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综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学生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本文将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对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以及相关方法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关键字】问题情境;初中数学课堂;创设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更侧重数学理论的分析及解题技巧的讲解,忽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存在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差。教师在初中数学中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升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充分抓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数学原理,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1]。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细致具体,避免设计出空洞抽象的问题,否则会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困难。同时,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问,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特点,问题情境的设置应以知识性情境为主。通常,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均与数学建模有关,难度相对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也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能力以及所处班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既保證创设过程中问题的设置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2 开放性原则
问题的产生背景往往具有开放性,同时问题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时,通常应考虑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课型的开放等。如初中数学中较为常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种问法等。开放性的教学课程包括实践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在教学中,无论针对何种课程或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重点抓住以问题的提出、发展以及解决为主的情境,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自主探究,关注学生数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和有效的教学思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2]。
1.3 层次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层次性原则。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亦是如此。教师针对较难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结合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层提问,还要充分考虑问题间如何有效衔接与过渡,通过组合和铺垫等多种方法,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整体效果,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问题。分层设置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要避免出现问题设计过于零散,把教学内容体系过度分解,反而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思路和知识构架。
2 通过不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活课堂
2.1 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选取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根据简单丰富的素材,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通过情境教学把教学内容由抽象转为具体,构建数学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望,以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并加以运用,有效提高解决数学相关问题的能力[3]。
如针对初中数学“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情境素材。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天,小明经过一个五边形的广场,见此广场形状新颖别致,于是想在此散步。小明沿着逆时针的方向围绕广场散步,如图1所示。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小明每次从一条街走向另一条街的时候,身体随之转多少度?”问题2:“假设小明走完了一圈,则他一共转了多少度?”
把抽象的多边形外角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散步问题,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并在日后的学习中对所学内容加以运用。
2.2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现代教育体制之下,现代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中小学以及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诸多教师的“得力助手”。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以及图文解析,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影像资料和大量的图表信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图文视频等教学素材的特点,通过此种形式讲解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更加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此种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启发性,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种形状的立体图形,然后提问:“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演示对各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平面图进行动画演示,并逐个加以展现。学生通过每个图形的展开动画,在大脑中形成影像,获得结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相关的图片以及教学动画,会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2.3 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众多感人的数学故事。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来源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故事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从数学认知向数学学习逐渐过渡。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师可以将故事情境、生动的数学故事作为问题创设的素材,将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笔者选取经典的数学故事创设了问题情境。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迪卡尔躺在自己家的床上,思考关于确定事物位置关系的问题,头上方的蜘蛛网引起了他的注意。蜘蛛抓住了一只粘在蜘蛛网上的苍蝇,这一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此时笔者向学生提问:“此时的笛卡尔基于事物间的位置思考的内容是什么?”接着笔者根据学生的思考和猜想引入了教学内容。以数学故事引入教学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
2.4 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数学中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数学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4]。
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方式提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利用纸、三角板绘图,找出三个边的中点,并随意连接其中的两个点,找寻自己没有学过的线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考能力。然后教师由实践活动引出教学内容,利用裁剪好的三角形与学生一起动手完成拼图活动,让学生裁剪自己画的三角形,并拼成平行四边形,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验证。学生在自我实践中,能够充分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强化记忆。利用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多种创设方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祝玉.有效问题情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
[2]孙大宇,问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问题的创设浅谈[J].中华少年,2018(30).
[3]王岩.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问题的创设[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9).
[4]汪忠华.创设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J].文理导航(中旬),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