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我始终认为,在中国画界,黄格胜肯定算得上是少有的书法名家。研究黄格胜,得看他对吴昌硕的研究,他近十年的画,线条基本是吴昌硕的线条,那都是书法线条、书法笔法,不是画出来的笔法;而他的字,整体看来又更多是画出来的而非写出来的。他一生得益于他潇洒的性情、过人的聪明和勤奋。官至高官,但他从不改变的状态就是写生狂人、创作狂人。
画不离手,酒不离口。渴了累了,都靠喝酒;借酒浇愁,也借酒浇渴;半夜睡不着,起来就喝酒。他说他一生只懂画画和喝酒了。到了现在,连饭菜也不怎么吃了。跟他吃餐饭,一上桌他就开始喝酒直至结束,中途只吃过两块豆腐乳,而且一口一大块。像不会用微信一样,他也不会使用纸币,凡是由他付钱时他一定是乱付。大半辈子的奋斗人生,打造出的是他身上特有的许多高贵,也给他留下了可致命的缺憾,而他的缺憾跟他的高贵一样恢宏。
这篇文章,是我四年前写下的,那阵子,我已很久没跟他联系了。只在灯火阑珊处赏他的画、注意他的创作,笑看人们对他的追捧。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可能这会使我的观察更具客观性。
你会喝酒就好了,这是他对我最发狠的责备之一。
——题记
我不知道黄格胜现在对来自艺术评论方面的声音心境是否还如二十多年前,即他的《漓江百里图》问世之时。此时的黄格胜功成名就,身居要职,可呼风唤雨;而彼时的黄格胜还属一介书生、初出茅庐,所谓的“漓江画派”,也只算腹中胎儿、孕期未满,那时的他可是喜人评点、“求正似渴”的,因为他那时还“无我”。当然,我追问的不是画家前后的道德姿态,而在乎他的艺术心性与艺术的智慧,追问的是他在这方面“尚能饭否”?因为他早就成功地已“有我”矣,还能丢下“我”么!
有我无我,这是一条可能只有一次循环、也可能不止一次地循环的艺术道路。大多的艺术家,无不从寻找自我开始,不断地完善、强化自我的元素、符号和理念,以便有别于他人,这是他必经的艺术本位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画家焦虑于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艺术风格,焦灼于题材的掠拾和技法的确立。这是一种无限战、不断征伐的拓疆时代,虽时有顿悟,但总是以“我”为本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寻找是必需的,艺术家必须与“我”结婚,才能算成家立业。但除非你止步于此,否则这种“家业”是不用守的。艺术的我就如一张树叶,叶生叶落,从无到有,然后又没有,然后才会新有。寻我、立我、去我、无我、大我,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正是这种不断归零而又重生的循环,体现了不断攀升的艺术境界。
黄格胜在寻找自我艺术风格的道路上,演释了十分成功的自我神话和堪可代表当代广西一代画家的奋斗故事。除了特具划时代非凡创意的《漓江百里图》,我尤为喜欢他完成于世纪之交前后的作品,特别是写生作品,那段时间里,由于其内心的平坦,他的许多作品都能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抒胸臆,从他那流水般的水沁水漫、回漩断迭、丰肥皱瘦、任转随意的笔触下,山水、林树、村落、四季物候,我们可以看得出,画家黄格胜是个勤勉的践行者,是一个山水旅行家,是一个文化醉翁。所以,他的画作,少有穷款,比起一般山水画家,其落款总是洋洋洒洒,话多投机;其款文意趣,也是一般画家所少有。从艺术价值和收藏的角度看,我更看重他的长款画,这是他画作高于他人的优点优势,是他的吐心吐肺、见肝见胆的生命印痕之作,是他的“有我”之作。
他不愧是中国画家中“大的艺术”的极限创造高手,如果说《漓江百里图》是他初闯画坛的“破壳”之作,那么,他的《壮锦》可能就成了他艺术风格最终走向成熟的收官之作了。同樣是大画,《壮锦》的气象更具磅礴辉煌之势,在中国美术馆一厅一画,黄格胜的大创意和大功夫不得不令人佩服之至。
看得出,近20年来的黄格胜实际上已在走着一条不断地摆脱自己由《漓江百里图》带来的荣誉包袱和艺术包袱的道路,不断地试图从最初的“想法太多”和“轻描淡写”的传统技法的秀润风格摆脱出来。看得出,他使墨越来越重,笔头越来越沉,笔触越来越涩,色彩似乎也越来越少、越来越重、越来越单纯,有时甚至浓得发焦、纯至生硬的原色,有时甚至会给人以一种不断在迫近的撕裂感,似乎他内心的温情浓重已已、粘稠至不可化开的地步。题材还是那个种题材,不外是一如既往的桂林山水、朝晚渔樵、老村旧寨、溪河院落,但却让人感到刚性十足、饱满纵横、小品不小、大作大道、大气淋漓。这一点,在他的《壮锦》巨作中体现得一揽无遗。
不论是否出于一种自觉,从《漓江百里图》起,黄格胜就担负起了真正创立和推出漓江画派的使命。因此,仅依靠自我原有风格立世的目标显然已不适合于他。有“我”是他艺术安身的基本,但入无我之境,以漓江画派的“大象”立世,却是他不可回避的使命。从今往后,他真还需有一轮新的洗心革面,对艺术追求有更高的定位,努力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艺术“大家”与“大师”还有着天壤之别。“大家”其实是“家大”,是艺术的一家之大,是可以自己、自圆、自在、自大的自我风格的一家之境,无须承担过多的分外之责,无须树旗招风,无须创立学说,无须有画论,无须为大队伍瞻前顾后,成就大家,那只需十五而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成就大师,则需普世宏观之道、具挥师统帅之能、以集体事业为本、要一呼百应之势、有护群服众之德、备博物精专之技。成就大师,大多不能急就,往往还要具天才,而且需循这么一道年龄的窄轨:六十而学,七十而立,八十而不惑。
如有九十,九十而知天命,百岁方耳顺和从心所欲。
我在何处?
我看格胜,是有成大师之相的,只问他——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