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家长的博弈实际上是教育系统和社会经济建设系统的资源争夺,誰都想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不在乎整体效益会怎样,其结果就是学校要做各种“创意”来冲刺业绩,企业等单位又要“996”他们的员工,结果在家校共建这个结合部中,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谁都想把责任推出去,这对他们以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致命的。学生都是有样学样,想培养独立创新的人才,既然社会分工明确了老师教学生,那就要有一群合格的、独立的、有社会理想的老师扛起来,学生终究会长成家长,他们未来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理想,在今天的老师手中塑造。
—北冥有鱼(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别怪我瞧不起你,你爸一个月挣多少钱》)
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没有任何人结婚是为了爱情。在那时候,以及以后的多少个世纪,男男女女结婚主要是为了把财产留在家中,或者生儿育女来填补家庭农场的人手。而我们今天的态度,则几乎是完全相反。波斯维尔很准确地指出了“现代工业文化”对于浪漫之爱的“近于执迷”。那些沉浸于这一“爱河”的人往往视之为理所当然。对于当今英国的最大多数人来说,一对配偶,无论是已婚的夫妇,还是未婚的情侣,这就是所谓家庭的核心。一对配偶之所以成为家庭生活的核心,是因为家庭的经济角色逐渐衰微了,而爱情,或者说爱与性的吸引力,成为形成婚姻纽带的基础。
—吴迪 (读微信公众号文章《邻村47岁女人,抖音网恋跟人跑了》)
东亚国家在历史上曾经长久处于同一个文化圈,共享同样的文化遗产,随着民族国家诞生和全球化发展,这样的交集是不可避免的。在全球背景下,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依靠独特的文化来鲜明标识自己的国家,既有荣誉性,也有功利性。越早被全球化拥抱的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就会越快发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更早地提出主张。就此而言,“觉醒”后的中国网民发现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有原因的。为此,也就更容易演变为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激励着参与者去努力,同时也是我们应该控制的对象。中韩两国在核心利益上没有冲突,这是基本共识,也应该是两国民间往来所应具备的大局观。怎样把以前共享的文化,变成未来共享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薛路羽(读微信公众号文章《汉服韩服,混战又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