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是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岛,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南临外湖,北濒里湖,碧波萦绕,如静泊湖中的一叶扁舟。明代王瀛描写孤山:“绿涨四围水,青浮一点山。”
孤山是个孤岛,说孤山不孤,有地质、地理和人文方面的原因。
从地质上讲,孤山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整个岛在地质上与周边群山是相连的,是栖霞岭的支脉,所以说“孤山不孤”。
从地理上说,孤山原是西湖中一个孤岛。后来,岛的东面建了白堤和断桥,岛的西北面建了西泠桥,孤山就与外界相连了。
从人文上讲,孤山文化内涵丰富,在此不会感到孤寂。
到孤山,都要去北麓的放鹤亭。放鹤亭是元代杭州人为纪念宋代隐士林逋建的亭台。
杭州人林逋在孤山占有一席之地,使这里散发着隐士文化气息,可谓“处士长留山不孤”。林逋淡泊名利,不参与科举,终身不仕、不娶,隐居山林。他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他赏梅饮酒作诗。他养了两只白鹤,伴他下棋散步,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
林逋写有许多诗文,咏梅诗影响最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既写出梅的情态,也写出他的风骨。
后来明代才女冯小青、杨云友,清代革命侠女秋瑾,民国诗僧苏曼殊,也葬在孤山,不仅使孤山文化具有多样性,也使林逋不再孤单。
苏轼第一次来杭州前,欧阳修向他介绍孤山诗僧惠勤、惠恩。苏轼到任第三天就去拜访,与惠勤、惠思畅谈投缘。苏轼作《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中有句:“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后来欧阳修去世,苏轼到孤山与惠勤哭祭。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又到孤山,这时惠勤也已去世,其弟子二仲挂欧阳修和惠勤画像祭祀。苏轼到来前夕,讲堂外山脚凿地流出清泉。二仲请苏轼给泉取名。苏轼想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取名“六一泉”。如今,西泠印社西侧有“六一泉”亭,半壁秀亭,令人思古。
孤山北麓有纪念林启的林社。林启是福建侯官人,清光绪年间任杭州知府,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院和蚕学馆,开创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林启去世后葬于孤山,墓石牌坊上有对联:
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处士”指林逋,“少尉”指林汝霖,“太守”指林启,这三人均葬于孤山。楹联巧妙地以“两浙无两” 对“孤山不孤”。
孤山有南宋御花园、清代皇帝行宫、寺庙、名人故居、西泠印社等名胜,文物胜迹荟萃。孤山汇集了许多诗、词、书、画、篆刻等精品,是杭州雅文化的代表,使人感到“孤山不孤”。
孤山南麓的浙江博物馆,有珍藏《四库全书》七大书阁之一的文澜阁。南侧还有康熙、乾隆皇帝的行宫。北伐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公园。园中有西湖天下景亭,亭中有西湖名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写出了西湖景致的奇妙变幻。
孤山是一座诗山,诗人喜欢在此吟咏抒情。孤山古时有孤山寺,许多描绘孤山景色的诗词与寺有关。唐代张祜《题杭州孤山寺》是其中经典: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白居易写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他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回首看到的是“蓬莱宫在海中央”。他还写有《孤山寺遇雨》。
白居易、苏轼都疏浚西湖、留诗杭州。为纪念他们的功绩,清代经阮元提议,孤山南麓建了“白苏二公祠”。
孤山之雅,离不开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这里有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题襟馆、华严经塔等建筑,依地势而筑,幽雅清静。亭阁内嵌有清代印人画像石刻及印学大师丁敬的墨迹石刻,岩壁多名家摩崖题记。山上有“汉三老石室”,保存着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和历代碑刻。
孤山有不少名人故居,俞楼是其中之一。俞楼原是清末学者俞樾的住宅。俞樾,号曲园居士,晚年主持杭州诂经精舍31年。俞楼现已作为俞曲园纪念馆。
俞楼旁有道光年间建的楼外楼餐馆,以烹饪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杭州传统名菜闻名。在楼外楼临湖的窗前用餐,面对烟雨迷蒙的西湖,使人诗意绵绵。“湖光连天远,山色上楼多”。旧时不少诗词楹联把山水、文化与饮食相融,使这座饮食之楼变成了人文和文化之楼,被称为“诗情画意第一楼”。
孤山多名亭,如西泠桥畔的慕才亭,亭中有南齐钱塘人苏小小墓。苏小小美丽善舞,能歌会诗,在白堤遇少年阮郁,吟出:“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两人相爱结为夫妻。后来阮郁迫于父命,与苏小小分别。她思念夫君,郁郁而亡,被葬在西泠桥畔。亭上楹联云“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
孤山还有风雨亭、西爽亭、云亭等名亭。风雨亭因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得名。1912年,孙中山来风雨亭凭吊秋瑾,写了“巾帼英雄”挽幛和挽联。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杭州市政府在孤山重建秋瑾墓,并建汉白玉秋瑾像。
人们喜欢孤山的山水环境,更喜爱这里的人文氛围和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