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与战时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研究

2021-04-12 17:06李学通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陈立夫蒋介石国防

李学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1942年末,大后方陪都重庆成立了一个名为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的组织。该会会长由蒋介石亲自担任,实际负责的总干事是教育部长陈立夫,经济部长翁文灏、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军政部兵工署长俞大维、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及陈立夫五人为常务理事。仅从其领导成员的“豪华阵容”,即可见该会之档次与规格,但是有关该会历史的研究性著述,仅见徐凡《抗战时期的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一篇。①徐凡:《抗战时期的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年第1期。相关史料整理公布极少,目前仅见公布有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12件,出自文献[1]。徐文对该机构成立经过、组织情况和主要活动进行初步梳理,并对该组织的作用及消失原因做了简要分析。本文在进一步搜集海内外相关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力图从陈立夫的视角,就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成立及其活动做进一步的补证和解读,以期对复杂的历史面相有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1 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的缘起

以“手令治国”著称的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1942年2月1日手令教育部长陈立夫,命其拟具“国防科学运动实施方案”呈核。([1],41页) 据《蒋介石日记》所载,蒋介石在该年初预定1942年“各部中心工作与政策”时,就已提出本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即是“各业人才登记与管制之增强(技术人才之管制与分配特别注重)”,其中教育部担任“国防科学运动具体方案之确立和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造就之整个计划之实施与完成期限”。在1月31日的日记中,蒋进一步提出“要制订国防科学运动实施方案”,[2]因而有了2月1日的手令。

陈立夫“遵照总裁‘无科学即无国防,无国防即无国家’之指示”,于3月7日起草呈送了一份《国防科学运动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内容包括“国防科学之认识”、“国防科学之推广”、“国防科学之提倡”、“国防科学之动员”等等。这个最初方案,前面大部分内容主要都是谈如何对民众进行国防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如举办科学展览、演讲座谈,对儿童及学生讲授科学常识,并施以手工训练,开展有关体育活动,如跳伞、滑翔机表演等等。关于国防科学之提倡,只是原则性地提出扩充军政部、航空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及教育部等所属之国防科学研究机关,注重战时急需研究等。但是,在方案的最后“国防动员”部分,陈立夫又提及美国设有“国防研究委员会”,上一年又成立了直辖于总统,“其职权为发动及辅助各种研究计划”的科学研究发展部;日本内阁中也设有科学技术审议会,协议关于科学技术最高国策的重要事项,并且也已决定创设直属于内阁的“技术院”。因此,他提议中国也应成立一个直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并草拟了该会的11项主要任务:

1.凡国防上重要专门科学技术问题,先予以检讨;

2.集合专家共同研究实验,其已有职务者可临时调派;

3.凡研究实验所需之图书仪器设备,先就国内所有者集中应用,不足者设法向友邦洽购;

4.研究结果商请各主管机关转饬有关工厂机关实验改进;

5.与国防有关各研究制造机关改进科学技术所需之人才设备经费,予以协助;

6.促进各工厂各研究机关之合作;

7.促进工业制造之合理化及标准化;

8.与友邦研究制造机关合作,必要时可商请友邦派专家协助,或派人赴友邦考察研究;

9.征求介绍科学技术人才;

10.奖励有关国防科学之发明者;

11.统筹推广国防科学运动。([1],43页)

事实上,在政府内设立专门的国防科学技术机构的创意,最初来自时任教育部次长的顾毓琇。陈立夫方案呈送的第二天——1942年3月8日,顾毓琇直接呈文蒋介石,“建议创设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中列举美、英、日等国前案,明确建议参照他国成规,创设直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顾毓琇介绍:

美国于太平洋发生战事前二年已成立“国防科学研究委员会”,由科学工程名家白煦博士主持(白煦博士为职受业师,对中国甚同情,抗战前职曾函邀来华讲学,惜未成行)。在该会指导下,杜榜化学工厂即致全力于军用化学品之研究与制造,福特汽车工厂改制飞机,预计每月可造三千架,钢铁工业之出产量增加一倍以上,造船工业之出产量于二年之中增加三倍。去年美国政府于战时机构中正式成立“科学研究发展部”,以白煦氏任部长,与“陆军部”、“海军部”、“生产管理部”、“民众防护部”为并行合作机关,直属于罗斯福大总统原为有之“国防科学研究委员会”改由哈佛大学校长康纳脱氏主持,除动员本国科学家、技术家外,并与英国研究机关合作。英国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实行科学技术动员,并派达尔文氏率领名科学家多人赴美交换国防科学研究之秘密,美国亦派康纳脱等答访。

