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文炜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联十一线长泰段项目的起点位于厦门和漳州两市的交界地,与联十一线中的厦门段相连接,终点与联十一线中的龙文段相连,是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实现“厦漳泉同城化”的重要举措。天柱山是厦门与漳州重要的交界山脉,地质条件复杂,属典型的山区地形。
山区自然地形条件陡峭、地质结构复杂,不良地质较发育,公路施工、运营中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地质,应特别重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布设线位及方案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
山区公路受复杂地形条件限制,需要设置大量的桥涵、隧道构造物,以适应路线线形的布设,高填深挖路段较多,所需的防护量较大。因此合理布设线位,减少构造物、防护量对降低工程的造价具有重大的意义。
山区特定走向的有利地形和通道较少,路线走廊资源十分贫乏,属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合理充分利用路线走廊资源,成为设计人员重大的目标,要求设计人员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山区国省干线进行统筹考虑。
(1)指标。
山区选线应灵活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顺山就势,不片面追求高指标,注重平纵线形的组合协调、平顺,灵活取用指标,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减少土地分割,避绕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因地制宜选用低指标。为后期改扩建时预留条件,降低改造难度,在地形较平缓路段,可选用较高的线形标准;对于较难改造的桥隧构造物,应充分考虑未来改造的可能性,经过论证选用较高标准。
(2)平面设计。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面广,成因复杂,且有些灾害较为隐蔽,一旦发生灾害,将给工程及人员带来重大的损失。路线走廊内的地质勘察在山区公路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路线布线时坚持地质选线。
平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直线难以适应山区地形的变化,片面追求线位的顺直,容易造成大填大挖。山区公路应采用较多的曲线顺应地形,尽量沿着等高线进行爬坡,灵活选用S形曲线、卵形曲线,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还可采用凸形曲线、C形曲线及复合曲线,山岭区曲线线形占比可达60%以上。联十一线长泰段在仙灵旗隧道和兴泰开发区约12 km山区路段,大量采用了曲线,曲线占比约80%。
山区国省干线设置较多的桥梁隧道,在线位布设时要特别注意规范对于桥梁隧道段线形的要求,规范要求隧道洞口内外3 s行程内的平面线形保持一致,桥梁线形也应采用较好的线形指标,特别是大跨、高墩桥梁。
(3)纵断面设计。
山区纵面中设计时主要考虑最大纵坡、最短坡长、缓和纵坡、平均纵坡。山区公路为较快克服高差通常采用较大的纵坡,较大纵坡之间插入缓和纵坡,用于恢复速度或减少刹车。虽然纵坡满足规范规定,但如果过多采用极限值,将会对行车安全带来较大隐患[1]。因此,纵坡设计应结合平面设计,尽量平面展线,采用较缓的纵坡,规范规定任意连续3 km平均纵坡宜不大于5.5%,设计过程中通常按照5%的平均纵坡来控制标高,对于弯道多、半径小的地段可适当降低平均纵坡。联十一线长泰段作为厦门、漳州的交通动脉,为节省运营期的油耗及行车安全,采用了较小的纵坡,70%以上的路段纵坡小于3%。
纵断面设计时应考虑土方平衡,移挖作填,减少借方、弃方。和平面类似,规范对桥梁隧道路段的纵面也进行了较严格的规定,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特长、长隧道最大纵坡宜控制在2.5%以下,中、短隧道最大纵坡宜控制在3%以下,隧道洞口内外3 s行程内的纵面线形应保持一致。
(4)平纵组合。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着重考虑平纵指标的协调,平、竖曲线的对应关系应满足平包竖,线形平顺圆滑,力求使线形保持较好的连续性和良好的视线诱导作用,满足驾驶员视觉、心理反应及车辆行驶安全的要求。山区公路如果设置了长陡坡,长陡坡尽头应避免采用小曲线半径。
(5)横断面设计。
对于山区公路,较大的断面容易形成高边坡、深挖方,对工程的防护量及造价影响较大。因此,公路宽度的拟定要从交通量、区域规划、地形条形等方面综合考虑,满足交通服务的功能需求和经济性。
