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伦敦的25封来信》是非虚构写作者杨猛居住在伦敦的三年间写就的,记录了他对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所思所悟,特别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反观自身、反求诸己。书中涉及英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记录了被主流叙事遗忘的一战华工,也写了那些在今日英国“宁愿受苦也沉默”的华人群体;杨猛写在英国追逐精英教育的中国人家庭,这是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的焦虑情绪的延续;也写几个经历迥异的华人故事,讲述身处异国的他们如何给“中国人”的标签赋予新的定义;他还记录了那些引起英国社会震动的事件,探究英国社会如何与历史和解,面向未来。
杨猛希望借助这些异乡故事,去审视中国人背负的文化烙印,反思我们的文化视野是否限制了进一步成长。下面摘选了该书部分文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在阴晴不定的伦敦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里的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圈子——认识之后总是喜欢打听:“你住哪里?”如果你还有孩子,那么紧跟着就会问:“孩子读哪所学校(私校)?”
久了我意识到,在轻描淡写的打听背后,隐藏着一种势利的试探。如果听说你住在以杂乱著称、有色人聚居的象堡地区,好多中国人的反应或许是惊讶:“那地方你也敢住?”好像随时担心你有生命危险似的。而如果听说你住达利奇学院一带——那地方多深宅大院且有几家知名私校,对方则会说:“哇,好区啊!”这就好比在北京,如果住某明星别墅区则意味着你是富裕高尚阶层,住燕郊呢,几乎可以确定你属于北漂上班族。我不知道这套以财富计算的阶级观念是如何在国人心中深深扎根的。实际上,阶级烙印在英国同样存在。富人区、精英教育以及考究的皮鞋和低调的谈吐,都是判断一个英国人的阶级成分的指标。这些阶级观广泛存在但是不易察觉。那些含蓄的英国绅士淑女深信自己就是精英,言谈间就能嗅出彼此属于哪个阶层,无须打探。倒是在日趋活跃的华人圈子里,大家来自天南地北,无法简单探测出对方的来头,“你住在哪里?”“孩子读哪所私校?”就成为惯常的开场白。大家深谙此道且都乐此不疲。
最近我正在给女儿择校。英国学制跟中国不同,小学从四岁学前班开始,提前一年开始报名注册。今年满三岁的女儿,现在就要找学校了。择校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生活在英国的中国家长,发现大家对择校都很有心得。中国家庭重视孩子教育,对教育投入很大,这个优良传统带到了英国。择校这件事,本质上属于教育范畴,最终背后又衍生出检验你的阶级成分的功能,也挺令人无奈。
在英国读公校自然很简单,划片、就近入学。跟中国类似,英国公校也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私校则是收费的。相比免费公校,私校每年一两万英镑的基础学费,还要算上课外活动费用或者将来的寄宿费用,对于大多数英国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在选择私校和公校的问题上,其实我没有发言权。之前我对公校私校连个清晰的概念都没有。从中国人圈子得到的信息五花八门,大概不做一次亲身体验,永远不得其门而入。
9、10月份是英国中小学的开放日时间,很多学校会选择在周六接待家长参观,帮助择校困难症家长作出决断。离我家不远就有一所口碑很好的私校,在英国几种主要的排名系统中,均名列二十名之内。就近原则,这家私校于是成为我们考察的第一个目标。
周六早上九点半,我牵着女儿向学校走去。学校离我家步行用不了十分钟,从便利角度,非常适合我们这种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家长。在伦敦的早高峰杀出一条血路送孩子上学毕竟不会是美好的体验……我的困惑是,私校和公校的教育模式有哪些不同?是否花了钱把孩子送进私校就万事大吉?
很巧,我们走到学校门口,迎面碰到了邻居:一位干练热情的上海女士。她的一对混血双胞胎儿子就在这所私校上六年级。开放日当天,学校安排六年级学生给参观者做向导,她送孩子到学校然后准备回家。她讲,进这所私校需要考试,竞争激烈。这所学校在学前班、三年级和五年级分别有三次招生,名额有限。她的两个儿子四岁时没考上,上了一所教会学校。在上私校的问题上,这位妈妈表现出坚毅的决心。她担心等到初中的时候两个儿子不能同时考进这所私校,所以在三年级的时候就选择第二次报考。很幸运,双胞胎一起考上了……
我的心情愈加沉重了。如果孩子没读到名校,听说爸爸只是带她进去溜了一圈看建筑,将来会不会抱怨?接近十点,家长带着孩子陆续走进学校。我观察到大部分人是步行来的,说明都住附近,都会是竞争对手。英国家长也蛮拼的,有的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就来了。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是尿不湿阶段,你们是不是太心急了?