顾氏还说,日本也设立了直属于内阁的“技术院”,以“实现集中动员技术之能力”;同时还在内阁设置“科学技术审议会”,负责有关科学技术最高国策重要事项审议。反观中国,由于国际交通日益困难,后方国防工业制造武器所需钢铁、弹药,“土铁有余而钢料不足”,且面临“硝酸缺乏则弹药有匮”的危险。因此他建议,参照他国成规,创设直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除正副主任委员外,由11—15名科学家或技术家组成,“俾对内可以动员科学技术,对外可以接受盟邦合作,不特促进战争胜利,且得奠定国防基础”。[3]

从蒋介石日记和他最初给陈立夫的手令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将国防科学运动实施方案与“新文化(中华民族魂)实施方案”一并提出的,其基本思路应当是与当时国民政府方面正在讨论中的《国家总动员法》,以及筹备成立国家总动员会议等活动相关联的。其基本思路和工作目的,是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科学知识和素养,核心还是民众精神动员的范畴,即使更进一步,也就是“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造就”。陈立夫或者说教育部草拟的方案,大部分内容也比较空泛,然而正是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这一建议,让事情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顾毓琇在给蒋介石上条陈之前,是否与部长陈立夫有过商议不得而知,但是陈立夫在报告的最后部分提出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无疑是来自顾毓琇的创意。陈、顾二人一前一后,一唱一和,打动了蒋介石的心思。对于陈立夫的方案,蒋介石于3月15日的回电中表示大体同意,但对于陈立夫所拟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一节,则指示改为“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直属于国家总动员会内,由国家总动员会主席与教育部长任正副会长,“其余各项可准照办”。[4]如此看来,“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这一名称则是来自蒋介石。

2 陈立夫积极争取新的权力和资源

在蒋介石原则同意成立组织机构、其余各项也“可准照办”之后,陈立夫开始积极推动落实,并试图使之成为自己获取新的权力与资源的有力抓手。

4月4日,陈立夫向蒋介石呈送了《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草案》(第一版),“敬请鉴核,并请提交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施行”。他还以总动员机构尚未成立为借口,坚持建议将该会“暂直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1],43页) 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的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于1939年,是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抗战需要而设立的集党政军大权于一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关。其地位不仅远高于行政院所属的国家总动员会议(1)国家总动员会议于1942年5月1日成立,直隶于行政院,负责依据《国家总动员法》策动国家总动员有关人才财力的统制、运用并推动其业务;审议行政院所属各主管机关国家总动员有关的方案、计划与法案、命令;协调行政院所属各主管机关国家总动员工作的执行,并考核其成绩;联系非行政院所属各机关总动员有关的工作。,也在行政院甚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上。陈立夫不仅提出要让蒋介石本人担任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会长,而且极力想要把策进会归由国防最高委员会直属,以提高该机构的政治地位。对此,蒋介石在5月13日的回复中并没有同意,而是依然坚持:由于国家总动员会议业已成立,“此项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仍当按照前令隶属于总动员会议”。([1],44页)虽然直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计甫一提出即告失败,但是铩羽而归的陈立夫并没有死心。

陈立夫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又将6月9日的《修正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草案》(第二版)中涉及隶属关系的第一、二条及第八条重加修改后,于6月17日再次呈送了新的《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草案》(第三版)。然而令陈立夫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在7月5日回复中(12999号代电)又表示了新的不满:“查所拟《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规章》职掌与我理想不符。”那么蒋介石的理想是什么呢?“我的理想:专重与国防最有关之学术,例如机械、发电机、电气、化学、重兵器等,以及飞机、战车、潜艇等制造人才与学术之奖进培植、调查登记、收罗、分配任用,并与设计局工作联系,能使国防工业如计实施也。”于是蒋介石又把陈立夫所拟草案发还,命其与国家总动员会议会商,“重拟呈核为要”。([1],44页)

