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对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都存在一定的理解距离,这就让物理情境的使用和分析成为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最大阻碍。物理教学的难点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可能是物理知识的使用,也有可能是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解决物理情境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训练的方式掌握基础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通过强记的方式记住知识,使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1]。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模仿的过程,模仿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有直接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既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解题能力,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产生脱节,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减弱。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很多教师也认为学生的成绩最重要,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不正确的理解,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此,我们一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学的革新。
解决问题能力指的就是处理问题的习惯与能力[2]。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步骤和规划,使问题可以在合理有效的方式下解决。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一下几种:一是识别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在理解经典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衍生问题和再造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四是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反馈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获得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大部分高中学生在高一时期对物理学习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物理知识与学习难度的增加,思维方式越来越复杂,使一部分学生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3]。没有办法理解物理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看不懂物理问题而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主要原因一共有两个,一是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理解问题的表述,二是学生没有将问题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能力,没有发现重点内容和精简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不灵活,对于常用的解题方法没有灵活掌握。还有些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流程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书,认为理解答案就是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有些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为问题只要一个答案就够了,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发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
识别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指的就是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可以找到问题中隐含条件的能力,可以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影响情况的能力。不会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会缺乏这部分能力,使学生无法理解问题。
经典问题指的就是产生物理概念与原理时的原始问题,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牢记经典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的物理问题都是在经典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衍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用经典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一共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方向进行大致的推测,使学生可以使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就是对解决问题方式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学生拥有这种能力就可以对问题进行整体把握,使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减少失误的情况,另一种就是选择合适解题方法的能力,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灵活。
设计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优质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内容。
6.1.1 将生活现象作为设计问题情境的材料
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使用生活素材是较好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生活现象,但对其中的物理原理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生活现象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看到物理知识的本质。
6.1.2 将故事或新闻作为设计问题情境的材料
故事或新闻一般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使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和新闻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熟悉感,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的氛围。例如,在学习与航天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我国飞船升空的新闻视频,使学生在视频中思考飞船的物理状态。
6.1.3 使用物理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对学生来说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可以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6]。例如,在学习自感与互感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使用电流表、变压器以及导线等器具制作电路,观察电路在短路和通路的时候电流表的变化,并向学生提问,使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不可以分析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连贯性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师在建立问题情境之后要带领学生探索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探索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问题呢情境的探索,找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6.2.1 利用语言引导的方式细化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生物理的过程中,思维方式与解题方法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种情况,使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将问题情境进行细化,使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良好认识,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可以真正处于解决问题的思维环境中。
6.2.2 利用实验强化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物理实验进行教学可以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与摩擦力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上台拉着小木块进行运动,让学生感受拉动小木块用的力量,之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小木块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图,之后教师可以将一个小铁块放在小木块上,让学生再次使用同样的力度拉动木块,让学生描述这次拉动木块的感觉,并分析这两次感觉的不同之处,之后,教师在木板上铺上一块毛巾,让学生再次用同样的力拉动木块,让学生描述感受。最后教师就可以像学生提出问题“影响物体间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6.2.3 带领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探索问题情境
学习交变电流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现场演示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现象,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带领学生解决问题逐渐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认识,使学生对感应电动势、磁感线、切割磁感线等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利用物理现象中的问题激发学习动力,一定程度上可淡化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经观察,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是有解决问题的欲望的。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会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但新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多个知识点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时,教师就要首先向学生表明解决问题需要使用多个知识点,使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记忆中与之有关的知识仔细思考问题中的细节。
在带领学生进行解决情景问题能力培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找到隐藏条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帮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整合的方法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取舍。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可以获得独立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可以使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掘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物理概念的透彻理解和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这些内容和生活实际与自然现象有密切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使物理知识和物理过程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使学生可以开拓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