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
女性的解放和崛起,在近几年的综艺和影视风潮中常常被提起。如果为2020年的文娱产业锁定一个关键词,那“她文化”一定当仁不让。
影视创作中的“她形象”在不断打磨中更具有现实性和共鸣性。将女性关怀辐射至更广泛领域、并向内造深挖掘时代女性的精神世界,文娱产业对于“她文化”的塑造正在进入全新的阶段。从剧集到综艺,从职场、情感到各种类型的探索,从选秀、访谈到圈层文化,各界对女性的关注正在渗透至各个细分内容市场。
艺术源于生活,而造就这种现象自然也离不开在各行业领域那些女性精英前辈们的杰出贡献。古往今来,多少中华女英雄豪杰名留史册,多少杰出女精英推动了中国的行业的发展进程,她们跟随时代,用自己的光芒点燃了她那发光发热的人生,也照亮了别人。
说到近年的杰出女性,首先能想到的便是2019年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药学家屠呦呦。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她发现的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一时间引发了国内外轰动,2017年,她再斩获我国最高科技奖,成为头顶国内外两项最高荣誉的科学家。2020年明,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那是1935年,由于襄樊大水,疟疾大肆传播,而市面上的抗疟疾药价格极高,无法广泛使用。
1940年左右,保康县爆发疟疾,死亡人数严重,占比20%。1967年,国家对疟疾尤为重视,将其列为重点解决对象,于是一个代号为“523”的研究组正式成立。那时屠呦呦年仅39岁,女儿堪堪6岁,而丈夫被迫留在云南。屠呦呦为难之下,还是选择将女儿送到父母膝下,转身投入科研工作。
三年的时间,屠呦呦和家人聚少离多。“大家”与“小家”总是难均衡。她只能再次背起行囊,奋不顾身的勇往直前。在无数个夜晚,屠呦呦寝食难安。终于转机来了,1972年,屠呦呦偶然看到晋朝时期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疟疾治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以往的实验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的确能够对疟原虫,但效果不佳。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青蒿素的提取。屠呦呦灵光一现,回到实验室,用35℃的乙醚代替水和酒精来提取。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深研过2000多张药方,经历过380多次失败,为了研制药品的副作用,他们甚至多次在自己的身体上做药物实验。在小心翼翼规避乙醚的危害中,在团队失望即将要放弃时,实验取得了成功。结果显示,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无人能想到,神奇的中医学竟然真正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这一举措,瞬间引起轰动。但遗憾的是,屠呦呦的名字被抹去,胜利属于大家。“523”研究投入了数以百计的科研人员,最后的成功属于集体。
在这几十年,无论辉煌与否,她始终不骄不躁,淡然处之。唯一不普通的是她对医学始终如一的热爱。自学医始,屠呦呦沉浸在中医学的瑰宝里,她最大的心愿是重振中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如今几年过去,她依旧坚守着理念,绝不为外物所侵,而她对医学界的贡献无疑是神级!
因为一场家庭变故,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爱人的去世令她悲痛万分,当她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纯真质朴又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力量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于扎下了根。正是这一份浓烈的清泉之爱,她一留就是十几年。
张桂梅爱生如子。她看到,因为贫困导致上学难的学生,她就开始节衣缩食,生活得十分拮据,这样日积月累,先后捐出T40多万元;她看到冬天学生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张桂梅为他们捐出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被子、毛毯,还用自己不高的工资为贫困学生购置避寒衣物;她看到山区小学校舍简陋,她又将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在她的努力下,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她看到华坪儿童之家孤儿院的孩子们缺少依靠,她就从2001年起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
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她把全部的心血付诸于教育,却积劳成疾。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将病痛置之度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全身心投入教学。直到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
63岁的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她深信,筹建女高,一个女孩读书可以拯救三代人。这些年她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上学,没过几年就嫁人的情况,希望能为她们建立起一所免费的高中,来这里上学的女孩子不用交书费。她希望让山里所有的女孩子能继续接受教育,接受高中的教育,更希望知识可以改变她们的命运。这坚定了她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决心。十二年间,她帮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她用教育事业,为阻断贫困的教育事业付出一生。
身为女性,她的精神境界普通人拍马却不能急。人生如屋,信念如柱,她有目标,有信仰。张桂梅无儿无女,却心系上千名孩子,用生命教书育人,让大山里的女孩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张老师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在驶向成功的彼岸,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她也许并不是天赋异禀,她的脱颖而出,都是在无数个形单只影的日子里奋斗,持之以恒地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在孤独地翻山越岭。