陈立夫受命后不敢怠慢,于7月14日召集教育部、经济部、兵工署、资源委员会和航空委员会代表会商,提出修改意见,又经与国家总动员会议会商后,重新草拟了该会规程,并经7月24日国家总动员会议常务委员会议决通过,于8月8日再度呈报蒋介石。在第四版的《修正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草案》中,我们看到,陈立夫又借机塞进了不少“私货”。

首先,陈立夫的《草案》将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会长由国家总动员会议主席兼任,改为“由行政院院长兼任”。虽然事实上不论“国家总动员会议主席”还是“行政院长”,实际人选都是蒋介石本人,但是国家总动员会议毕竟隶属于行政院之下,如果策进会再由总动员会议主席兼会长,“级别”难免再等而下之了,而由行政院院长兼任,至少可以保证策进会是个部级机关的层次。

其次,《草案》所拟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的职掌为八大任务:

一、国防科学技术之奖励推进;

二、国防工业技术人才之调查、培植、罗致及分配;

三、国防工业生产技术改进之研究;

四、国防工业实施方案之计划及促成;

五、统筹研究资助经费之保管支配及用途之审核;

六、统筹国防工业及有关学术机关之研究及实验制造设备,使达最有效之使用,并设法充实之;

七、联络国外科学技术研究机关,加强同盟国家之国防科学技术合作;

八、促进全国工业制造之合理化及标准化,以利国防科学技术之推广。([1],45页)

蒋介石的理想是,让该会担负各项国防科技“人才与学术之奖进培植、调查登记、收罗、分配任用”,而陈立夫确立的这八大任务,不仅有蒋介石要求的“国防科学技术之奖励推进;国防工业技术人才之调查、培植、罗致及分配”,更进一步提出要“统筹研究资助经费之保管支配及用途之审核;统筹国防工业及有关学术机关之研究及实验制造设备”([1],45页),无疑让蒋介石的“理想”更为宽广而丰满。

其三,在组织规模上,《草案》将原来只设办公厅,视业务需要而聘请专门人员及增设研究机关的规定,改为策进会设办公厅,厅下分学术研究、生产促进、人才供应、总务4个处,还可根据需要聘任专门委员、研究员,设置研究实验机构。要担负起陈立夫提出的这八大任务,特别是要“统筹研究资助经费之保管支配及用途之审核;统筹国防工业及有关学术机关之研究及实验制造设备”,相应的组织机构自然不可或缺。

但是,陈立夫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蒋介石的首肯。蒋介石8月16日(未铣侍秘13597号代电)批复陈立夫,指斥其并没有真正领会他本人设立该会的真实意图:“此草案仍无实在策进之精神与决心,仍是应酬文章。须知每办一事,必有重点与目的,而此草案仍未能了解我设立该会之精神所在,仍希将前批加以检讨,积极推动,以期完成科学之建设为要。”([4],613页)

对蒋介石真实意图揣摸不透的陈立夫,在9月19日的呈复中,干脆提出了包括甲、乙两套方案的新建议。甲案:将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并入国防建设研究院;乙案:聘任23—31名专家,优厚待遇,专任于研究实际制造。同时,也重新提出了第五版《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草案》。

在新的规程草案中,策进会的职掌被压缩为6条:

研究国防利器之制造;

促成国防科学技术之进步;

调查培植罗致及分配国防工业技术人才;

研讨及促成国防工业实施方案;

动员国防工业及有关之研究及实验设备,使达到最有效之使用;

联络国外科学技术研究机关,加强同盟国家之国防科学技术合作。

此外,又提出策进会下设机械、发动机、电气、化学、矿冶、土木、重兵器、飞机、战车、潜艇等10组,为工作需要“得聘任专门委员、研究员及设置研究实验机构”。策进会办事机构也压缩为办公厅下分业务、人事、总务三处。([1],46页)

10月14日,蒋介石(酉寒侍秘快邮代电)对陈立夫的新方案做出批复,其主要内容为:(1)按乙案办理,不与国防建设研究院合并,是否与中央研究院合并办理,应再加研究;(2)对规程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其中包括“应改为本会设会长一人,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干事由教育部长专任”,常务委员中加入中央研究院院长或总干事及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47页)