山区由于地面起伏较大,路线在前进过程中经常出现高路堤、路堑高边坡、陡横坡路基以及局部的软土需要对边坡进行防护。设置各种支挡工程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因不同的地质、地形、成因使得路基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同时做好路基排水,减少水毁。
(1)高低路基。
边坡高度较高时,可调整线位或纵坡,但当山坡较陡、路基较宽时,调整纵坡也通常造成高填、深挖二选一的局面,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若采用分离式路基,左右幅采用不同的设计标高,可以更好地适应走廊地形,减少挖方,起到节省造价、保护环境的效果。
联十一线长泰段K16+500~K18+500,2 km范围内地面横坡陡峭,自然坡降大于40°,采用高低路基,减少填方。
(2)防护。
山区公路较多高填深挖,防护量大,因此防护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应保证边坡工程的安全,采取挡土墙、护脚墙、锚杆和拱形骨架等防护措施,合理进行支挡防护及坡率设计,缩减工程性加固措施。与生态环境和谐,以生态防护为主,避免纯工程防护,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使用挂网喷播或者框格植草,减少挡土墙的硬质防护,增加景观效果。
(3)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可填方路段排水、挖方路段排水。涵洞排水能力应保证山洪排水需求,防止填方路基及涵洞被冲毁,造成路基中断,除了采用较大涵洞尺寸外,在总体设计时,适当抬高纵断面,多增加排水的通道,可避免集中排水。对于挖方路段,主要是坡面排水和边沟排水,可概况为“拦、截、疏、排”,在边坡顶上方设置截水沟,防止山坡雨水进入边坡坡面。设置排水边沟,及时将路面及坡面水排出路基影响范围内,引至附近涵洞或天然水系内[2]。
山区一般冲沟发育、横坡陡直、河流密布,因此山区公路桥涵较多、布设较为复杂,具有桥斜、桥弯、跨径大、墩高等特点。在总体设计中充分考虑桥位布设、跨径、上部结构、下部基础的选择。
(1)跨越河流的桥梁,必须满足泄洪要求,尽量与水流方向正交;加强地质调查,避免桥位处在不良地质段。
(2)结合桥位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条件,择优选择技术成熟、施工方便、经济实用的桥型。
(3)山区桥梁施工条件相对困难,为减少跨数,采用较大跨径,一般采用20 m(含)以上跨径的预制T梁。桥梁尽可能采用同一种跨径,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对于多孔长桥,桥梁孔径布置也可采用两种跨径组合,并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4)桥梁应注重美学设计,跨径与地形、墩身高度相协调,同进注重细部的处理(如护栏形式、墩身形状、悬臂长度等)。
(5)桥长一般以桥头路基填土高度4 m左右控制。当地质条件较好、桥头地势相对平缓时,且桥头两侧弃方较多时,桥头填土高度可适当加高;当地质条件很差或桥头地势陡峻时,桥梁长度宜适当加长。
涵洞孔径大小选取根据汇水面积、水文调查、降雨量等因素计算后拟定。汇水面积较小的排水涵和流量较小的灌溉涵可与人行通道、机耕道合并设置,人行通道进出口跨越边沟时,以人行道板连通人行路。
山体走向和路线走向垂直时,采用隧道穿过山脉,通常是最有效、方便的方案,能取得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平衡。
(1)平、纵面布线受地形、地质、施工技术水平、工期、运营要求以及工程建设费用等多种因素制约,隧道服从路线总体走向,同时尽量使隧线形流畅[3]。
(2)隧道洞口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尽量避免断裂带、浅埋、偏压的位置,并根据“早进晚出”原则,尽量降低边、仰坡开挖高度,避免破坏环境。
(3)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遵循“防、排、截、堵”原则,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4)隧道洞门设计“以人为本”,尽量零开挖洞口,并重视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力求轻松简洁、造型新颖、自然和谐、经济美观,突出表现地方风俗和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并提高行车安全性。
山区公路由于填挖量大、构造物多、防护大,导致工程规模大、工程造价高,因此进行方案综合比选、造价分析,对控制造价具有重大意义。
选取合理的技术指标,在指标与造价中取得平衡;路基方案与桥涵、隧道方案进行比选,优先选择比较经济的路线方案,兼顾社会效益。对工程进行造价分析,分析各专业占整个工程的比例,针对比例异常的专业深入调查,出降低造价的措施。
综上所述,山区公路受限于地形条件及经济性等因素的制约,给设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通过分析山区公路的特点,对山区国省干线项目的各主要专业展开了详细论述,总结山区国省干线总体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