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执言

2021-04-12 18:59严阳
杂文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诏令诏书唐太宗

严阳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其中,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则是执行机构。这样的政府机构设置,在那个年代是相当科学的。然而,在贞观初年,唐太宗发现了一个问题:作为朝廷机要部门的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官员们只会唯命是从,顺水推舟,没有一个人敢直言进谏。据此,他严肃地指出:“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贞观政要·论政体》)

也确实,朝廷之所以要作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其目的乃是为了努力避免中央政府在决策方面出现重大的失误。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才会千辛万苦地把优秀人才选拔到这样的机构中来,对他们委以重任。反过来说,假如一个官吏只知道根据皇帝的旨意发布诏书,抄抄写写,那么,朝廷真的没有必要这么做。因此,对于眼下这样的现状,唐太宗是痛心疾首的,并据此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今以后,上传下达的诏书如果不妥当,官吏必须直接指出来,不能因为害怕冒犯了我的威仪,心中有数却沉默不言、假装糊涂。

为什么朝廷千辛万苦选拔进来的人才,到了中书省、门下省,明明皇帝的诏书中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心里有数却装聋作哑?或许是因为前朝历史上太多不会揣摩圣意、迎合皇上,本是出于忠心而对皇上“批评指正”而不慎触怒皇上的,被疏远、被贬谪甚至掉脑袋的先例。而举凡人,有几个对自己的生命不加珍惜的?因此,风险太大,自然有可能让人心生畏惧、裹足不前。另一方面,只要是人,谁没有几分虚荣之心,爱惜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说是形象的?至于帝王其人,因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感觉自然要比普通人更好,所以,为其指瑕,可能让他的脸色不太好看。因此,我们也就看到了,呆在中书省、门下省这样的机构中,太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心谨慎混日子的官员。

唐太宗这样的帝王,其智力水平肯定远超一般人,可另一方面,无论何人,其体力、精力、视野以及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等,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与此同时,因为其地位非同寻常的特殊性,一旦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诏令”等出现失误,那么,带来的影响与后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在出台各项“诏令”之始,就该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然而,当相关人员只知道“上天言好事”,对存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是极其可怕的。举例说,隋炀帝为了“巡幸”各地,开挖大运河,建起了太多的宫殿、园林,这样的“诏令”,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批评与指正,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葬送了一个朝代?

唐太宗與历朝历代的很多帝王相比,算得是比较开明与民主的,因此,当他对于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们下达“必须执言”——亦即实话实说、直言不讳的时候,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其臣下这之后大概“知而寝默”的不会太多。而因为有更多的人“执言”,唐太宗在重大决策上出现失误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国家机器的运行平稳而高效则是可以想见的结果——“贞观之治”就应是这种执政思维的体现。

童玲/图

猜你喜欢
诏令诏书唐太宗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唐太宗 善听劝谏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温润如玉 悲悯和婉
——论汉文帝诏令的个性色彩
论大禹对中国古代诏令体式的建构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