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的这个批复意见又有了新的重大变化:一是由行政院改隶国防最高委员会直属,会长由行政院长兼任改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如前所述,国防最高委员会是个集党政军大权于一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关,其地位不仅远高于国家总动员会议,也在行政院甚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上。这也是陈立夫最初的设想,中间曾遭蒋介石反对,但蒋介石此刻却突然反转,或许是其此时已有意将不再担任行政院长之职。二是将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和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二人列为常委。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是接受或者说是确认了陈立夫的建议,策进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研究实验机构,聘任专家,从事研究实际制造。

这样的安排设置,实际是相当于同意在官方现有中央研究院,以及教育部、军政部、经济部、交通部等部会已有科研机构之外,另外再组织一个新的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实验机构。问题是,在当时中国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数量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另起炉灶的安排,能否真正起到推动促进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而且这种做法还有可能造成与现存机构争夺科技人才,稀释现有科研经费的结果,然而却无疑将大大增加教育部特别是陈立夫本人对科技人才、科研经费的控制力度与权力资源。

陈立夫据此立即于10月16日又呈报了新一版的《修正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从3月7日至此,已经是第七版方案,组织规程也已是第六版),主要是把蒋介石的批复指令体现在组织规程条文之中。[5]蒋介石除24日电复陈立夫确认“尚属可行”外,还正式电告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世杰,“即希提会通过施行”。[6]

就在陈立夫奉蒋介石之命积极运作成立新的国防科学研究机构之际,蒋介石又出人意料地及时展现了超常的政治手腕。在指派陈立夫以教育部为核心筹设国防科技策进会的同时,蒋介石9月28日还亲笔手令(申俭侍秘字代电)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教育部长陈立夫、兵工署长俞大维:“关于将来建设国防工业之方针为:(一)发展国防科学运动;(二)储备工业与科学人才,可分为下列二项:1.调查登记国防工业各部门现有之专才,并择其最有成绩经济之专家,使先负责主持筹备;2.训练新人才。希照此方针,请兄等共同研讨,拟订具体方案,限一个月内呈报为要。”为此,翁文灏于10月2日致函陈立夫,约请其于5日“在资源委员会面洽”。([4],614页)

10月15日,蒋介石(酉删侍秘字代电)再发给手令给翁、陈、俞三人(手令原件送翁文灏),更具体要求:“对于化学与电气等研究所及教育机关应设法予以充实,并收容此项人才,加以训练深造,储备战后建设之用。希会商具体计划,以及十年内产生应用之人数及其程度呈报。中正手启。”([1],47页) 10月26日,翁、陈、俞三人联名将所拟《发展国防科学运动及储务工业科学人才初步方案》呈报蒋介石。报告首先强调,方案是遵照蒋介石两次手令的指示精神综合拟订。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国防科学运动;推广国防工业及科学技术研究;储备工业及科学人才。其中发展国防科学运动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即速成立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使其为国防科学运动之推动机关和国防工业建设及科学技术之设计机关。该方案中对于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变化,所规定的六项任务,则完全照搬自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第四版草案。(2)《蒋介石致翁文灏、陈立夫、俞大维手令(1942年11月11日)》,中国台北:台北“国史馆”藏,数位典藏号:001- 042100- 00001- 001- 117a。蒋手令要求将培养人才上体数目再详拟呈报,翁、陈二人为此于1943年1月8日又呈复《十年内可造就之电机机械化学人才估计人数》。

然而,蒋介石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11月10日(侍秘字14589号戌灰代电)批复翁、陈、俞三人10月26日签呈及附件时,却又把矛头指向了国防科技策进会:“(一)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可不必另设独立机构,所拟发展国防科学运动各项业务可即由教育、经济、军政三部及航空委员会各主管拟定具体办法,经常切实连系,由教育部主持。并于每年六月与十二月两次定期开策进会,研究指导进行。(二)征求与保障民间之发明,尤应照所拟乙项第九条规定切实办理,凡个人发明有关系国防科学者应由教育部主持之策进会竭力护持与介绍,如有机关官厅不予登记或延搁不复者,可由策进会代为申诉。此为重要工作,应特定有效办法。(三)原方案乙项第一条各部会所设国防科学研究机关扩充各项研究设备之款项,由策进会酌予分配,其‘酌予’二字应改为负责二字。(四)所拟训练新人才及训练技工各项计划必须切实进行,由教育部负责主持。是否实行,仍须详拟。”([4],614页) 这无疑又使策进会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新的重要调整:免去了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另设独立国防科技研究机构的权力,而将“所拟发展国防科学运动各项业务”仍由教育、经济、军政三部及航空委员会各主管具体办理,策进会成为一个由教育部主持的联系机构。蒋介石的批复于11月13日送达教育部陈立夫。

