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历史遗址开发与保护探析

2021-04-12 08:29张仕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开发保护

张仕骏

摘 要:统万城是见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历史目击者,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使之成为文旅融合的沃土。历史遗迹的保护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对其造成一定破坏,这既是认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对于历史遗址的保护不应为满足一时的经济效益,给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遗址带来不必要的破坏。

关键词:统万城;文化遗产;文旅融合;保护;开发

统万城是匈奴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冲击碰撞,隋长城将它揽入怀中,明长城又将它隔离在外,它以亘古不变之姿态见证了民族的整合与变迁。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政府开始全面展开申报统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2年,统万城遗址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另外,统万城还被列入“十五”期间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并被中国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1]。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统万城的塑造

自然环境是城市选址需考虑的关键要素,它对地域文化遗产的形成往往有着决定性作用。沙漠中的统万城,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历史时期生态背景、文化、政治经济的时空坐标,也是大家研究毛乌素沙地沙漠化争议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认为,十六国时期统万城的环境“水草丰茂”,这与“沙漠早已存在”的观点发生了碰撞;21世纪初期,随着研究的深入、考古证据渐趋丰富、研究手段日益革新,学界对此争论逐渐消弱;统万城在建城时周边自然环境究竟如何,现存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地域空间进行论述,来分析国都选址的自然环境背景。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红墩界乡白城则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为白城子,因系东晋时期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所建,又称为赫连城,是匈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统万城始建于413年,竣工于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期间将其攻破,改设为统万军镇,行政建制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北宋数代,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被废。统万城在建成之后五个多世纪内一直是鄂尔多斯南部高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重镇之一。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融于此,属半农半牧区,南北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此进行了千百年的拉锯。地带的二元交错决定了该地带族群间征伐与融合的必然性,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带文化的多元性与调和的必需性。在我国古代,每遇北方牧区严寒,游牧骑兵往往大举南下,天与人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场“天局”,每一次“发牌”都会使自然环境变动,而每次变动都是对南北胡汉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自古以来,择中立国是历代君王的不二选择,以国都本身作为军事防御体系在历朝历代并不多见。在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时代,河套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政权的门户地带,始终是与中原王朝对峙的始发区和冲突地带,在此建都,把国都充当国家的军事前沿,难以建立敌我之间的安全缓冲带,无法达到政权稳定运行的目的,会出现“天子守国门”的境况。随着自然环境变化、资源承载力衰退、军事战略地位的日益凸显、地域政治势力的交错,统万城上演了千百年的政权更迭和民族文化融合。

先天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一座城从荒芜中建立、在繁盛中消亡的历史宿命,统万城就是南匈奴曾经强盛的亲历者。牧民从“游”到“定”实则是汉化与胡化的交互过程。从南匈奴的历史看,统万城不过是消逝于天际的一颗流星;但将其置于整个中华文明演进的进程,则是华夏文明整合的见证。

二、统万城遗址的开发价值性分析

统万城拥有约1600年悠久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产物,带有深刻的时代的烙印。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与特定地理条件下的自然生态状况,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嬗变的重要见证,是研究中国匈奴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物质载体。其历史沿革、事件、人物、风貌、文化知识、文化底蕴、史载轶闻、民间传说故事等,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亟待窥探[2]。

古代建筑通常与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相融合,不孤立发展,并反映其特定时期的文化惯性。由于处于沙漠与黄土交汇之处,统万城深层地层中存在以高岭土为主的黏土矿物,因而城墙显白色。统万城亦由三合土“蒸土筑城”之说,三合土即砂、黏土矿物、熟石灰三种成分相结合的重要建材,而传统学界认为三合土建城产生于明代,如此说来,1600多年前匈奴人采用三合土筑城的技术方法比明代早了近1000年,将三合土筑城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除建筑材料方面的原因外,白墙也与北方游牧民族尚白风俗有关,与统万城墙颜色恰似巧合,这赋予了统万城更多的文化意味,增加了其文化表现力。统万城的地形和城体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城堡,城体高大宽厚且坚固硬实,是难以逾越与攻破的军事屏障。城墙四角有高大角楼,墙上建有敌楼36座,具有较早的最完整的马面,虽然较曹魏洛阳城的北垣及金墉城的马面稍晚[3],却是非常致密完整的城垣军事防御体系。其规划设计从战防的实际效能出发,以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将马面内部空间作为战备仓储,如此规划设计匠心独具,富有创造性,对现代的筑城技术和战争防御工程设计有极大的意义。

