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
动荡中的艺术
19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达到了顶峰,与大卫同时代的画家普吕东却在他的创作中最早表现出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尤其擅长利用侧面的光来突出形体,造成朦胧飘忽、如梦如幻的意境。《普赛克的诱拐》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18-19世纪的法国社会一直处于政治动荡之中,法国国内民众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动荡中被不断变化,艺术界自然也深受影响,绘画艺术烙印了时代的特征。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普吕东的作品显现的是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风格。
追随理想美
普吕东所长大的修道院内有许多壁画,这让他从小便萌发了对绘画的兴趣,他常常坐在画前临摹,一坐就是一天。 普吕东的执着感动了修道院的神父,神父帮助他进入了当时的知名画家德活诺门下学习。1780年, 他又在一位显贵的资助下,在巴黎学习了三年,接受了古典主义追求“理想美”的思想。26岁时,普吕东的一幅作品在第戎市的罗马竞赛奖中胜出,获得了赴罗马学习的奖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杰作令普吕东如醉如痴,随后他去了意大利,他临幕了多幅达芬奇的作品,最后仍无奈地承认是“无法模仿的”,但他仍旧在那里受到了文艺复兴诸多大师画风的影响。1789年回到巴黎后,普吕东已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他虽向往理想美,但他的作品常采用侧面光来表现情感,使人物的形象充满抒情味。
1796年,普吕东应邀为拿破仑创作了《智慧与真理来到人间》,这幅作品得到了巴黎画坛的高度赞誉,他也从此跻身大师行列。1802年,他迁到了索邦小城,在这里他创作了千古流芳的作品《普赛克的诱拐》《皇后約瑟芬》 等,其中给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皇后所作的画像赢得了拿破仑的赞赏。在这幅画中,美丽动人的约瑟芬斜倚在石凳上,背后是繁茂郁葱的树林,约瑟芬体态优雅自然,衣饰简单而清丽,俊美的脸庞白皙动人,如烟的眼神朦胧中透出几缕忧郁。后来有人说,普吕东的这幅画简直画出了约瑟芬高雅的灵魂,甚至还描绘出了她的不幸未来。
波旁王朝复辟后,普吕东厌倦了这种动荡,他把精力全部投注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天顶画草图》《圣母升天》等大量作品问世标志着普吕东远离时代的心态。1823年2月16日,普吕东在巴黎去世,享年65岁。
梦幻般的《普赛克的诱拐》
《普赛克的诱拐》并不是普吕东的成名作,却是最能代表他艺术风格的杰作。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普赛克是位美丽的姑娘,她的美貌令美神阿芙洛狄忒非常妒忌。美神便指使自己的儿子卡洛斯设计让普赛克嫁给一个丑陋的男人。没想到,卡洛斯对普赛克一见钟情,并请风神把沉睡的普赛克劫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与他相会。画面描绘的便是普赛克被劫的场景。
在普吕东的笔下普赛克美丽而纯洁,丰满的身体迸射出圣洁的光芒。在温暖而泛着淡紫色的背景下,普赛克肤如凝脂,面若桃花,青春的美使人如醉如痴。在风神的臂膀中,丝幔翻飞,长发飘飘,宛如一位仙女翩翩欲飞,朦胧的月色更为画面平添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味。
此幅画作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感叹:完美的作品,完美的少女,完美的浪漫,完美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