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阿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教学生涯中,有些事情总是让我们难以忘怀。作为一名教师,回想在教育扶贫战线这几年的经历,令人难忘,其间有悲伤也有欢欣,有付出也有收获。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役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成长的希望,感受到的是脱贫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用真情和爱心帮扶的贫困生走出困境,茁壮成长,自立自强,内心有种由衷的喜悦。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学校初一有个贫困生刘闯,他在入学第一个月学习劲头就落了下来,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谈中和自己的作文中流露出想要辍学的念头。之后,与几位同事的第一次家访就让我们至今难忘。家里除了刘闯,只有两位年近八旬的佝偻着腰的老人。原来,十几年前刘闯的母亲因病去世,作为上门女婿的父亲把孩子放到家里后离开,再无音讯。
亲历感受是最好的现场教育课。入户走访的所见所闻,给我们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让我们帮扶的所有老师认识到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感到了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亲情缺失、缺乏关爱”是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家访的第二天,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成了这几名贫困生的代理家长。我们了解到,刘闯同学由于家庭原因以及学习基础薄弱,在小学时就想辍学,经家人多次劝说才勉强读完小学课程。上了中学,本想好好念书,可是由于底子太薄弱,跟不上课程进度,因此才再次萌生了辍学的念头。我们发现,贫困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内心封闭、自卑孤僻,遇到困难常常会选择放弃。
在帮扶活动中,我们结合贫困生表现出的基础知识薄弱、自卑、封闭等问题,在开展课后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对他们开展心理帮扶。老师们关心鼓励他们,也引导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多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溫暖,交到更多的朋友,敞开自己的心扉。
我们关注这些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真心实意和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由早上如何上学,到最近的思想困惑;一日三餐有没有吃饱,到天气变化要添加衣服……我们捧着真心去扶贫,无微不至的关爱让贫困生感受到了温暖,渐渐地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打开了他们自卑封闭的“心结”,驱散了他们心中的“阴霾”。老师们的关爱如同涓涓细流,不断地流进干涸的土壤,滋润贫困生的心田。如今,刘闯已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正在西安市一所职业学校学习3D打印专业,他个子长高了,性格也比以前阳光开朗了许多。
扶贫先扶志,我们要帮助这些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向贫困宣战!为此,我们帮扶老师列举了大量穷人成功的励志故事为他们加油打气,并创造机会使其展示优点,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更让他们树立直面挑战、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2018年,贫困生王佳佳有幸成为全校参加秦汉新城的汉字听写大赛的3名队员之一。这次活动,对她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展示机会,拓宽了她的视野,增进了她的沟通协助能力。现在,王佳佳正在一所职业学校学习幼师专业,比以前自信多了。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地域延续的关键举措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役,因为帮扶教育好一个孩子,可以彻底拔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我班的贫困生王倩母亲早逝,父亲患有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哥哥王军在读高三,家里收入主要靠70多岁的奶奶和体弱的叔父种植几亩庄稼。了解到王倩家的困难,学校领导一边鼓励她和哥哥继续努力学习,一边积极争取,为王军在校内食堂联系了一份勤工助学的岗位,吃饭不掏钱,还能赚点钱补贴生活。再加上一系列有力的教育资助政策的落实,让王倩在初中毕业后能接受职业教育,也让她的哥哥顺利圆了大学梦。
我们感觉,一个贫困生就如同一堆干柴,老师的关心鼓励和国家的帮扶政策,就能点燃这堆干柴,也能助燃他们幼小心灵中的激情和梦想。如今一走进王倩家,王倩的奶奶脸上挂满了笑容,直夸党的政策好,每次都要说一大堆感谢的话。我们看到,王倩和哥哥兄妹二人在帮扶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鼓励下,在党的各项扶贫政策支持下,通过自身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校领导和帮扶教师坚持入户家访,倾听家长心声,开展心理疏导,进行学业辅导,落实资助政策……一串串坚实脚印诠释了一份份厚重情怀。几年来,我和同事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扶贫之旅,我们用信仰、坚守和爱心点燃了贫困学子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也在工作中提升了个人能力,淬炼了师德修养。如今,虽然很多学生已经毕业了,但是我们的帮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看到这些从贫困家庭走出的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有了一个健康强大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脱贫致富,就是我们帮扶教师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