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与辨伪:论《唐诗百话》中的《唐诗解》

2021-04-12 22:47续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考证

续畅

内容摘要:施蛰存对20世界的中国文学史来讲,可谓举足轻重,一本《唐诗百话》,更是他沉寂50年后,向文坛掷出的又一力作。基于对唐汝询《唐诗解》等其他诸多唐诗文选著作的把握,施蛰存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发出唐诗解读的新意来。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对唐汝询《唐诗解》中的讹误多有考证与辨伪,不仅有助增进对原诗的理解,更是对《唐诗解》作了一次文献学方面的考辨。本文将对此进行分类解读,以期对其二者的研究都能有所补益。

关键词:考证 辨伪 《唐诗百话》 《唐诗解》

《四库全书》中对唐汝询及其《唐诗解》有这样的评价:“是书取高廷礼《唐诗正声》、李于麟《唐诗选》二书,稍为订正,附以己意,为之笺释……所注实多冗芜,不尽得古人之意,亦不尽得其所出。徒以幼而失明,乃口授耳治,博通群籍,且能著书,实为亘古所稀有。故世以为异,至今传之耳。”1充分肯定了唐氏治学之不易,对其目瞽亦不弃学的精神大为赞赏,但也指出了其著《唐诗解》的弊端,多有未尽解之处。施蛰存则以严谨的考据精神,丰沛的史料证据,及当代资源的宝库,对其书进行了翔实的驳正,对许多以讹传讹的错误也一一订正,摆脱了对唐诗研究,甚至对古籍文献研究固有的“去古未远,以今为非”的枷锁,不仅对《唐诗解》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层次,对许多唐诗的解读亦生发出新意来。

一.考证创作年代

对于王绩的《野望》,唐氏评价道:“此感隋之将亡也。”2唐氏认为颈联“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即是在比喻隋代之没落,继而有了“长歌怀采薇”的人生信仰,并将此句作为整首诗的主题。但据施氏的考证,这首诗很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随着唐王朝的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随即就响应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效忠隋朝这个“夕阳政权”,也未有强调过自己的遗民身份。那么,又何来感怀隋亡,进而想要隐逸山林的想法呢?他的“长歌怀采薇”只是为了“徙倚欲何依”罢了。

李白《蜀道难》历来被人们所熟知,唐氏之解法尊前人萧士贇的讲法,认为是为明皇幸蜀而作。后人解诗,也多循此论。但施氏提出,在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序》中,曾自明其选编诗作的时间是“起于甲寅,终于癸巳”,即起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终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而《蜀道难》正在其所选范围内。据此充分而有力的证据可知,《蜀道难》当作于安史之乱以前,那么唐氏论其讽谕明皇幸蜀,也是有失史实,无据之论了。

二.考证专有名词

唐氏在品读刘长卿的《负谴后登于越亭作》一篇时,提到:“昔尝以御史居秦台,尚悲登庸之晚;今以逐臣趋楚泽,能不采萍而怨乎?”认为刘长卿升任为监察御史时年岁已高,故有“秦台悲白首”之叹。但据施氏考察“秦台”这个名词的具体含义,梁昭明太子萧统于《锦带书》一作中有云:“萍叶飘风,影乱秦台之镜。”其中,“秦台”只是镜子的又一种繁称,而刘长卿本人亦有一首《峡石遇雨》中云:“方寸抱秦镜,声名传楚材。”可见,这里只是作者对镜相照,自怜生白发而已。不曾有将“秦台”作“执政御史台”之用。此处是唐氏误解了。

在解韩翃《寒食》这首诗时,唐氏认为其是“讽刺肃宗、代宗时得宠弄权的宦官”3,因而将“五侯”作宦官、近臣之意。由施氏的考证,“五侯”当有三种出处,其一为西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为列侯,并称为“五侯”,此五侯权势曾盛极一时;其二是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擅权,他的儿子和叔父等五人被封为列侯,时称“梁氏五侯”;其三是梁冀失败后,诛灭梁冀的宦官单超等五人被封为列侯,后世亦称为“五侯”。可见“五侯”这个典故,一般都是指代声名显赫的贵族皇室,或者是皇帝的亲信和宠臣,则唐氏之语当可信之。但对宫中“传蜡烛”一事的考辨,二者则多有分歧,唐氏认为,“时方禁烟,乃宫中传烛以分火,则先及五侯之家”4,即“赐烛燃火”是皇帝对“五侯”的特赦,并引用元稹的“特敕宫中许燃烛”为例。其实,“传烛”开始时寒食节已经接近尾声,“賜火”也不并是贵族阶级的特权。如韩愈《寒食直归遇雨》一诗中所提:“惟时新赐火,向曙著朝衣。”指的是他寒食时淋湿了衣服,幸而得到賜火,可以烘干衣服,以便天明上朝。施氏还引用《迂叟诗话》中的记载,能够获得赐火的有“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随之亦有其他的封赏,可见这绝不是“五侯”独一份的专属。