2021年2月11日,美国在纽约发行新的纪念人物的“永久邮票”,向一位出身中国的女性致敬,这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国邮票封面的华人,她叫吴健雄。她是美籍华裔核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健雄是一位打破了世界范围内男性对于学术界主导地位的传奇华人女性科学家。
吴健雄在物理领域独树一帜,从她辉煌的履历来看,她一生都在致力于物理科学的研究。她于1934年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又于1940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吴健雄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一一国家科学勋章。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吴健雄在物理领域功勋卓著,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她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守称不守恒”理论,助力李政道和杨振宁赢得了诺贝尔奖,但令人遗憾的是,她自己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吴健雄轻描淡写,从未作出任何回应。后来的几十年里,她拿遍了除诺贝尔之外的全球最高奖项,横扫物理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物理女王”。她在B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她也是美国物理学会(APS)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也曾参与曼哈顿计划,是世界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雖然大半辈子都在国外,吴健雄却常常以旗袍出席各种大型活动,始终提醒着全世界自己是一位中国女性。在获得以色列沃尔夫奖时,吴健雄说:“我希望西方社会不要对东方抱有偏见,科学没有女性的力量注入,是对潜在才能一种可怕的浪费。”吴健雄的一生不仅证明了女性可以做出不亚于男性的科学贡献,更加证明了华人科学家也不输任何人。这个外表柔弱的中国女人,凭借着一言一行为自己和中国女性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她那美丽的旗袍下蕴藏着的是属于中国人特有刚强和韧性。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而时间有意义的因为它能记住一个人给予世界的馈赠。就如同吴健雄的墓碑上刻着的那句话:“她是一个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
2021年年3月8日,在世界顶级格斗赛事UFC中,河北姑娘张伟丽击败波兰选手乔安娜,用42秒“秒杀”对手,成为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成功卫冕UFC冠军。回想那场精彩大战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UFC,全称终极格斗冠军赛,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和规模最庞大的职业综合格斗赛事。继去年8月成为亚洲和中国首位的UFC综合格斗世界冠军,张伟丽再次站上世界之巅。
综合格斗,包括拳击、泰拳、巴西柔术等多种技术,一直被视为是男性的狂欢。但张伟丽说:“男生卖口红、女生打拳,就是正常的工作而已,女性不该被定义,女性的美可以是充满力量的,也可以是非常健康的。”张伟丽小时候就对武术特别“痴迷”,她活泼、爱动,从小就有个英雄梦,当别的小女孩披着毛巾被假扮公主,她披着毛巾被假扮大侠。6岁时好动的张伟丽开始学习散打,12岁进入少体校散打队,14岁就拿到河北省青年散打冠军。17岁,她因伤退役,后来北漂做过保洁、幼教。再苦再累,她也没有忘记仰望星空。她去健身房应聘前台,看到了熟悉的拳击擂台,她问经理“我可以练吗?”得到肯定回复后,她薪水都没问就留了下来,不为别的,只是因为热爱。打工仅挣一千多块钱,在打拳没有明确未来时,她还能坚持整整两年,从早上6点练到晚上12点。健身房关门之后,她就一个人跑步、训练、打沙包,日复一日,乐在其中。如此坚持,后来才遇到志同道合的拳友,以及赏识她的教练。
与体制内的运动员不同,张伟丽进入职业搏击相当于“个体户”一一所有开销自己承担,一旦受伤,就意味着可能数月没有收入。在打出成绩之前,她缺乏关注,也没有什么物质支持,但她知道赢得一个“为祖国而战”的机会有多么难得。“拿金牌可以听到国歌,金腰带没有……我们所有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不会有错。”赛场上,张伟丽有血性,却依然保持着中国武人的谦虚。面对对手的挑衅,她始终保持着礼貌的笑容。她说:“大家都是武者,我们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央视对张伟丽的专访视频下方,网友们的评论几乎没有差评,都是夸她努力、为国争光,夸她展现了女性力量。大家对张伟丽的喜欢,不是粉丝对偶像的那种爱,更多的是对她身上价值的认可。她是巾帼英雄,她的拼搏不止是个人层面,同时还代表着民族力量。
2021年2月17日,百岁老人叶嘉莹荣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然而,她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个普普通通的称呼。2018年明3日,她将自己的财产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用于设立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迦陵基金”。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事古典诗词教育70余载。2016年,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她是从民国时期走出来的诗词大家,那时,人们用“先生”一词来称呼德高望重的学者,叶嘉莹是中国最后一个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在那个军阀割据、国家动荡的时代,叶嘉莹先生一生遭遇过三次打击。