由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而备受批评,国民政府此时正在酝酿紧缩裁减机构,因此蒋介石再次突然反转。面对如此出人意料的安排,陈立夫心中想必是五味杂陈,但是他在12月8日(渝秘字第113号)报告策进会业务办理情形的签呈中所谈四项意见,还是接受了这一现实:(1)国防科学运动各项业务,教育部将与各主管部会切实联系进行;(2)定于23日举行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第一次会议;(3)私人的科学发明,教育部会根据已定办法征集奖助;(4)各部会国防科学研究机关应增拨款项,奉谕由策进会负责分配。[7]陈立夫这份报告的核心意思就是:接受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不另设独立科研机构的指令,同时确认:策进会仍由教育部负责主持,各部分研究机构增拨款项由策进会负责分配。不管怎样,如果能够保住对国防科研机构的拨款权,实际上就是掌握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资源,陈立夫及策进会将由此而获得的现实利益还是显而易见的。对此,蒋介石的亲笔批示仅有几个字:“在曾家岩官舍开会可也。”[8]

陈立夫这样的表现不能不令人感到蹊跷:(1)在11月13日收到蒋介石电报后,12月8日才做出四点回复,这与蒋介石10月14日批复,他10月16日即呈报新一版《修正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组织规程》的表现相比不啻天壤。(2)直到给蒋介石的呈复发出前一日12月7日,他才给经济部长翁文灏发了一份公函,转告了11月13日收到的蒋介石10日的戌灰代电,而且公函未尾只有“除呈复外,相应录电转达,即希查照为荷”而没有任何是否共同协商呈复的意思在其中。他不及时转告,更不共同协商,仅在本人呈复前一日方“录电转达”的处理方式极为反常。就公文一般处理程序而言,无论9月28日还是10月15日的蒋介石手令,都是给予翁、陈、俞三人,手令原件送翁文灏,10月26日回复蒋介石的签呈也是经济部、教育部、兵工署三家联合呈报,而且经济部主稿、署名在先,蒋介石有何核示的意见,即使交到教育部,教育部也应立即转告经济部与兵工署,而且如有回复也应三机构共同协议之后,或共同回复或分别回复。以当时的公文传递速度,蒋介石11月10日的手令13日令方送达教育部,教育部7日发出的公函,经济部8日肯定无法收到,而他给蒋介石的回复则已经发出,即使经济部翁文灏有任何意见表示也已来不及共同表示了。

陈立夫这些异乎寻常的公文处理程序,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无法设置可由其直接指挥的独立科研机构使他备受打击,对策进会大有意兴阑珊之感,也再没有了与翁文灏共同呈复的兴致;另一方面,他又急于将此事独揽于教育部之下,而惟恐再生变故使他人再有插手之机。而从拖延近一个月之久的反应时间上看,这样的处理应该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与利益权衡。

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是由陈立夫一手筹划组织起来的,在人事安排上,始终反映了陈的目的和利益。例如,不论组织规程几番修订变更,组织人事的领导核心是蒋介石任会长,陈本人任副会长(总干事)实际负责。会长人选不论方案是国家总动员会主席、行政院院长,还是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都是蒋介石本人。这一机构的定位和社会角色,主要体现了蒋介石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目的。蒋介石以9月28日申俭电和10月15日酉删电发出的两份手令(代电),虽然也有要求经济部与兵工署共同参与会商的现实目的,但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在搞平衡,以避免经济部、兵工署对教育部争夺科技研究资源的抵触情绪,也是用以平衡陈立夫。而陈立夫在公文处理程序上的小手段,则反映了他惟恐失去即将到手的权力与资源的官僚心态。

