中坚力量。随着媒体的不断升级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大众文化的普及与传播。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大众文化的影子。从兴起到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一个组成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从影响范围来看,大众文化的覆盖面积已经波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借助大众文化应运而生的畅销书籍、网络流行语、由经典文化翻拍或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中都可以窥见大众文化的痕迹。其影响范围广泛,覆盖领域众多,已然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象。大众文化覆盖范围如此宽广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追溯:首先,大众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载体,产出过程具有批量复制和平面化的特点,同一个有趣的创意和创造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无限的复制、翻版,最终成为某个时段内迅速崛起发展的阶段性潮流,并快速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形成一种集体消费的文化氛围。其次,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形式多样,不受传播时间和传播地域的限制与影响,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从产出地扩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处,其巨大的科技优势和传播优势也是促成大众文化覆盖范围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自身特征来看,笔者认为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层面,一个是大众层面。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的总和,相比于政治、经济的形成过程,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内涵和特征会随着时代及其他因素的演变而演变。因此,“文化”二字本身就含有审美和历史的属性。大众指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即大众文化的面向对象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这一特性也很大程度限制了大众文化的制作与产出不可能像经典文化那样高雅深刻,而是一种批量生产,快速销售的文化产物,商品性和娱乐性是其突出特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众文化的特征可概括为历史性、审美性、商品性和娱乐性。

二.大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贡献

从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与现代教育模式相比,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存在着许多落后和弊端,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失。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流动是单向的,且主要表现在知识流是从知識的传授者教师导向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师生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互动。课堂的呈现模式大多是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或者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很少有机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教师口中的间接经验,课堂应有的主动性和灵性几乎不复存在。以传统的语文课堂为例,学习一篇课文时,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顺序都是教师先讲解生字,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抄写或者一遍遍反复跟读,接着再学习课文中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就是顺理成章的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作者、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最后总结全篇课文的思想情感。一篇有血有肉,饱含深情的课文到学生这里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文字、词语和要背要记的知识点,没有丝毫的灵气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不仅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有的“人文”情怀,也让学生从中收获不到任何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不仅知识内容陈旧,知识的传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执教教师垄断,课堂授课方式更是单一而缺乏创造性。

当代审美文化已经进入“图像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大众文化就是一种以视觉为主要元素的文化形态, 视觉优先不仅仅体现为艺术中的图画或影像多于文字,而且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新模式[1]。教师运用适当的方式把大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堂,用图文强化视觉记忆,用音频强化听觉感知,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获得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传统课堂无法提供的视听觉冲击,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如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如果教师纯粹通过言语的描绘让学生感知文本,无论这个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多么高超,没有现场的亲眼目睹,亲耳听闻,学生也是无法领略到安塞腰鼓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力量之美。有了大众文化的介入,教师可以在授课中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耳听闻,加上教师的讲授与课文的语言,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一篇鲜活而生动的课文的语言美,体会到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二)教育与生活从割裂走向结合

传统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科学技术的与日俱进,正不间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模式。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想要“知天下”,一方面有赖于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则必须接触社会生活。否则就容易陷入一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恶性循环的怪圈,长此以往,学生接触不到生动鲜活的知识,就会滋生“凡书中所言,尽数奉为真理”的不良读书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2]。生活是最好的大讲堂,也是最好的“教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给予学生更直观可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感知领悟并积累到语文课本以外的知识与体悟,进而增长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相对来说缺乏能动性的死知识,变成融入社会、人生体验的活知识,最终内化成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大众文化对语文课堂的介入能够有效打破当前教育与生活相割裂的困局。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不仅能通过书本的学习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传统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增强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传播迅捷快速的特点,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即知即传”。比如教师在课前刷到一条与当天教学有关的新闻或趣事,就可以在课堂上把这条新闻和趣事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实现课堂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链接。再如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既有数不尽的伤痛,更有负重前行的勇气和信念。根据抗疫历程所改编的时代报告剧《最美逆行者》、《在一起》既是我们和学生一起透过剧集看时代、了解社会生活的窗口,更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的生活教育。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把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生活素材直观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体悟,也能有效的改变教育与生活相割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大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风险

