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张雯静(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失眠科/神志病科主任医师)
“当高龄老年人有心理需求时,跟谁倾诉?”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丁志宏副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高龄老年人倾诉对象的课题。
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10149名高龄老年人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得出这样一组结论:1 90.2%的高龄老年人选择跟家庭倾诉,在家庭当中主要的倾诉对象是子女,其次是配偶,如果家里有儿有女,老年人更倾向于跟儿子倾诉;2 在社会倾诉渠道上,选择向保姆倾诉的老年人越来越多;3 值得注意的是,有3.9%的高龄老年人无人倾诉。
家住山东农村老家的吴奶奶今天72岁了。最近,吴奶奶有桩烦心事——以前身体不错的老伴前段时间老喊头疼,老两口就随便找个地方做了检查,结果吓了一跳:轻微脑梗。担心会出问题,吴奶奶这才给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媳妇打去电话。儿子得知消息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山东农村,第一时间把两位老年人一起接来上海,再去上海某三甲大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后续吃药情况稳定了。吴奶奶庆幸老伴未患脑梗,但还是有些烦恼,现在老两口年龄逐渐大了,身体也开始一天不如一天。但又实在离不开住了几十年的家,更不可能让儿子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上海工作回到老家。这些心里话,吴奶奶一直不知如何开口。
事实上,和吴奶奶有类似困扰的老年人还有很多。网络上曾做过一个调查,通过对近千名高龄老年人进行走访,得出了以下一组数据——长辈的心事多为四大类:担心亲人的健康、家庭;发挥余热中遇到的困难;对养老问题的担忧;以及遇到的生活难题。其中,大多是担心子女夫妻感情出问题,孙辈学习跟不上,以及子女的工作、健康等。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分享的对象也不同。通常来说,大部分男性老年人有事喜欢和儿子说,女性老年人则更喜欢和女儿分享,愿意分享的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多一些。当然,也有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分享,因为子女工作忙,不想给子女再添堵,所以有什么心事就是和朋友说说。有意思的是,许多老年人还会瞒着老伴给子女“打小报告”。把“倾诉心里话”当作“家庭调和剂”。让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忙解决问题。
有些情况是老人双方不能互相理解或担心加重老伴的烦恼,而选择不对同伴讲心里话。
张雯静主任提及这样一件真实新闻:疫情刚开始没多久,武汉一位66岁独居老年人孙婆婆突然致电110求救,声称有人入室抢劫,当社区工作人员火速赶到现场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但老年人却一个劲儿念叨“有人要害她”,言语逻辑混乱,行为惊慌诧异,随后家属将老年人送医检查,才知老年人竟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据家属介绍,疫情期间,因交通管制及小区严格封控管理,婆婆与家人分开居住。独居在家不敢出门,也不懂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信息,老年人天天提心吊胆担心感染上病毒。后来,孙婆婆精神状况变得越来越差,才有了新闻中的事情。事后精神科医生也分析说,“孙婆婆其实是看到过有邻居被救护车转运走,电视上关注了疫情的相关新闻,又没有家人的陪伴倾诉,就出现了精神症状。”
张雯静主任医师介绍说,从社会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苦闷、寂寞心理,加速老年人生理、心理衰老,甚至会诱发抑郁症、老年痴呆和其他精神、心理疾病,严重还可能使人采取极端方式,如自杀等。而高龄老年人在被照顾的同时,社会参与更少,他们精神需求会更多更高。所以一定要在生活中为老年人们找一个可以倾诉的“畅通渠道”。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龄失独、空巢老年人、不会用智能电子通信设备的老年人而言,闭塞的信息环境很可能会让老年人无法向周遭人倾诉,导致这部分老年人处于一个“被失语”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可能变生许多精神心理疾病。
张雯静主任也特别提醒,对于老年人而言,尤其是长期得不到宣泄和倾诉的老年人,其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那么,这些老年人一旦出现失眠、情感障碍、精神症状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精神科(中医神志病科)就诊,在医生帮助下对症治疗、疏导,以防疾病继续恶化,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理影响。
除了子女多陪伴,老年人也应该自己学点小招数,给自己找点乐子。比如老年人可以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画画,写毛笔字,或者是外出散步等,尽量避免自己一个人独处。部分老年人也可以找一个好的老年大学去学习,如此一来,可以和更多的同龄人待在一起,有更多的话题,也能达到避免孤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