会场坐满了听校长演讲的家长,目测近一百个家庭,至少两百多人——估计当天还有大量的家庭没来到现场——而第一年的学前班只收十八名孩子,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其中有很多华人面孔,有些爷爷奶奶也来了。相信一般私校对于国际学生比例会有名额限制,这些华人孩子都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听口音,有一些是久居此地的香港和东南亚华人,有些是大陆新移民,有几个年轻父母粗声粗气讲着北京话,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哪儿来的。
我逃避北京,就是觉得那地方太拥挤,过度竞争让人厌倦。想到在异国还要跟同胞展開残酷的人生赛跑,感觉压力好大。
十点,演讲开始。小学校长开宗明义:“给孩子选择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决定了孩子的将来和他们是否幸福。”——看,英国教育工作者也不否认择校的重要性。“时常有人问我,这是所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继续说,“我要说,这所学校可以让孩子成为孩子自己,学校是安全的,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信心、挑战、支持。简言之,让他们成为自己最好的版本。”
校长重点介绍了这所学校的特点:小班制。小学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名学生。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都只有一个班,三到六年级各两个班。“这样的小班制,保证了我们每一名员工可以叫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且熟悉他们的性格。”我认为这是私校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小班制保证学校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从而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这正是我们时常提及却又很难做到的“因材施教”。
接着中学部的校长讲话。他说,本校的GCSE(英国的中考)成绩,92%的学生考到A或A+。ALevel(英国的高考)成绩,40%的学生考到A。“即便全国也没有几所学校达到这个成绩,因此我们是尖子里面的尖子。”他说。两位校长都强调,他们重视学业,但是更重要的宗旨和工作,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是谁”以及“想要做什么”。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考取了英国的名牌大学。校长举这些例子意在说明:他们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校长强调,他们培养领袖精神,把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重视学业,但不强迫学习,特别重视和尊重不同的个性。这话令人振奋。我想起了自己忧伤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有一个小学老师擅长扔粉笔头,不管你坐在哪个角落,走神或者说话的时候,她的粉笔总会准确砸到你身上。我的中学老师喜欢让成绩差的学生集体坐在最后一排。这种公开羞辱在我的学生时代是家常便饭。
演讲结束,在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内部设施。小学部的空间有点拥挤,硬件设施跟国内的很多学校比实在一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兴趣班及其背后倡导的教育理念。
校长说过,他们学校的特色是学业、体育、艺术。以音乐为例,每周至少有两节音乐课,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五年级再多学习一个弦乐器,六年级所有学生都要加入合唱团。此外,学校每学期都有超过六十个课外俱乐部,比如演讲班、曲棍球、爵士乐、芭蕾、表演。
带我们参观的这个学生,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中国台湾人。他会讲西班牙语、英语、法语,但是不会讲中文。他报名参加了辩论班,正在自荐做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去年学校带他们去了怀特岛露营,明年要去诺曼底露营,男孩已经对这趟旅行充满期待。这些课外活动,有一些是需要家长单独支付费用的。我没问具体价格,估计小学和中学读完,汇总起来不是个小数目。一个小时的参观下来,感觉老师热情、学生见多识广。校长许诺在11月报名截止前,家长有疑问可以预约跟他面谈。
女儿在伦敦已经生活了一年半。她读了一年幼儿园,可以讲中文和英文。问她是哪里人,她会说:“我家在伦敦。”这种在性格形成期没有生活在父母祖国的儿童,有一个专用名词叫“第三文化儿童”。我们希望她适应不同的成长环境。未来数年我们会继续生活在伦敦。更远的将来,则不打算限制住脚步。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年代,谁知道几年以后传统教育模式会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变数。私校教育已经被证实是符合当今英国社会发展和精英培养的一种体系,但是毕竟也只是“这一种”,生命还有很多多样性,应该还有更多的追求喜悦的标准。
精英教育毕竟针对的只是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家长、一小部分孩子。一道私校的大门,隔开了两个世界。高昂的學费已经把大部分孩子拒之门外。据说父母读过私校的家庭,其子女读私校的概率也很大。英国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不同家庭长大的孩子,揭示了阶层分化的现象。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比有钱人的孩子智商高,但是可能没机会享受精英教育。英国的公校也有优劣之分,如果你没有财力在好学区买房子,就只好让孩子就读家门口的公校,富贵天注定。私校通过入学考试,也在考察和选择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孩子和家庭,以保证成才率。这一切说白了,都是“考家长”和“拼爹”。
什么是好的教育?如果精英教育简化为身份的符号,成为另一种成功学,是否和初衷背道而驰?如果有可能,我想把这些疑惑抛给那位信心满满的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有一个现象叫拼爹,以我的看法,在英国也需要拼爹,校长先生怎么看?”我开始说服自己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英国人假装阶级社会早就不存在了,实际上阶级无处不在。
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归根结底,我希望借助这些异乡故事,去审视中国人背负的文化烙印,反思我们的文化视野是否限制了进一步成长。这种文化格局如何定义了中国人跟世界的关系?反过来又如何塑造了今时今日的中国人形象?
他山之石以攻玉,他乡故事以观吾土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