作为新兴文化形态,大众文化集通俗性、趣味性、流行性、娱乐性为一体,打破了以往的精英文化与纯文化的受众范围小,审美难度高的局面,能够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在享受大众文化给我们的课堂学习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大众文化的内容是沙泥俱在,对语文教学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都有一定潜在风险。

(一)影响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大众文化以商业化、娱乐性、刺激消费为主要目的,被现代社会的商品化洪流纳入“文化工业”的轨道,成为一种可以被复制的、平面化的、无深度感的、唾手可得的商品。利益的驱使更使得一些商家违背道德底线和社会价值观,创造出一些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而这些文化产品,除了为博人眼球而博人眼球的恶趣味外,深究其内容和审美价值,却是缺乏创新,出产制作方式更是千篇一律的雷同。如同鸡肋,为了迎合更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不断变“雅”为“俗”,无底线降低审美趣味。浸润在这样粗制滥造又毫无审美可言的文化环境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也会随之被悄无声息的改变。正如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延伸了人的眼和口的功能,但“人的延伸”同时意味着人的“自残”[3]。另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极端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来源不一,真假难辨,内容驳杂,未经筛选的投入使用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健康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媒介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一些浏览界面时不时弹出的“小窗口”吸引,这些窗口信息的内容往往低俗不堪,非但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更甚者,一些屡禁不止的“黄色窗口”还会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教育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淡化经典作品的地位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许多经典的文化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也在传播过程中被打上大众文化的烙印,经历一番各式各样的改编。部分影视作品更是打着“经典”的旗号,对经典作品进行不伦不类的大改特改,甚至是面目全非的魔改。快手、抖音上等微视频软件,随处可见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恶搞和篡改。我们生活在如今的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是从未有过的快捷发达,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追求视觉的刺激和听觉的震撼,不再选择从传统的经典书目中寻求精神家园,忽略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研读。学生已经习惯于从电影、电视、手机的屏幕中获得审美体验,习惯于在网络上浏览短、平、快的文章,越来越多地被屏幕和音响所包围,经典作品教育影响的根基地位受到了冲击[4]。大众文化参与语文课堂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和瓦解经典作品在语文教学乃至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

四.合理应对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声、光、电、影等对学生视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5]。因此教师要批判地对待大众文化,积极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采取恰当措施应对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一)教师主动介入

课堂教育是班级教育的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整个学校教育的教育成败,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主动介入大众文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事先对驳杂冗沉,良莠不齐的大众文化进行过滤筛选。颉取适应教育过程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处的优秀文化,合理精心地设置教学环节,让大众文化成为有效课堂基础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仅收获到视觉感官上的愉悦和刺激,更能从中获取到有益身心的正面积极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审美观念。

(二)内容选取适时适量

语文课程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6]。语文课程的学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和认知情感,帮助其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众文化虽然具有很多新颖、奇特的科技信息优势,但其规范性和价值性毕竟没有发展成熟,也未经历检验,所以不能担负语文课程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因此语文课程对大众文化的学习与利用,应该建立在语文课程的自身独有的特点之上,用大众文化优势弥补原有课堂教学的不足,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率、高效益。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筑牢低俗文化防火墙,严防劣质的大众文化对学生心灵和价值观侵蚀,合理利用,积极引导,提高语文课堂的审美水平。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历史进步的结果,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众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衍生物”,具有深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偶然性[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与语文课堂的结合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将大众文化引入课堂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甄别和判断能力,批判对待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扬长避短,让大众文化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丽茜.主旋律影视的大众文化特征与精神建构方式[J].社会科学家,2018,(8):146-150.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4.

[3]陈婷婷.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史洁,张曙光.经典教育与大众文化融合的解释学路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65(2):41—48.

[5]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構[M].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

[6]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7]叶肖.简析中国大众文化的演变脉络与效应——兼论对塑造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知与行,2019,(6):36-41.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