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接受南方文化影响的意义

2021-04-12 11:24周宇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辛弃疾意义

周宇欣

内容摘要:南方文化的影响对辛弃疾个人成长和创作、对宋代词史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南方文化促成辛弃疾创作转型和成熟;其次南方文化使辛弃疾形成婉约风格,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完善了婉约词词体。再次,稼轩词融合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使豪放和婉约之争趋于平衡。

关键词:辛弃疾 南方文化 意义

南方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指的是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大致包括东南、西南和中南地区,它是特定地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的文明表现。辛弃疾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兵归宋,直至开禧三年逝世(1207),他在南方一共生活了45年,辛弃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他接受南方文化影响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一.对辛弃疾及其创作的意义

(一)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

“对辛弃疾的心灵能起关键性作用的文化,是齐鲁文化与江南文化相互作用的一个叠合形态。”辛弃疾青少年时期在北方的金国统治区生活,齐鲁文化是辛弃疾性格和品质形成的基础。齐鲁文化崇尚勇武豪侠之气、推崇儒家文化的忠君爱国、重农爱民的民本思想,加上辛弃疾祖父的教养,都使得辛弃疾自幼便有着抗金复国的凌云壮志,性格也偏向于刚健豪爽。齐鲁文化对辛弃疾影响的显现,表现在他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斩杀义端、以少敌多生擒叛徒张安国等事件上,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则是创作了不少的豪放词。但我们仍需要注意到的是辛弃疾率兵南归后,就一直留在了南方,在南方的时间是在北方时间的两倍,辛弃疾不可避免地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

南方河湖众多,气候湿润,山水秀美,又比较少战乱,生活安定。因此在此生活的人容易形成柔弱细腻的性格。受南方独特环境的影响,辛弃疾性格发生变化,变得在豪迈之中多了几分温柔细腻、忧愁伤感,多了一些儿女情长,反映在词作上,则是创作了不少关于儿女之情的婉转柔美之作。

如《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用女性的口吻写儿女之情,“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女子与情人离别后的极度感伤和痛苦溢于言表。即使清楚知道重重山峦,遮断了天空,看不到情人,可还是情不自禁地凭栏凝望,十分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女子的离别之深、相思之切。再如《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词人将要和美妾分别,难以形容心里的不舍和悲痛,用“从今花影下,只看绿苔圆”,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小妾离去的不舍和自己孤独凄凉。此外,辛弃疾还写了弃妇词,如《减字木兰花》,上片写从良的青楼女子容颜衰老,惨遭抛弃,细腻地表现了女子被男子抛弃后的凄凉现状和痛苦。下片写女子像浮云一般,没有归处,尽管如此,女子对男子还有一丝希望,怨大雁不帮自己传信,此词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弃妇的悲伤和哀怨。

南方文化使辛弃疾有了温情含蓄的一面,创作出了一些婉约之作,所以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

(二)南方文化推动辛弃疾创作转型

辛弃疾一向被人们归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实际上他来到南方后写了不少婉约词,在现存的稼轩词中,婉约词的数量是占绝对优势的。辛弃疾南归前期的词作风格以豪放为主,随着他在南方生活时间的增加,其创作风格也开始转型柔化,出现了许多婉约风格的词作,这与南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方文化推动辛弃疾创作风格的转型。辛弃疾自来南方,其词风便开始慢慢地变化。他在青少年时期都在北方,受北方文化影响,因此他的词南归前期作风格整体上是豪放占优势,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他发出坚定不移的誓言,用高亢激烈之语来展现自己的豪情壮志,渴望与朋友一起收复失地;在《一枝花·醉中戏作》中,运用大量夸张的数量词,词作显得狂放雄壮。

随着在南方居住时间的增长,辛弃疾受到南方特定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使刚健雄毅的辛弃疾也有了细腻柔情的一面,反映到词作创作中,就不再只寫沉雄豪迈之词,而是逐渐转型,创作出文笔更加清秀,描写更加细腻,语言更加柔美的婉约词。辛弃疾写了不少关于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关于美丽山水风光的写景词、关于自然风物的咏物词、登临古迹的咏史怀古词以及抒发情感的抒情婉约词,如《清平乐·村居》,全词运用白描手法,写得既朴实自然又清丽明快,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淳朴和谐;《念奴娇·梅》运用口头语和叠词,将梅花写得不纤巧浓艳而清丽自然;《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寓情于景,将悲哀写得清疏淡雅。

辛弃疾接受南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他的创作转型,创作了独特的婉约词,其词作风格变得不那么单一单薄而更富有变化。

