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校区”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规划研究
——以福建工程学院浦东校区科技园总体规划为例

2021-04-12 06:00张慧芬
智能城市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三区科技园区科技园

张慧芬

(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0)

近年来,大学城建设是相关部门推进城市扩张的一项重要举措,位于中心城区的“旧校区”出现了不同限度的闲置状态。“旧校区”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单纯作为教育场所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旧校区”应利用学校资源优势作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发展场所。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浦东校区科技园总体规划为例,总结分析以“旧校区”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1 项目概况

1.1 区位条件

福建工程学院浦东校区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东部,晋安新城的中部,处于二环、三环快速路的中间位置,地铁2号线和4号线的交汇处,浦东校区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

1.2 周边环境

浦东校区总占地面积约4 hm2,校园周边环境相对成熟,四周已初步形成规模的居住区及其生活配套,但作为居住区中心还缺乏相应的商务办公、酒店接待、体育休闲、科技文化等较高层次的配套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有待提高。

1.3 用地现状

校区内现状建筑由1栋教学楼、1栋学生公寓、1栋图书馆、2栋教工住宅及食堂等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8 万m2,容积率0.97,平均层为5层,校区内绿树成荫,环境良好。

1.4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发展情况

福建工程学院把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学校拥有众多科研平台和实验室,但均分散在学校各学院或合作企业,缺乏统一平台,浦东校区科技园的建设可以解决平台问题,科技园可作为学校科研的集中场所及对外交流和合作的窗口。

2 建设条件评估

2.1 优势

(1)浦东校区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东部,能快速与市域或市区取得联系;地铁2号线将方便浦东校区与上街大学城各高校的联系。

(2)浦东校区科技园建设可依托福州各高校的科研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提供服务。

(3)浦东校区位于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居住区生活配套相对缺乏,服务产业品质有待提高,浦东校区的开发有助于弥补居住区中心在配套方面的不足。

2.2 不足

(1)浦东校区教育职能弱化,出现校舍闲置的情况,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2)周边城市社区建设改变了浦东校区的区位格局,土地价值抬升,对校区用地二次盘活提出更高要求,封闭式的空间格局对周边社区中心培育建设未起到正面作用。

3 城市高密度区域“创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1 “三区联动”发展模式

本文引入“三区联动”发展模式,“三区联动”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大学校区的人才培育与知识创新、科技园区的科技孵化与技术创新、公共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社区环境建设系统有机统一,构造以知识为桥梁,价值创造为纽带,资源集聚共享为特征,校区、园区和社区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模式。

(1)相关部分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有效推动大学和科技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三区联动”发展格局。

(2)在推进“三区联动”的过程中,杨浦区敢于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校”领导定期会商和工作对接机制。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下,有效促进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加速创新系统的培育和发展。

(3)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共同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通过大学与科技园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形成“产学研”共同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与发展的体制机制。

(4)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既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3.2 研究启示

浦东校区科技园的建设必须争取相关部门的参与及大力支持。“三区联动”的目的是打破园区、校区、城区之间的观念物理界限,核心内容就是“开放”,科技园的建设必须融入城市建设和学校发展。

4 发展定位研究

科技园提供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及营造文化氛围的品位决定了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科技园应体现“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的开放理念,为社区、企业、创业和学校等提供服务,是区域“创智产业”的重要载体。

(1)为社区服务。

为社区提供商业、休闲、娱乐、培训、就业机会等城市功能。

(2)为企业服务。

为企业提供物业、商务、电信、文化生活、政策支持、技术转移、投融资、人力资源、交流与培训、信息与宣传、中介代理等服务。

(3)为创业服务。

为创业提供创业辅导、咨询与培训、市场推广、人力资源、政策支持、投融资、技术转移、信息与宣传等服务。

(4)为学校服务。

为学校科研机构、实验室、校办企业和高校教师提供技术转移平台,为学校提供对外交流和合作的窗口,为学校大学生创业和实习创造机会。

5 空间规划研究

本文从提升活力、多元融合、丰富配套、增大弹性、创造瞩目性先进性和提供健康环境等六大规划策略出发,对科技园进行空间规划研究。

(1)提升活力、吸引人群。

大学科技园不应是纯粹的办公场所,更应拥有活跃及规模化的商业零售和娱乐中心。作为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应提供多元化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用景观手法营造入口氛围,创造轻松愉悦的舒适感。

(2)“三区联动”、多元融合。

大学科技园应通过与周边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生态资源的接驳,主动与城市、社区融合。

(3)丰富配套,自给自足。

大学科技园除主动融入周边社区,提供自给自足的配套设施,提供大型商业、娱乐、会展、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满足办公人群及周边居民的需求。

(4)增大弹性、全面发展。

大学科技园的建筑应按模块式进行设计,应对时代及经营模式的改变,容易进行改造。建筑平面空间应具有可伸缩性,以适应不同大小企业的需求。场地划分应配合不同企业及建设发展时序需求,有大小各异的区块并能够裁剪分割。

(5)瞩目性和先进性。

大学科技园应建设或预留建设地标性建筑,赋予科技园独特的个性,引入创新设计和智能化建筑等先进领域,为环保及可持续领域提供可能条件。

(6)健康环境。

大学科技园应是集工作、生活、运动、娱乐、休闲及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开放科技园,创造健康休闲的工作环境。

6 建设发展时序研究

(1)改造发展。

向当地规划局申请更改“旧校区”的用地性质,制定科技园总体规划及远景规划,近期通过对“旧校区”的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初步满足科技园起步时的基本需求。本文借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做法,该校科技园位于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的老校区内,占地面积约5.5 hm2,现状拥有2.4 万m2的建筑面积。园区主要通过对原建筑进行改造装修、对变电所进行扩容改造和对停车场的建设推进校区向科技园区的初步转变,再通过服务平台和智慧园区的建设提升科技园的整体档次。

(2)集中发展。

科技园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后,在资金雄厚的基础上,应根据科技园总体规划制定分期实施步骤,逐步拆除旧建筑,建设新的建筑,形成功能完善、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科技园区。本文借鉴清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该园区位于清华大学东南角,占地面积25 hm2,总建筑面积69 万m2。园区的建设之初制定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发展支持,是中关村核心区中建设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3)分散发展。

科技园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后,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及园区影响力均积累到一定水平后,应采取向外输出方式,拓展科技园规模,规划可通过租借、购置办公空间或购买土地建设科技分园等形式,逐步形成“一心多点”的布局方式,扩大科技园的影响力[1]。本文借鉴复旦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该园区自建科技园大厦,租借办公空间,形成3处主要办公场所,即以聚集、培育成长型高科技企业为主的主园区、以研发及人才培训为主的信息产业研发基地、以聚焦和培育初创时期数字媒体企业为主的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

(4)研究启示。

浦东校区科技园的建设应由学校制定统一的总体规划及远景规划、统一进行建筑设计,按建设难易程度分期实施。园区建设初期可借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对校区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进校区向科技园区的转变。园区进入稳步上升阶段,可借鉴清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进行高强度开发,形成在福建省具有地标性的大学科技园。进入成熟期,为拓展科技园区规模,可借鉴复旦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购置土地发展科技分园,形成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7 结语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依托“旧校区”发展的大学科技园,现状限制因素较多。应解决用地性质的转变,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校区内教工住宅的安置问题也是制约科技园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园建设应制定长远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使发展建设目标逐渐清晰。

猜你喜欢
三区科技园区科技园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北京三区美术馆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藏地三区”文学空间的多样性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