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恒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林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凝聚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林区职工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道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有林区已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职工的身份也实现了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换。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与国有林区实际紧密结合,使其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适应林区改革发展的务实之举。
根河林业局创建和推广学雷锋志愿服务新载体——雷锋林,做到志愿服务项目和有形阵地相结合。通过开展志愿者生态实践活动,在根河林业局开拉气林场办公楼西侧至701 管护站之间50 多亩原家属区拆迁后的废墟上,栽植云杉、黄槐、沙棘、榆叶梅等树种,打造成集纪念性、观赏性、休闲性为一体的综合绿地,并命名为“雷锋林”。为不断完善、推广雷锋林建设工作,组织志愿者义务植树、护树、清理垃圾等,开展“保水土 美生态 青年在行动”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新景区”“地林携手筑北疆大白山下添新绿”等一系列主题生态实践活动,开展助力环境整治、转型发展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育职工群众爱绿护绿新风尚,积极弘扬和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同时,“雷锋林”也成为一道生态旅游的风景线。
2009 年,根河林业局开创了林区范围内“首席学雷锋志愿者”评选的先河,并将评选出的首席学雷锋志愿者推荐到抓生产、管安全的关键岗位。根河林业局还率先成立了林区第一支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每人年度志愿服务时间不得低于600 小时,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必须坚持自愿性、无偿性、务实性、规范性原则……”详细的规章制度为打造出具有坚定执行力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已经注册登记的党员人数已达846 人,人均服务时间1600 小时以上。
根河林业局文明办组织志愿者在防火紧要期到好里堡林场远山防火瞭望塔看望、慰问瞭望塔值班人员,并对防火值班人员进行了防火安全知识讲授。
根河林业局创新开展“心理疏导”雷锋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志愿服务项目内涵。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助推了防火和管护等工作的开展。常年坚守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防火瞭望站和沟系管护站的特定职工人群,工作生活环境艰辛、无电无网络、业余文化生活极度匮乏,该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为了缓解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而开展的以送慰问、送关爱、送文化“三送”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心理疏导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从“帮助职工安心工作”发展到“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干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干好本职工作与实现生态文明和中国梦的关系”,疏导内容也已经从最初的与职工话家常交流谈心拓展到谈生活、谈工作、谈理想、谈奉献。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使无数的一线员工受益,使接受心理疏导的一线职工备受感动,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集体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他们对组织表达了感谢之情,认为艰苦和寂寞是值得付出和能够克服的,立志要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忠诚敬业、创新业绩,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心理疏导”这项活动也将不断拓展,由“线下”扩展到“线上”,通过搭建微信平台,快捷高效地开展相关活动。
当前,林区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要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把服务重点放在林区转型发展、生态保护、解决急难险重任务及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帮扶上,切实满足集体所需、社会所盼、群众所求,使活动的效能达到最大化。一是依据单位所需、职工愿望,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通过开展“学雷锋转作风”调研体验、“垃圾入袋满目皆清”环境卫生整治、学雷锋苗木移植竞赛、“用爱筑巢 引鸟安家 共建和谐美丽的生态林区”、“党员助力 奉献种养业”、“携手筑北疆 齐心共护绿”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将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林业局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推动制度建设,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培训,组织开展“首席学雷锋志愿者评选”活动等,不断提高志愿者素养。通过明确志愿工作发展目标、工作体制、保障机制,确立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星级认定、培训管理、保障激励等基本制度,不断提升志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本着自愿性、无偿性、务实性、规范性的原则,确定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形成相应的制度,构建年度学雷锋活动整体框架。按照长期、中期、短期和临时四个时间跨度确定学雷锋活动整体计划表,不断增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