三.考证题目

在考评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一诗时,唐氏有评云:“幼公去石头不远,而曰万里未归,诗人多诬,不虚哉。”5即唐氏认为,戴叔伦是金坛人,而“石头驿”代指南京,所以二者之间再云“万里未归人”,就是不实之词了。但根據施氏考据《全唐诗》中,在收录戴叔伦此诗时的注曰:“一作石桥馆”,可以合理推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歧义的,原本可能另有一个版本是题作“除夜宿石桥馆”。唐氏不经考证,直接将“石头驿”理解为南京的代称,是有待商榷的。如李贺的《石城晓》一诗中,对“石城”的解释就有多个说法,一指郢州,即今湖北钟祥;一指金陵,即今南京;另有一指洛阳。如此一来,对于当晚戴叔伦夜宿的地点就不甚明确了。况且,诗歌描写中本就充满着各种夸张的比喻和想象,文旨的夸饰都只是烘托、渲染气氛的手法,仅以实际上地理距离的失真,就否定诗人的创作,唐氏的说法未免过犹不及了。

四.考证主旨

在解孟浩然的《临洞庭赠张丞相》时,唐氏这样写道:“此临湖而兴求仕之思,复量其才而不欲进也。……见钓者得鱼,不无欣慕意,然结网未遑,则亦徒然兴羡耳。盖襄阳本不欲仕,乃临湖而有此叹,岂抱道之情,犹未战胜耶?”即他判定孟浩然本是不欲求仕的人,但此时所兴起的对于别人求仕而得的羡慕,只是思想上未能克服利禄的诱惑罢了。但是施氏忖度“欲济无舟楫”一句,将其解为“孟浩然欲求仕而自知无才”。这就使解诗出现了分歧,但关键看此句中“济”字的正确解法,其本义是渡河越水,引伸而有工作或事业成功的用法。所以这里表面是在说无法渡过洞庭湖,实则是表达自己欲仕而无有举荐,欲求官但无人提携之意,于是生发出对那些已得举荐的人的羡慕之情。综上,奠定了孟浩然此诗的基调应当是意欲求仕,而不是唐氏所解的无法摆脱利禄之诱,此处当时唐氏误解了。

另有一首杨炯的《从军行》,唐氏在论及此诗时认为,这是作者在看到朝廷重武轻文,武官日益得宠而心有不平之气,于是特作此诗,以平怨气,故而认为其主旨当是讽刺。但是施氏在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看到了另一番解读,原是作者看到敌人直逼西京,奋其不平,希望能够领命出征,建立功业。尾联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更是表达了在国家遭遇危机时,希望自己能在前线仗剑挥刀,而不是只做一介无用书生。显然施氏更赞同吴昌祺的观点,并补充到,首联的两句当呈现因果关系,即因为“烽火照西京”,才引起了作者的“不平”之气,并不是因为气愤武官高位而感到不平,不然也不会将此二句共结一联。所以,这首诗的主旨当是爱国的志气抒发,而不是唐氏所谓讽刺武官。

五.考证释意

王勃有首耳熟能详的诗,叫做《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氏解作“蜀州虽有五津之险,而实为三秦之辅,故我望彼之风烟,而知今之离别,仍为宦游,非暌离也。”6即以“风烟”形容向远眺望看不清的含义。但施氏考证其他处“风烟”之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感旧赋》中,有“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两句,则以“城阙”对“风烟”,解作“城阙依然,风景未改”。王勃此诗,当是唐太宗这种用法。另施氏考证到,唐人常常为押韵改变词句,“风景”之“景”为仄声,而“风烟”之“烟”为平声,故为合辙考虑,往往在本义不变的情况下,改换同义字词,此处仍当为“风景”之意。无独有偶,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亦有这种用法,“大块假我以文章,阳春召我以烟景”中,则将“风景”唤作了“烟景”,但意思不变,并不影响文旨的表达。

王维的《山居秋暝》已经多有解读,并无新意阐发了,但施氏却注意到尾联中“随意”一词的释读,从而严谨了整首诗的解读和判断。唐氏在解“随意春芳歇”一句时,批注有“春芳虽歇”7,是将“随意”作“虽然”讲,但施氏考证,“随意”实为唐宋人的口语,应该相当于“尽管”的意思。王昌龄既有一首《重别李评事》云:“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意思是:尽管已经是青枫白露的寒秋,吴姬还在缓缓歌舞以留醉客。这里“随意”的用法,就能明显看到其应为“虽然”之意了。

