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吴昊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实验动画作为动画的一个重要分类,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构想和多种多样的表现技法,在动画艺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动画产业逐渐系统、商业化发展,走向越来越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实验动画短片因其探索、创新、实验的特性逐步从主流动画中独立出来。实验动画致力于更加纯粹的艺术语言表达,体现更高的鉴赏价值,淡化了动画对于商业价值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前端技术与新媒体传播平台都为实验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本文从实验动画不同媒介的艺术语言表现与创作中的跨媒介传播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实验动画的创新与突破,展望动画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验动画又叫艺术动画,是与常规动画相对的范畴,主要通过对动画艺术技巧、形式、媒介、表现方式等的极限尝试去体现创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观念意识,从而在形式上以及内涵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意识及先锋意识。‘实验’的含义并不仅仅是指尝试和创新,更多的是指一种独立思考、表现自我、拒绝流俗的精神。”实验动画往往篇幅不长,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表述。创作者拥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纯粹独立的个性,追求从主题到形式对动画各个因素的创新探索,通过镜头来传达细腻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艺术变得丰富多元,人类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实验动画创作越来越快捷,有效地结合各个人文艺术学科,如影视、文学、美学、设计、造型艺术等,日益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时代特征。
实验动画的艺术特性越来越丰富多样,仿真的虚拟技术:虚拟技术借助多种手段,通过计算机编写,将创作者的思维构想与艺术灵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逼真的效果使观众如临其境;多样的艺术表现:由于实验动画创作的个体性特较强,因此制作材料元素多种多样,动画师积极尝试动画与不同艺术类别的巧妙结合,探索出多样材质的动画表现效果。将绘画、泥塑、陶土、木偶、剪纸、拼贴、印染、玻璃、沙土、金属以及数字技术等材料运用到实验动画的创作中,不仅扩大了动画的艺术范围,也对动画的本质做了更加纯粹的思考;交互实验动画成长于高度数字化的年代,不受空间与形式的限制,不论是多媒体沉浸式现场、交互机械装置、声光投影装置,都吸引观众与作品产生互动并加入作品的创作当中,观众与作品形成了一个开放良好的互动环境,并推动了作品的有效传播。
材质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实验动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立作品美术风格、表现作者创作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画创作者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推动动画作品与新材质的有机结合。
实验动画的先锋乔治·史威兹贝尔曾经对动画下过这样的定义:“动画应该有它自己的先锋性,无需过谦,也不是迎合审查的,更不是为了黄金时段的,不应该是主流的,而完全应该是另类的。”实验动画的一大成就就是在动画材质上取得了突破,拓展了现代综合艺术性艺术材料的界限,运用各种材料的肌理、质感、光影甚至是自然界的客观物体。实验动画将艺术家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乔治·史威兹贝尔的作品《外国人》,整部影片由他骑着单车在上海街道沿途拍摄录音,影片前半段展示的是一连串的黑白静止画面,后半段开始变为彩色的动态影像。一个长长的固定镜头过后,全片结束。导演制作拍摄这部作品,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了他在上海的求学生活以及他眼中上海百姓的生活日常,带领观众回到记忆中的80年代。乔治·史威兹贝尔通过使用水粉颜料或丙烯颜料逐帧分层的画在赛璐珞胶片上的手法,来制作手绘动画,为动画赋予流动感与生命力。他的作品大多与音乐息息相关,设色大胆艳丽、饱和度高,没有人物对白,空间感与镜头感强烈。乔治·史威兹贝尔认为创作的想法重于技巧,因此他的动画作品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内涵深刻。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实验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他的作品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他秉持着科学探索、创新实验的精神投入到一生的动画创作当中,努力探寻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为作品带来不一般的视听感受。他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图形、丰富的色彩配合音乐,构成流动的视觉交响曲。他展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动画技法:手绘动画、转描动画、剪纸动画、实拍抽帧,沙动画、玻璃油彩等等。麦克拉伦致力于探索动画媒介本身的表现形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接动画”跳过了对电影媒介来说原本必要的拍摄过程,创造了“无需拍摄的动画影片”;定格动画影片中原本没有生命的日常物品都可以主导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如作品《卡农》以视觉方式呈现了乐谱旋律间的“追逐”与声部间此起彼伏的效果,在理念上跨越了艺术类别的鸿沟。
装置艺术也被称为“环境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而言之就是“空间+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技术与实验动画的创新融合,推动了动画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恰当的利用装置技术,不仅可以打造丰富逼真的视听效果、增强环境氛围,还可以有效的表现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触动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深刻作品内涵。