统万城作为保存基本完好的我国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对研究草原民族建筑艺术、大夏到西夏期间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统万城体现的景观之美、美术史料价值、历史文化内涵、考古文物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等,都赋予了它特有的意义。

三、统万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构想

对于统万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不能仅依靠物理空间的物质条件下进行,应先从认识上对其进行判断,以更多的文化呈现所需要的文献考证、文物考古,对比研究,逐步形成科学研究体系,形成对保护与开发途径的探索,从而延伸到学术领域、文化领域、旅游领域,实现产学与文旅融合。

(一)统万城的保护措施

首先,提高理论认识。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联合塑造,是人类行为过程的固化与物化存在。有专家学者认为,文化与自然长期以来都是相对立的概念[4]。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结果的遗产,是历史演变的物证,代表了过去一段时间的进化过程。它超越“文物”层面,没有终止发展,是活态的存留,仍会为人所用,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并非仅是为了维持其现有形态,更多地需要以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方式识别这个文化符号,了解和管理形成这些文化景观的动态演进过程。

其次,保护先于利用。只有做到有效保护,才能使其价值得以延续。文化建設不同于经济建设,产出的不是巨大的经济回报,而是文化延续与情感的传递,因而有限度地利用开发对于遗址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一贯的“粗放式”开发,转为“精耕细作”式推进。

(二)统万城的开发设想

开发统万城旅游资源时,要把发展旅游业与保护遗址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为首、开发次之的原则,强化“保护”,淡化“开发”,强化“旅游文化”,淡化“旅游经济”,实现统万城遗址开发旅游业与原址保护的可持续性。其旅游价值开发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纵深广阔,它是我国古代文明和草原文化的具有权威的历史草本,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城实证遗存;二是能满足游客觅奇猎古的心理需求,遗址深陷沙漠之中,昔日繁华与今天的满目荒凉对比鲜明,观者探险寻奇、回归历史与自然的需求在此得以满足;三是它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留下众多历史的足迹,是对大夏兴衰史和一段匈奴民族史的展示与直观呈现,便于获得古代历史文化、城市建筑艺术、地理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统万城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建议

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催化下,遗址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天平往往是失衡的。保护与开发统万城一是要系统地调查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思路与建设性意见,否则会给遗产带来不可逆的破坏,导致“保护性开发”原则被曲解破坏。

二是加强统万城的保护与管理。在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保护与管理是遗产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保护与自然生态、区位情况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联系,在坚持保护原则的前提下,探索适合国情与地方文化生态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只重视文化景观的核心区域而忽视其外围区域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遗产保护存在片面性,从而影响文化遗产的生命完整性。

三是以统万城遗址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实现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强化遗产与文化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伴随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盛行,完整性保护受到来自市场经济、政府行为、商业资本等多方挑战,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已经成为时代命题。

四是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任何保护方案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保护作为历史遗址价值的再次确认,既受不同历史时期理论发展的影响,又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历史的城墙也是在不断兴建与毁坏中交替的,此后也必将如此。

统万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历史辉煌与消亡的见证,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即使治沙成功、生态改善、经济增长,依旧会给当地留下深刻的遗憾。文旅融合要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真正保护脚下的土地。

参考文献:

[1]王浪,张河清.统万城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榆林学院学报,2007(1):26-29.

[2]徐小玲,延军平.统万城的现代意义与研究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3):149-155.

[3]崔振英.基于RMP的统万城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0):35-38.

[4]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华构重彩:纪念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80周年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技术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开发保护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