(三)南方文化推动辛弃疾创作成熟

南方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了南方文化较北方文化总体上是偏于柔软的,这也使得南方文化有着兼容并蓄的特质,而不像其他文化那样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南方文化这样的特质,不仅使得辛弃疾形成了独特的婉约风格,而且使得辛弃疾接受南方文化的影响的同时,又没有将之前北方文化对他的影响完全抹去,而是将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糅合在一起。于是辛弃疾的性格既有刚健自信的一面,又有细腻愁怨的一面。他的词作既有接受北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豪放之气,又有接受南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婉约之风,刚柔并济,外豪内郁,是融合豪放和婉约风格的典范,南方文化推动辛弃疾的创作成熟。

如《摸鱼儿》,上片表现词人“由爱生怨”,词人珍惜春天,但是春天匆匆留不住,只能“怨春不语”,把词人复杂思想写得百转千回,浓密纤巧,但又蕴含着词人的壮志豪情,表明自己要像蜘蛛那样为留住春光而努力。下片从一个失去宠幸的女子视角,阐释词人遭受谗言的苦闷。同时,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狡猾的主和派的愤怒之情也溢于言表。这首词在婉媚细约当中又有清疏隽爽之气,有着刚柔并济的风格,从中可看到辛弃疾对豪放、婉约两种风格都能自如转换,驾轻就熟,创作是成熟的。

二.对宋代词史的意义与价值

(一)形成婉约风格,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完善了婉約词词体

从文人作词以来,婉约词的风格就偏向于柔弱绮丽,温庭筠、欧阳修、晏殊、柳永、韦庄、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都不能脱去婉约词柔软娇弱的气质。而辛弃疾却将豪情融入到婉约词中,使得婉约不再只是柔弱绮丽,而这与他接受南方文化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南方文化的温和使他能够保留北方的豪情因子,将豪放词的清劲手法用于婉约词的创作中,使得婉约词从柔弱中脱离出来。这对婉约词风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以往写女子的婉约词,传统词人往往写妖艳媚俗的妓女、思念丈夫忧愁少妇、闺中思春女子等等,显得柔弱无力。但是辛弃疾却塑造了独具一格的女性形象,如《青玉案·元夕》中着重塑造了一个对豪强权贵表示不屑的清高女子形象;《恋绣衾》中的弃妇与传统文人也写的弃妇形象不同,这首词中的弃妇是果敢的,她是能够和背信弃义的人一刀两断的。从这些女性形象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英爽之气。

辛弃疾还把不少题材都纳入到婉约词的写作中。他的婉约词中既有唱和词,如《粉蝶儿·昨日春如》;也有咏史词,如《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还有农村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南方文化使辛弃疾能够将豪气与洒脱融入到婉约词中,使得婉约词不仅是只能柔弱纤巧,还能寓刚劲于柔情之中,力改过去婉约词的不足,从而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丰富了婉约词的主题,完善了婉约词词体。

(二)融合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使豪放和婉约之争趋于平和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词坛上存在着有多重风格,其中婉约与豪放的关系最密切。“婉约、花间词向来被视为正宗,从苏轼开创豪放词起,两派的矛盾斗争就开始了。”但实际上,婉约和豪放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豪放之中可以有婉约,婉约之中也可有豪放。南方文化的兼容性使得辛弃疾词的创作既有北方词坛倡导的刚健豪放,又有南方词坛所钟爱的柔美婉约,因此辛弃疾做到了将豪放和婉约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刚柔并济的风格,这既得到了婉约派的认可,也得到了豪放派的认可,使得豪放与婉约两派的文人知晓两种风格也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豪放和婉约之争的冲突,使之趋于平缓。

如《青玉案·元夕》,上阙展现元宵节的热闹,华灯焰火,车水马龙,芳香四溢,美不胜收。语言活泼,色彩鲜明,比喻新颖,富有浪漫气息。下片写盛装服饰的女子的欢乐愉快,她们经过,香气逼人,这里写得极其细腻,连女子头上插戴的饰物都交代明白,“暗香”原是写“梅花”的,这里用来写美人,但这里的美人是为下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俯视豪强富贵的清高美人做衬托,表现自己也似那清高美人一般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我。以清静的、孤独的“那人”形象,突显自己清高孤寂的性情。这首词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词人通过正面形象的塑造,对朝廷偏安一隅,安于享乐进行嘲讽,表现出正义凛然之气,又塑造了一个正义、清高、独立不群的女子形象,展现词人自身的高洁人格,全首词显得婉约而不失豪情壮志,婉约豪放在一首词中完美结合。

三.小结

辛弃疾接受南方文化的影响的意义在于:在辛弃疾个人层面上,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推动了辛弃疾创作的转型和成熟;在整个宋代词史上,首先是使辛弃疾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完善了婉约词词体;其次在于融合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使豪放和婉约之争趋于平和。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辛弃疾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辛弃疾也是“及时雨”
辛弃疾作词限酒
诗里有你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