另有一首王维的《汉江临泛》,其中有句“荆门九派通”,唐氏注曰:“汉与湘合而分为九道。”8这里是以“九”作泛指的使用,但唐氏并未体味出来。“九派”在诗词中常常泛指长江,可以当做长江的同义词替换,来合律押韵。郭璞的《江赋》中也说:“流九派乎浔阳。”正是指长江顺流入浔阳,容纳众多支流,可见,“九”只是虚指数量之多。所以这里的“九派通”,并不是真的分为九道,而是指汉水流出楚地,汇入长江,便可以通达各处,这里是唐氏解读过迂了。

六.考证文本

崔颢的《黄鹤楼》是以“黄鹤楼”为意向作诗的代表作之一,但关于此句的文本,仍有些许争议。其诗的前两联为“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氏的《唐诗解》在其下注曰:“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9即他认为,此诗首联当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但施氏却否认了这种说法,首先,考察唐宋旧本,便可发现原句并非如此,其次,通过诗歌的对举罗列,颈联为“黄鹤”对“白云”,首联也当以此二种意向对举,否则,没有上句没有“白云”,下句的“白云”从何而来?故此句当为“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当是唐氏考校不精,并误导清代诸家。

小结:由上述归纳可知,唐汝询解诗大致有三个主要错误:

一.不能知人论世,而误以己意度诗人之意。这是由于唐汝询作为晚明之人,对前代作品进行解读,很容易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夹杂自己时代的特征,出现“当代人说当代话”的现象,这就可能违背作者的本意和初衷,因而出现解读失误。应当注意的是,古人作诗,诗的题目与诗意往往密切相关,所以对题目的考证和关照也非常有必要纳入诗歌鉴赏和解读之中,对诗题的解读很有可能对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没有参考足够的文献资料和史实。为了还原作者本意,在解诗时需要参照多方文献,不仅是作者生活、经历的相关史实需要了解,其创作诗歌的年代也须详尽,这仍是强调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另有一方面,则是对于诗中典故出处不清,或相关典故文献搜证错误,造成了理解的失误,这里包括对诗歌中出现的地名、官职名、人名等的考辨,这就需要读者非常留心挖掘,以全其意。

此外,对于文献资料的考察缺失,还常归咎于诗歌本身版本源流不清。很多诗歌在经流传选抄中,存在题目上的误漏、篡改、缺失,内容上的改字、改句的现象,这就为解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一则是细心辨别版本,尽量使用较早、较全的版本,多个异本比对之下,取优去劣。二则是充分利用地上文献资料和地下文献资料相结合,重视出土文献的价值,对值得商榷考量的部分,广寻异本资料,在多方比较之下,再出结论。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就是在大胆假设,细心求证中,发现了许多我们一直忽視的细节,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一纠改。

另外,文献资料的考察,并不能以字面意思定其意,这里的文献,不仅是相关史实的记载,另外用诗人自己的其他作品来辅以解读,也是非常必要的。同一人之思想有其贯通之处,可以两相互作参考;另外,有些未可解的字、词,可能重复见于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当中,这就为解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这一方法在唐汝询处几乎从未使用,而在施蛰存处却为解句答疑的锦上添花,这一方法实为诗歌鉴赏和解读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

三.对于某一字、某一句的解释有异。解诗读文,都是读者在作者的原文基础上进行了或大或小的二度创作,所以在这里,唐汝询虽与施蛰存解法不一,但我们并不能肯定的得出二者孰是孰非的结论。只能说施蛰存作为后学,所掌握的资料更丰富,有更多对比的空间。而唐汝询的《唐诗解》较《唐诗百话》缺少了实证精神,考虑到唐氏的著书年代,对其文本的搜寻的广博程度不能求全责备。且唐汝询五岁丧明,所学所记,全凭其父兄口授,著成《唐诗解》,与其勤奋刻苦密不可分,故不能将其成绩一概否定。两相对比之下,只能说施本对唐本研读精细,补其不足,唯求解诗之全、之准而已。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唐诗百话·序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3][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振汉、范海玉:唐汝询及其《唐诗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4期,1999.12.

[5]薛宝生:唐汝询《唐诗解》选诗及注、解唐诗的是非得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9期.2012.09.第27卷第9期.

[6]曾晨:《论施蛰存的古典诗论》. [J]德州学院学报.第30卷第5期.2014.10.

[7]李真真:施蛰存《唐诗百话》述学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

注 释

1.[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 中华书局,1997.卷一百九十三,集部第四十六.

2.[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835页.

3.[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711页.

4.[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711页.

5.[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1088页.

6.[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837页.

7.[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944页.

8.[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952页.

9.[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第1047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考证
惠州市“化学检验工”考证题库建设探析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三)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
两宋之交真率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