3 “壮志难酬”的国防科技策进会

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于1942年12月23日在重庆正式成立,但是从其成立之日起实际上就扮演着边缘化的角色,而且随着陈立夫被调离教育部长职位,该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而“壮志难酬”。

遵照蒋介石的意思,该会成立仪式与国防工业设计会会议合并举行,于23日上午在位于重庆两浮支路的中央图书馆开幕。陈立夫虽然又是主持又做报告,但兴致似乎已经不高,只说了一堆言之无物的空话。([9],870页)下午,蒋介石在曾家岩官舍亲自主持“召集国防工业与国防科学两委员会会议”。[10]据翁文灏所记,实际只是召见“何敬之、陈立夫、朱家骅、李书华、庄前鼎、周至柔、俞大维、徐庭瑶、顾一瑔、钱昌照、钱昌祚及余等训话”,批评“航空各厂不好,大定飞机厂、中央机器厂不充分使用,可惜,应纠正;较有成绩者为资委会,兵工署、航委会、中研院应合作”([9],870页),也没有对国防科技策进会工作发表实质性的指导意见。第二天会议午餐时,意犹未尽的蒋介石又来“对国防科学运动会训话”,其核心意思是“指示统一组织之要旨”。(3)参见文献[10],第110页。蒋介石在日记中将“策进会”写成“运动会”,可见在其内心中还是将该会视为一个民众运动的组织、鼓动机构。会议在选举产生了21名理事之后,于26日晚8时宣布闭幕。28日,策进会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资源委员会举行,会议选出翁文灏、陈立夫、朱家骅、周至柔、俞大维为常务理事,陈立夫为总干事。([9],872页;[4],619页) 该会1943年3月15日开始在歌乐山办公,后设会址于巴县中学之内。据陈立夫报告,策进会编制名额41人,其中秘书1人,5组正副主任共10人,研究员8人,技术员8人,干事9人,助理干事2人,雇员3人。至1943年6月,实有23人。[11]

由于策进会最后“定位为社会团体”,与此前的设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此最后讨论通过的《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章程》,在领导体制与内部组织设置方面,与前几版相比也有巨大的变化。章程规定:该会“以策进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促成国防工业建设及推进国防科学运动为宗旨”。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为会长;策进会不设副会长,而改为设5名常务理事,承会长之命主持会务,等于是委员长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总干事1人,由常务理事会推选,只是负责“处理日常会务”。 原定每年举行两次全体会议也改为每年一次,理事会四个月一次,常务理事会每月一次。内部也取消了办公厅等机构设置,陈立夫原来计划的下设机械、发动机、电气、化学、矿冶、土木、重兵器、飞机、战车、潜艇等10组,也压缩为5组,各组正副主任分别为:庄前鼎、张述祖,赵曾珏、徐诵明,顾毓琇、黄龙先,叶秀峰、朱其清,马文车。([4],619页)

第一组,策进国防利器(注重重兵器、飞机、战车及潜艇)之设计与试验,及国防工业(注重矿冶、机械、轮船、电信)之实施;第二组,策进交通器材(注重铁路、汽车、轮船、电信)之供应及军需医药之自给;第三组,策划国防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调查、登记与分配,及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之联系与研究设备之充实,使其有计划的分担研究与国防有关之各项问题,以期达到最有效之使用;第四组,奖助国防科学研究工作,推进国防科学运动及联络国际科学研究机关,加强与友邦之科学技术合作;第五组,办理本会总务及其他不属于上列各组之事项。([4],616页)

据大会通过的文件,如《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工作纲领》、《充实各研究机关及国防科学各部门工作之分担研究案》、《科学技术人才之训练今后应如何确定其方针案》等,我们可以看到,策进会的原则目标有六项,相比于陈立夫当初提出的八大任务已大为收缩:

一、策进国防科学技术之研究及其工作之联系;

二、促进国防工业之设计建立及改进;

三、策划国防科学技术人才之动员与培养;

四、奖助国防科学技术发明及著作;

五、推进国防科学运动;

六、联络国际科学技术研究机关加强与友邦之科学技术合作。[12]

