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占
(河北纳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邢台 054000)
水利施工新技术的主要应用价值在于对传统水利项目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在传统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水利设施大坝裂缝、渗漏的问题较为突出,阻碍了水利设施发挥其职能,且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在新时期水利工程大坝建设中,采用混凝土碾压技术,开展水库大坝建设,可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强度、稳定性,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了项目施工送效率和质量。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功能要求的增加,水利工程涵盖的项目内容不断复杂,使项目建设中材料、设备、人员、技术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步入新时期以来,水利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程整体建设工艺优化,且实现了废弃资源的二次利用,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节省了项目建设成本。在当前水利工程测量中,地理信息系统、GPS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减少了工程测量人员的投入量,且测量的效率和质量精度较高,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控制坐标的同时,减少了水利项目建设成本。
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水利工程建设在保证项目经济、质量效益的同时,需要考虑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在水资源开发应用管理中,应加快水利设施建设,避免破坏周边环境。采用水利施工新技术,可预防工程建设污染问题。如在生物砌块技术应用中,其将麦秸、玉米秸秆等生物废弃物制成生物砌块,降低了项目的建设成本,且使水利项目具备了生态环保的特征。新型水利施工技术应用减少了噪声、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提升项目的生态效益,推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1]。
工程测量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其可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水利工程测量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新型测量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为工程技术设计和管理决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水利工程测量新技术应用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
工作人员常将地理信息技术多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使用,可为水利工程基础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处理和检索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可快速获取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水文信息和自然信息,并将获取的数据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中。数据应用阶段,联合使用两种技术,构建3D立体化模型,在模型分析方法的作用下,从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全面展示水利工程的整体布局情况,并分析各单元构建交叉关系,实现了工程施工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动态化演示,可避免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影响。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应开展工程项目的相关工作。传统的设计模式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多采用CAD设计模式,整体设计难度较大。水利工程设计包含较多数学、几何项目的计算,尤其在几何项目计算中,各异体型结构单元相互交叉,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几何分析能力,整体难度较高,易影响项目设计的精度。在全新工程建设模式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BIM技术具有信息完备性、关联性和一致性等特征,且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的特征较为突出,依托该技术,设计人员可进行设计的优化和出图管理。在实际设计中,BIM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平台,基于该设计平台,设计人员可模拟水利工程设施三维模型,在该模型下,可系统展示水利工程基础建设环境、施工导流、主体建设、工程影响因素等诸多内容,直观展示了项目设计内容,提升了水利设施的整体设计质量[2]。
规范化开展施工导流建设,可有效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率、质量。项目施工初期阶段,依托施工导流技术,可有效预防施工阶段中水位大量上涨问题,减少了水位上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有助于实现水利工程整体建设目标。步入新时期以来,水利工程施工的导流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新型导流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水利工程的高效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施工导流新技术应用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控制相关要点。
(1)严格遵守施工导流原则开展水利工程导流工作,在实际导流过程中,应做好坝体保护、流量系统保护工作。
(2)项目施工人员应合理选择施工导流的具体方案,在具体方案选择中,应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因素,且对导流方案的技术效益、成本效益、施工条件和施工强度进行分析,系统设计适应项目实际情况的导流方案,提升项目的整体导流水平。
作为一种新型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应进行技术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分析技术应用过程,预应力锚杆和预应力岩锚是预应力锚固技术应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两种技术的配合应用可改变水利工程的受力情况,对水利设施的加固处理具有积极作用。在预应力锚固技术应用中,应注重锚孔和锚索的质量控制。锚束是预应力加载的工具,锚头、锚固段是主要的受力点。项目施工中,按照造孔、编束、放束锚固、张拉、防护的技术流程实用预应力锚固新技术,可提升该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水利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
水利工程项目新技术的应用类型较多,除上述技术应用外,防水毯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堤防工程地基处理新技术应用等均为较常见的新技术应用形式[3]。
(1)防水毯。
施工人员在纳米技术的支撑下,利用土工织物、钠基膨润土制成防水毯,在工程开挖的特定阶段使用防水毯,解决了施工区域的渗水问题。防水毯遇水后,钠基膨润土会发生膨胀作用,可保障周围土质结构的稳定性。
(2)碳纤维复合材料。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中,依托该技术可对水利工程混凝土进行修复。在坝体受公众裂缝修复中,可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修复,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提升了结构整体防水能力。
(3)地基加固。
在堤防工程的地基处理中,可使用置换法、高喷法、挤压法等方式,应用垂直防渗加固技术,可有效提升堤坝的加固水平,避免渗水对堤坝的损伤[4]。
水利施工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愈发频繁,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须充分重视施工新技术的规范应用。
(1)施工新技术对项目施工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在实际施工前,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同时应开展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建设能力,保证整体施工技术应用水平。
(2)在施工新技术选择中,应考虑工程整体建设环境因素,确保施工新技术与施工环境的高度统一。
(3)针对新技术的应用过程,应重视突发问题的应对处理措施,不断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5]。
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对水利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具有深刻影响。为了简化工艺工序,提升项目施工质量,具体施工中,应注重多种施工技术的有效配合。
(1)应做好不同技术类型的配合。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包含地质信息、水文信息、工程结构、具体工艺等信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整合时,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库建设的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存储技术应用,提升数据处理分析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2)应重视具体技术内部的工艺环境控制。
在水利项目混凝土施工中,应从混凝土材料配置、运输、浇筑、振捣、保养等环节,开展具体的管理措施,并深化新技术应用,提升新技术应用的精准程度。
基于绿色施工理念,人们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6],除工程项目工期效益、质量效益外,应注重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考虑。
(1)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可不断减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材料、设备、人力、资金投入,突出经济优势。
(2)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水利工程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保护水文生态环境。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水利工程整体建设效益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水利施工人员应明确工程项目建设中使用新技术的必要性,结合项目实际建设情况,使用多种新技术,并严格把控技术应用要点,有效提升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实现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