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珍 吴鸿炜
(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宁德 32100)
人群密集,垃圾量巨大。旧书籍报纸、快递包装、快餐盒、瓜果皮、餐余垃圾是高校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它们来源于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高校生活垃圾的种类相对较少一点,90%左右属于可回收物和可利用的厨余垃圾[1]。
环保意识强。高校师生普遍都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文化水平,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认可度相对较高,生活垃圾分类一旦在高校全面开展,便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对良好的效果。
人口密集,作息规律。高校用户主要以学生、教职工为主,人群较密集,作息也有规律,生活范围集中,师生一般都在固定的时间段围绕着宿舍楼、教学楼、食堂进行活动,为垃圾定时定点处置提供了独特条件,便于垃圾分类回收和管理。
据调查,有80%的学校师生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及生活中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也存在垃圾分类回收的意愿,但如果想要长久地坚持,还是一件比较难以做到的事情。
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现有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要求对分类回收的收集设施(垃圾桶等)、操作规范要领、分类结果都有明确的规定。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几年“互联网+回收”的模式也越演越烈,针对校园高素质人群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形成智能资源回收的模式[2]。
社会上有着庞大的可回收资源存在,大多都是被传统废品回收行业所处理。目前传统回收行业回收效率及回收比率十分低下,传统行业胡乱回收拆解导致环境二次污染,居民无自主环保意识等市场痛点大量存在。本项目为升级传统回收行业、解决社会上现存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痛点,分布城市、乡镇、高校市场搭建线上可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平台,不同区块用户在服务商服务的区域内,自主分类可再生资源,而后在平台下单,通过区域平台回收服务商接单上门回收的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回收效率、比率,回收的资源最终对接于正规资源回收企业,避免二次污染。目前本公司已经自主设计开发小程序,部分用户已经可以通过应用自主下单。
为达成“专注智能回收平台建设,提升资源回收的比率和效率,美化校园环境”的使命,本项目创建了智能资源回收平台小程序[3]。智能资源回收平台的目标是通过校园、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实现高校师生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统一交通运输管理、集中处置的模式,以期达到推动高校师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目的。智能资源回收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运作的方式,打造出适合校园垃圾的回收的方式,有效地整合师生、回收商、垃圾处理单位,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校园生活垃圾回收链,实现校园生活垃圾和废旧物品的价值的最大化,解决校园垃圾不分类的难题。
“智能资源回收平台”模式的运行基本流程:用户通过通信设备在平台上预约下单,登记需要回收资源的数量、种类与服务时间,专业的人员及时上门进行回收,待回收的人员通过平台确认资源的数量与种类后,网上结算中心便会付款给用户。其后由回收人员将所有回收资源运到中转站,再运到服务商企业进行处理。
联动线下志愿者组织、物业公司、回收行业等共同推动资源回收建设。本项目首先通过与志愿者组织合作,在线下进行环保宣传,让校园用户初步拥有环保意识,引导用户自主将可回收物分类并在平台下单,服务商通过接单上门回收,最终对接于正规回收企业实施结算的方式完成订单交易[4]。用户在订单结算之后可选择获得实际的收入或环保积分,环保积分可用于公益事业或兑换实体物品。服务商在订单结算之后也会获得回收终端所支付的回收废品。本平台为平台运营,在订单的交易中会抽取一定的手续费以维持平台运营。
本项目会定期举办校园志愿者环保活动,邀请用户签署环保承诺书,在宿舍门贴环保人申明公告。在每一次活动中,本平台都会进行资源回收,而回收的资源也对接给资源回收企业。在素质教育推广的同时本平台会同步推广平台,邀请用户使用平台下单,建立用户产品使用习惯,并进行同期市场对比,在测试完最佳价值假设与增长假设后开始拓展服务商市场。
随着环保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平台的推广,环保意识逐渐深入,本平台会引来更多合作者共同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市场容量将会逐步扩大。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也会进行环保建设,因此本项目的市场份额在中后期会遇到瓶颈,但前期的文化深入和企业落地文化根植,能让本平台能够稳定原有的市场份额。
对可以进行回收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不但可以提高回收率,也可以增加利润。回收定价对于“智能资源回收平台”这种模式是否能够正常地运行至关重要,虽然已有一些企业已经针对各类回收的资源制订了价格指导方案,但是定价的合理性与否仍需要市场检验,今后回收方在探索和开展新的资源回收模式时,仍需对定价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项目通过运营智能资源回收平台,解决了传统回收行业的效率与回收比率低、用户不愿扔垃圾、垃圾胡乱回收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用户环保意识低等问题,以服务商回收对接垃圾中转到正规回收终端的方式,美化了校园环境,带动了垃圾回收行业[5]。
目前市场上通过平台运营环保项目的方式较少,这对于校园环保建设是一个新的尝试,在运营方式上需要不断进行运营测试、优化。
我国现在存在着垃圾分类回收的大风口,垃圾回收行业升级迫在眉睫,社会大量关注此类问题,我们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与影响力扩大,未来建设环保教育事业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加大市场竞争。平台推动过程中与用户、服务商沟通和平台运作中的产生的意外问题也是本平台需要去考虑的。
在校园内,张贴了横幅、海报进行宣传号召,并举办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竞赛;同时,与学生组织进行有效的合作,通过给予第二课堂积分(非专业素质学分)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借助学校的官方媒体发布有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图文与短视频,促使师生将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设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桶,采用防腐蚀的材质以延长垃圾桶的使用期限,也在垃圾桶上标明垃圾分类的信息,便于师生进行垃圾的准确投放。相对于传统的垃圾回收模式,智能资源回收平台采用了实名制和个人利益与垃圾分类情况相挂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师生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6]。
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和环保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回收需要全方位、长时间的环保宣传教育。使师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与义务,通过实际的行动,体现垃圾分类的意义。
政策的未知经常会让企业错失良机。目前本平台专注平台运营,做好平台运营规范,找到适合市场的价值服务与可增长产品,通过平台运营为传统垃圾回收行业赋能,规范师生的行为,美化校园环境,同时也会做好与各单位的沟通工作,确保工作进行得顺利。
高校应该着手对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界定、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做出一个整体的规划。对校园不同的功能区实行因地制宜、分区管理,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微调,构建从垃圾产生到投放、收集、处理及监督落实的细致有效的执行方案,并不断完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方案。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理顺“校园的垃圾分类是全体师生的义务”。
高校应该将做好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列为校园综合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成立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校园内的垃圾处理和回收情况,一些相关工作都依照规定予以公开,一方面可以对校园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校师生员工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应该将垃圾分类回收的管理列为校园综合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科学的管理。
垃圾分类设施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可持续性。高校应结合垃圾分类回收的整体规划与工作方案,建立一套完善的设备和基础设施。首先,高校需要做好垃圾投放点的布置和维护工作,垃圾投放点的数量及各个点位垃圾分类投放的容器数量都应结合其所在位置的特点、往日垃圾投放量等实际情况予以测算,将各种垃圾分类回收的收集容器配齐。
现在,我国垃圾分类回收仍处于起步的阶段,与垃圾分类回收相关的科技创新也大有可为。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本身的科研优势,积极主动作为,构建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科研体系。在进行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生产、教育、科研相结合,并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掘垃圾分类的技术创新驱动力。高校应该注重于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探索智能资源回收的技术或平台。
高校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与学校的类型、校内的规模和其构成、师生的环保意识等因素有关,每所学校垃圾分类的实际现状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智能资源回收平台的推广,有利于促进我校的垃圾分类,推动资源回收行业的信息公开和监管,从而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的规模化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