如上所述,因为策进会的定位为官办的社会团体而非政府所属科研机构,故在职掌以及工作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与陈立夫当初的设想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陈立夫在12月31日的报告中,仍然以附件的形式向蒋介石呈送了一份《国防科学技术促进机构组织原则草案》,坚持设立一个“定名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国防科学技术参议厅或于委员长侍从室设置第五处)”、“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或军事委员会)”的机构[13],但未见到蒋介石对此有任何回应。

由于未能获得单独成立国防科技研究机构的权利,策进会在陈立夫心目中似乎一下子变得兴味索然,成了几句空话打发了事的“边缘话题”。策进会的几位常务理事翁文灏(经济部长,所属有中央工业试验所、矿冶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等)、朱家骅(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所属有各研究所)、俞大维(兵工署长,所属有各兵工研究及生产机构)、周至柔(航委会系统航空研究制造及飞机制造机构)则都各自统领着本部门的科学机构,对于可能成为资源争夺对手的策进会,并无积极培植、利用之心。因此策进会从其成立之日起就扮演着被边缘化的角色,主要成为科学界与国防工业界沟通联络的平台。

当然,在相关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国防科技策进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战时环境艰难,以及受通货膨胀、经费支绌等原因所限,策进会的工作成效受到极大限制。

(1)经费问题。按照章程,策进会的经费来源为:会员会费、政府补助金和各种捐款。1942年12月31日陈立夫(渝秘字137号)向蒋介石呈报了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开会经过及重要决议,并请核拨经费,其中1943年度经常补助费40万元,补助奖励国防科学发明及研究机关专题研究费120万元,补助推进国防科学运动经费24万元,拟定40人分两年赴英美实地研究考察与联络经费美金40万元(第一年20万元)。[15]陈立夫最初提交理事会讨论的草案中,策进会每年经费为:经常补助费50万元,研究实验调查及其他事业费50万元,推进国防科学运动用费50万元,补助各研究机关专题研究经费200万元,共350万元。[16]不知因何原因,在正式向蒋介石的呈文中则大为缩减。即使这一数额大大缩水了的经费申请,于1943年1月14日“列表呈核”后,也迟迟“未奉批下”,为此陈布雷不得不于2月25日“再将该会经费部分摘呈”。[17]蒋介石3月3日(寅微侍秘字代电)批复:“(一)所请核拨国防科学策进会经常补助费及补助奖励国防科学发明及研究机关专题研究费与推进国防科学运动经费,全年共计国币一百九十二万元一节,已令军需署自本月份起,按月照数拨发一十六万元;(二)所拟选派专科以上学校及研究机关理工教师及研究人员赴英美两国实地考察与联络一切,应与资源委员会派遣赴美人员之计划并办,并与兵工署、航委会共同作有计划之派遣,不必专由该会派遣。”[18]除美元外汇指标没有批准外,蒋介石指令军需署长“按月发给经费一十六万元”。[19]有研究者因此认为该会“得到了相对充裕的经费支持”([14],61页),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首先,这样数目的款项,要在通货膨胀日异严重的大后方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和创新,岂止杯水车薪可以形容。例如,蒋介石似乎很在意对科学的宣传工作,在批复陈立夫1943年5月11日呈报的年度计划及工作进度时,他强调“此项运动应特别注重宣传与奖励科学之发明为第一要事,即令关于民间学者各种细微发明亦应注重,故急应编辑月刊专载关于科学研究与发明及悬奖等事”,并且对策进会每年48万元的经常补助费“为何要如此之大”表示不解,要求查报。[20]在陈立夫为回应蒋介石对经费问题的不满,就该会每月经费开支情形于1943年6月5日向蒋提交的专门报告中,我们看到,该会规程虽然有41人的编制,然而此时实际仅有23人。为什么?因为该会以每月经常费4万元的3/5(即24 000元)用于专任人员薪俸(其余为办公及各种策进活动之用),而且所有专任人员比照党政机关支薪,“无平价米或代金可领”,况且专门技术人员“薪给自须相当提高”,所以如按每人平均1 400元水平发放,实际仅可聘用17人,还不包括支付工役人员的工资[21],可见实际还达不到1 400元的水平。

