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粉丝?

2021-04-12 03:20范彦萍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典籍委员中华

范彦萍

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经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沪政协委员也纷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建言献策。

郭长刚委员让人们像追剧一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直言,自己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他表示,向青少年传播中华文化,要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如何在课堂、学校之外设计出一种能够让人们对学习保持持久兴致和动力的载体或平台,是值得不断探索的。《典籍里的中国》这种‘云方式应该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下载到手机里随时可以点开学习、欣赏。大家的兴趣有了,自然有人会追,就像追剧一样。我们应该支持鼓励这种创新的传承方式。”

郭长刚委员表示,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一些古代文明之所以没传承下来,就是因为人们把自己的典籍忘了,最后把承载典籍的文字也忘了,尽管在生物学意义上人种是延续了下来,但文化、文明没了。

安来顺委员让学校把“另一个教室”搬到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认为,《典籍里的中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他表示,要让孩子们接受、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自己的产品就要对孩子们有吸引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样的内容才能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

安来顺委员表示,博物馆应发挥自己的特色,让学校把“另一个教室”搬到博物馆去。在博物馆里可以开展提问式的互动教育,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对孩子们来说,好奇是天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试图找到古代和现代的关联。一直以来,我就主张,博物馆的展览,只要是特别给孩子参观的,就允许他们用手去摸,边玩边学。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和你互动,讨论十万个为什么,培养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下次还想来。”

“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同教育机构优势互补,发挥特长和独特资源,共同协作。”他建议,除了学校教育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各种不同的教育机构,都应该发挥各自的特色,通过不同的角度、形式,让孩子们欣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纳入教学大纲。

上海实践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非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值得深度开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说,在上海范围内,近年来,非遗文化走进了上海的大中小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三批高校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最近上海又有两所高校获批基地,分别是华师大(篆刻)和上海体院(武术)。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爱看电视了,不少00后喜欢扎堆在B站上。那么,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是不是能与时俱进?”倪闽景副主任举例说,有的高校发放毕业证书时还会发一个学生姓名篆刻毕业印章。这些小创新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传统文化。

倪闽景副主任还建议,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秉持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则。比如昆曲名家张军进校园,篆刻泰斗级人物韩天衡先生进校亲自教授小学生篆刻。“前一阵子,我到金山一所学校调研时非常感动。这所学校的学生学的是安徽的黄梅戏,一位老师每周从安徽风尘仆仆赶到上海给孩子们上课。金山还有一所学校邀请上海沪剧团一级演员每周给学生上沪剧课。正是这些高质量的教育,才会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

他介绍说,现在上海不少区都非常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金山全区在推特色戏曲进学校,一校一特色;嘉定则倡导一校一非遗;宝山引进了很多有名的艺术家在当地办工作室等。

不仅如此,倪闽景副主任还建议,像中华古诗词、民乐、书法、古代科学技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得以体现。除了日常的课程,还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唤起孩子的兴趣,比如让孩子们走出校门去体验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前几年上海部分学校还推出了快乐活动日,即一周拿出半天时间,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一场演出,到博物馆去学习,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做法。

猜你喜欢
典籍委员中华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看望委员、代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