第一次是在1941年,她还在上大学,那时北平已经沦陷,父亲远在后方没有任何音信。此时母亲突然离世,让她第一次亲身感受到生命无常。第二次打击是在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结婚,不久后随丈夫迁居台湾。刚到台湾不久,这个刚组建的家庭就遭遇了“白色恐怖”。一连几年,丈夫音信全无。而第三次的打击,是致命的,那是在1976年的春天。此时叶嘉莹因为在诗词鉴赏能力突出,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聘请为教授,她一家人逃离台湾,定居在了加拿大。没想到她那结婚不到三年的长女,因为车祸,当场丧命。白发人送黑发人,叶嘉莹的精神寄托没了。
在那个时代,时代的洪流将她的前半生始终裹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波谲云诡的浪潮中,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少年丧母、婚姻不满、中年丧女,都没使叶嘉莹跌倒。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性,她坚韧不拔地面对人生的苦难,依旧自强不息怀揣着对古典诗词的执着与热爱,本着这份初心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将肩挑传承诗词的重任。正是叶嘉莹身上这份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使她被人们评价为“穿裙子的士”。深厚的古典修养塑造了叶嘉莹的精神世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在乐观中慢慢消化,承担起自己传承诗词的使命,书写诗意人生。
已经96岁高龄的她,依旧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于古典诗词的教育与传承。叶先生的一生,几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诗词的研究,她本身写古典诗词,她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推广,如同维系着古典诗词的命脉和薪火。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樊锦诗颁奖词。
樊锦诗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
几十年如一日,樊锦诗孜孜不倦地从事石窟考古、保护、研究、弘扬与管理实践工作。尽管她作为一位女性,身体力量上不如男性,但她却肩挑了我国考古研究和莫高窟的保护的重任,她创建了基于价值和系统论的世界遗产综合保护管理体系,开拓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石窟考古新模式,提出数字敦煌构想,研发高保真、高精度石窟文物数字化成套关键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率先在国内开展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建成了我国首个石窟高科技数字展示中心。她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工作,历经四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历经了许多失败和挫折,樊锦诗才得以主持完成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樊锦诗说:“我希望借此机会呼吁全世界共同来关心和保护莫高窟这一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莫高窟是一个人类艺术和文化的宝库,这里封存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也许耗尽一辈子的时光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敦煌石窟开窟和造像的历史,是一部在戈壁荒漠中营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是一部贯通东西方文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谋求发展和繁荣的历史。”
在香港,伍淑清是一个商界传奇。作为家中的女儿,她却从来没被娇生惯养。伍淑清虽然出生在富裕优渥的家庭里,但她还是选择创业,从基层做起。豪门千金做服务员,不光磨砺了自己,并且在日本的工作经历,对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让她更积极地投入到國际交流中。伍淑清在香港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随后在英国和美国继续深造,她刻苦学习,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就完成了四年的学业。
伍淑清爱国情怀从小就深深扎根在她的思想中,伍淑清说:“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怎样才是爱国,这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1979年伍淑清的父亲和中国民航总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伍淑清也因此被大家称称为“001小姐”。伍淑清的爸爸说:我相信邓小平先生说的改革开放,我们都是中国人。
伍淑清作为一位女性,不光在商界有杰出的贡献,在家国事业上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当改革开放之后,伍淑清感受到了在香港青少年中,他们的爱国之心逐渐淡漠,如何让香港的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丰富的历史,培养他们“爱祖国,爱香港”的情怀,成为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事情。为此,在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支持下'伍淑清建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
在伍淑清的感染下'香港和内地许多有识之士加入其列,形成了推动事业的合力,她所做的一切有了回报之后,这更是赋予了伍淑清无穷的力量,让她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雪域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投向了那里的生态和孩子,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从雪域高原的盲童,到世博园世贸协会展馆,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的当下,伍淑清又开始考虑居家养老问题……一个又一个项目,倾尽了伍淑清的全部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