其次,由于大后方经济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各部门均经费支绌,对策进会的支持也日渐缩水。据1944年7月13日第8次常务理事会记录载,因下半年经费不足,常务理事会议决:由常务理事联名签请蒋介石核拨年度征题奖励金150万元。[22]最后这笔奖金是否获得蒋介石的核拨,未见到档案史料记载。教育部由朱家骅代替陈立夫之后,对策进会的支持也大不如前。例如,1944年12月22日策进会第10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时,该年度策进会经常费仍有30万元缺口,会议决定提请教育部、经济部、航空委员会各补助10万元。经济部、航委会如何回复不得而知,但教育部在1945年1月4日的复电中一口回绝:“本部本年度各项补助费已分配无余,承嘱拨补国币一十万元一节,歉难照办。”[23]对策进会《科学与技术》月刊1万元的请求,教育部更直接以“本部经费支绌,本年紧缩,支配益难,拟仍照原案补助3千元”给予回绝。[24]另外,关于由策进会派员赴前线调查与国防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工作,也因经费问题没有把握,常委会不得不决定“俟下年度预算呈奉核定再议”。[25]

(2)联络功能。或许由于经费捉襟见肘,或许因为陈立夫对于单独成立国防科学研究院一直念兹在兹而对策进会兴味索然,导致策进会工作消极,以致其联络协调的角色似乎也不能让蒋介石满意。1945年初蒋介石先以“侍秘字第25908号子缉代电”,对策进会仍拟筹设国防科学研究院一事批示“似可从缓”,认为“现有各研究机构缺乏经常联系更无统一指导,难免有各自为谋重复分歧之弊”,要求策进会会同各主管机关规划进行。不久又再以“丑冬代电”,要求策进会遵照前电指示原则,对于各机关国防科学研究工作经常加以统一指导与联系,务使原有人力物力得以充分利用从事最急需及最易见效之研究:“(一)召集各研究机关团体暨军政部技术司主管详加会商统一指导联系实施方案;(二)并搜集调查各国营及民营工厂各研究机关一切急待解决之问题,召开会议,统筹分配,然后由担任研究之机关按期将进度在大会中报告商讨。”[26]

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于2月26日第11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分别召集各同业公会代表转告各工厂分别提出有关问题以资研究,召集各研究机关商讨分配研究题目,并拟定了8条《国防科学研究统一指导联系实施办法》。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有:

本会先就每月科学技术会报邀请重庆附近研究机关团体暨军政部、兵工署、航空委员会、战时生产局等,参加经常检讨研究工作之进度,并互相交换报告经验。

对于各研究机关之研究工作,根据检讨及报告,尽可能予以调整,竭力避免重复及轻重缓急之倒置。

对于各研究机关之研究设备及人员,应详实调查,尽可能设法互相借用,有无相通,务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对于各研究机关缺乏之材料或经费,必要时得由本会设法筹集补助之。

本会应调查搜集各有关国防之业务机关急待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分配各研究机关研究。

凡研究机关对于各种技术问题不能单独研究时,本会得召集专门小组会商讨,必要时得约请国外专家参加。

国外科学技术进展消息随时传布于各研究机关,如有新到图书杂志,尽先供给各研究机关参考。[27]

这些都是些比较原则性的规定,也比较空洞,对于实际科技进步及在国防工业生产所能发挥的效用未见有明显成果。

总之,抗战时期于大后方成立的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最初由顾毓琇动议,在蒋介石的推动下,由陈立夫实际操作于1942年末成立。在筹备成立的过程中,陈立夫极力想使之成为实体科研机构,并掌握全国科研机构增拨款项的分配权,以及国防科研机构款项的拨款权。但几经周折,最后却定位为社会团体而非政府官办科研机构,其职掌以及工作内容和方式也较最初设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成为一个官办的社会团体,更多地扮演了组织联络以及对民众普及科学知识鼓动宣传的角色。抗战期间策进会在推动后方国防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特别是各层级人才培养、训练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战时环境艰难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策进会的工作受到各种制约而“壮志难酬”。

猜你喜欢
陈立夫蒋介石国防
老照片修复师:寻回褪色的记忆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陈立夫流亡美国卖皮蛋
陈立夫在美国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陈立夫老先生的亲笔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