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
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或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的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會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
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暗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选自《丁玲散文集》,有删节)
心湖涟漪
《风雨中忆萧红》是一篇悼念文章,写于萧红在香港去世三个月之后。
丁玲与萧红相识于抗战烽火四起的1938年春天。这是两位活跃在三十年代文坛女作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对于萧红的处世为人,对于她的悄然离世,丁玲无法压抑自己的万千感情:她为萧红的坦然直率而惊讶不已,为能有萧红这样一位真实的女友而感到欣慰,为自己不能劝说萧红去延安从事个人写作而后悔不已,又为萧红的惨死而感到无言的寂寞……
文中,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初次见萧红的场景,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的性格特点;写与萧红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性格特点;分手后,作者将萧红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她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全文回忆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惋惜与怀念之情;同时,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的事实,也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表达了作者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决心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