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计算模式必须建立新体系框架,实现攻击者进不去、非授权者重要信息拿不到、窃取保密信息看不懂等安全防护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2020统信UOS生态大会上表示,操作系统是整个软硬件的核心系统,承上启下,起着指挥作用。十年前,我国致力于解决现有系统的安全加固问题,掌握全球操作系统的领先技术。但从目前的生态环境来看,光掌握话语权还不够,还必须全面兼顾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信息系统是现实社会的影射,应当建立安全治理体系全程管控,技管并重,这样才能构建可信的网络安全社会保障体系。他认为,若要安全地服务信息社会、数据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调整计算理念。第一,要一边计算一边防护。第二,要增加防护部件、科学可信的计算部件加防护部件双体系部件。第三,构成系统一定要安全可信。
“当前,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成为全球显示产业重要的一极。”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介绍说,目前,显示技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TFT-LCD顯示(液晶显示),二是蒸镀OLED显示,三是印刷OLED/QLED显示,四是激光显示。此外,Micro-LED显示虽有极少量出货,但也被业内十分看好,而光场显示、纳米LED等下一代显示也在厚积薄发。他认为,如今,全球新型显示行业格局正在重塑,显示产业的寡头竞争格局开始逐渐明晰,中国显示企业正努力成为全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领跑者。随着显示屏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过去由市场波动和价格竞争导致的周期性价格大起大落情形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竞争格局会变得更加有序。
“要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坚持制造强国,坚定不移以智能制造作为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在题为“主攻智能制造 建设制造强国”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抓好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他建议,“十四五”期间,要统筹全国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升级。制造强国战略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要抓好普及和提高这两个方面,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企业信息化走向大集成和系统智能,是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基本出发点。工业物联网成为了全联网当前发展的重点。”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宏仁在“2020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表示,当前,业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发展工业互联网演变为以推动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为主要的切入点,而且把全球物联网分成工业物联网和消费物联网两个组成部分。他强调,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现“全过程”智能化的系统工程,而工业物联网则是全联网当前发展的重点。智能制造有三个很重要的支点,分别是产品、装备、过程。他认为,从装备的角度来看,企业关键生产的装备智能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条件。机器人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智能装备,自主化和无人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集成电路工业水平和规模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记和战略竞争制高点,集成电路芯片基础创新决定未来集成电路产业格局。”
日前,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鹏介绍说,当前,我国在基于下一代半导体新材料的存储计算应用领域已具备研究基础,并博得先机,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深入布局下一代新材料应用,革新传统存储计算元器件,必将支撑我国集成电路存储计算芯片集成度、能效、功能融合持续提升,有望摆脱集成电路存储计算芯片依赖进口的困境,全面实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航空航天等国家重要应用领域中高性能芯片的自主研发。
“新能源汽车真正爆发的元年会是2021年。由于双积分等政策的落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力势必会超乎大家的想象。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销量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在威马汽车董事长兼CEO沈晖看来,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车辆续航、智能座舱、软件服务和OTA能力等方面会迎来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和及时补能体系建设的提速,用户的里程焦虑也会逐步得到缓解。同时,5G、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车内智能交互体验会成为产品与产品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衡量点。他认为,2021年的三四线城市势必会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另一大推动力,而10万元至20万元级别的新能源车型有望成为市场增量主力。
“在全民数字化的浪潮之下,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未来的计算需求将有千倍速的提升。”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今,全球已有超过100亿台设备与云中的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互联,未来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000亿。拥抱数字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他强调,要想实现计算的千倍提升,我们还需要“超常”思维,即要打破常规。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元化,新的计算范式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常规和传统的单一架构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复杂的计算需求,未来需要更快、更灵活、更低功耗的“新计算”来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