在众多倚靠数字装置技术的实验动画作品中,以空间表现为切入点,探索文化、材料、科技的多样性的优秀动画作品数不胜数,例如DECOL工作室为世界政府峰会创作的作品《Edge》(如图1),通过激光扫描和投影技术,结合流体物理演算法和数学公式,将实时数据转化为独特的交互体验,传感器捕捉人的位置与动作,代码在所在位置周遭生成可视的粒子图像,实时动作生成新的粒子涟漪,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化身为粒子发射能量场,与自我产生视觉互动的同时也与他人移动时留下的痕迹相互影响,使得展示空间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由有限转向无限。
图1 《Edge》
图2 《戳一戳世界名画》
由洛杉矶新媒体艺术家Neil Mendoza 创作的作品《戳一戳世界名画》(如图2)结合了雕塑装置,电子产品与软件,使没有生命的物体和空间栩栩如生。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将物体与技术结合起来,并指导观众参与作品的创作之中,从新的角度看待作品的不同元素。作者Neil Mendoza通过互动绘画与动态装置技术探讨荒诞、幽默、徒劳和超现实主义的主题。因此,合理的装置空间的布置可以极大地助力作品营造空间氛围,由传统的影片播放转向多媒体、综合材料的展示形式,不仅让展示和空间之间的内涵产生新的意义,更高效地促进艺术与科技、工业化的加速融合;观众得以实时感受到多样的视觉体验,触动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鸣,使得观众对于作品的解读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20世纪初期,从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尝试将非绘画材料媒介通过拼贴的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创作起,拼贴艺术便开始渐渐被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家们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实验动画艺术家们也纷纷加入其中。拼贴与重组就是将多种不同的元素拆解再组合,通过新形式的拼贴重组赋予元素新的含义,表现新的内容,从而达到作品全新的视觉效果。这种具有很强实验性的操作,为实验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拼贴形式的动画作为实验动画的一个门类,在创作手法上传承了实验动画创作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动画师们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通过赋予新内涵、变更形式的排列组合投入到动画作品的创作当中。由组合与拼贴带来的重组,往往出现重叠或错位,这种错位带来的视觉效果,创造出了这样一种新的实验动画样式,为动画艺术增添了新的语言表达手法。
例如,波兰的拼贴动画大师扬·兰尼卡使用拼贴技术合成的作品《从前……》就是运用了组合与拼贴的艺术手法,作者将从彩纸上剪下来的简单的几何图形,从旧杂志、旧报纸上掏空的人物轮廓,与摄像机拍摄的实景影像,三者任意拼贴组合,通过逐帧拍摄的方式讲述了一段趣味横生的小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场充满孩子气的剪纸游戏,但成熟的创作概念却令人惊讶赞叹。
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导致媒介边界的坍塌,使得跨界现象在实验动画的创作实践中尤为突出。通过跨学科、跨门类、跨媒介等方式不断地创造的新的可能性,展示了实验动画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内涵。
从最初的动画艺术家采用胶片逐帧拍摄、真人结合绘画拍摄,到了动画快速发展时期,多种综合媒介材料被不断地使用到动画创作中,到今天高度数字化与媒介融合时代,在这个新阶段数字媒介成为了实验动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将二维三维技术有机结合、虚拟现实与实物媒介创新融合的动画作品。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制作软件的不断完善更新,使动画创作变得快捷轻松,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如影像、雕塑、造型绘画、音乐等,以及不同行业如机械、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们纷纷加入实验动画的设计制作当中,呈现出一种动画创作者“跨界”的趋势,动画随之被投射进表演、装置、图像和虚拟现实等多个范畴之中。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的传播也非常重要,这是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最终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当下语境中的实验动画,已经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观看场所不再拘泥于电影院或是网站。这使得作品传播具备了新的展示途径:线下的当代艺术展场以及独立影展等荧幕形式的展览。实验动画因此由以前院线或视频网站平面观看对象变成了立体的多维审美空间,观众可以从屏幕对面走来,近距离游走在作品之间,主动选择观看时长,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沉浸在艺术家所打造的全新感知系统当中。跨媒介传播可以更新人们对于实验动画的认知与了解,在科技的指引下重新感知动画艺术的魅力。
实验动画短片以其强烈创造性思维构想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技法,在动画艺术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实验动画短片中越来越多的传达的人文情愫与审美情趣都极大地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丰富了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对于实验动画表现技法的深刻思考与创新探索是每个动画从业者进行动画创作的宝贵基石、突破思维的灵感,在未来的动画发展过程中以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为主,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动画艺术与动画产业大力发展与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