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舞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解读

2021-04-12 09:31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细腰长袖楚国

吴 芳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楚舞是我国优秀的艺术瑰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楚国的宫廷舞蹈。《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可见,在汉代楚舞也是十分盛行的。概而言之,楚舞源于先秦时期的楚国,行胜于秦汉之际,并在荆楚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是当时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喜爱一种艺术形式。

一、楚舞的艺术形态

楚舞的艺术形态以神秘、飘逸为典型风格特征,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长袖善舞和翘袖折臀。

(一)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是楚舞飘逸浪漫的典型表现形式。刘保昌在《略论水与楚舞的关系》一文中,根据对出土资料,提出“水波荡漾”的舞蹈形态,推断楚舞具有袖长的特征。长袖的特征利于表达浪漫飘逸的舞蹈语汇,这种浪漫飘逸与楚舞形成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楚国毗邻长江,丛林山川较多,这样的自然环境使楚国人都具有浪漫的气质,自然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楚地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和浪漫气息通过艺术的形似进行了表达。这种飘逸的艺术形式被广为接纳,一直盛行至汉代。东汉的傅毅在《舞赋》中也写道:“ 蜲蛇姌弱,运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蜺。”这是对汉代宫廷舞蹈的描写,“蜲蛇姌弱,运转飘忽”写出了舞蹈形态的神秘,舞蹈仿佛是在模仿水波粼粼,并以水的荡漾来衬托舞蹈的旖旎浪漫;“体如游龙,袖如素蜺”这种舞蹈形态需以长袖为舞才能演绎出其飘逸浪漫之感。可见,楚舞的风格特征极符合汉代的审美需求。而楚舞长袖善舞的风格特征在汉代则是有了新的飞跃,如果说先秦的楚舞有阴柔之美,在汉代则增加了阳刚之美。楚舞在先秦时期为女性所表演,到了汉代,有了男性的加入,改变了原来的风格,既有飘逸之美,又具有阳刚之气。这种结合使舞蹈更加世俗化,不仅盛行与宫廷,更是流传与民间。这种风格上的飞跃,使楚舞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翘袖折腰

“腰”和“袖”是楚舞舞蹈形态的主要元素,关系着楚舞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腰”,它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作用。《韩非子·二柄》记载了楚国对腰的审美:“楚灵王爱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古代,老百姓对天子有着绝对的崇拜,君王的喜好影响着国人的喜好。楚灵王喜爱女子细腰,而国中女子为达到君王的审美要求,满足君王的审美需求,便不择手段节食以达到细腰的目的。这种审美需求自然也体现在艺术上,古代的舞蹈艺术大都为上层阶级服务,因此,细腰是对舞者的基本要求。在长沙黄土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出土了一件彩绘人物漆器,漆器上绘制了舞女十一名,均为长袖细腰。在《楚辞·大招》中,也记载了“小腰细颈,长袂拂面”的舞蹈形态。在这种审美需求下,袖和腰在舞蹈创作中需要最大化体现出其优势与美感,因此“翘袖折腰”的舞蹈形态便产生了。这种舞蹈形态,不但体现了细腰的独特魅力,同时展现了袖的飘逸之感。身体的扭转加强了动作的难度,增强了舞蹈的视觉美。这种舞蹈形态和审美一直持续到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最爱舞“翘袖折腰”的楚舞。而汉代出土的画像砖中,也大量描绘了这种舞蹈形态。在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砖中,绘有舞伎一名,细腰长袖,舞蹈在四个盘鼓之间,腰肢向旁折拧,长袖向上抛出,展现出婀娜飘逸的舞蹈形态,体现了浪漫的艺术风格。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也绘有长袖细腰的舞伎两名,腰肢纤细呈三道弯舞姿,向两边平抛的双袖与折下的上身平行,可见,楚舞在汉代的盛行程度。

(三)楚舞舞蹈形态

1.袖的主要动作

袖主要为长袖,袖既是服装也是舞蹈道具,主要动作有撩袖、甩袖、扬袖和拖袖。以下是对袖的动作描述:

拖袖,是依靠全身配合发力而形成的动作,下肢和腰胯配合上肢,上肢带动长袖,以上肢的动作来拖动长袖,体现了舞蹈的大气沉稳,突出其厚重感。

扬袖,作为楚舞中的主要技巧动作之一,扬袖的基本舞姿是“举臂扬袖”,舞蹈时,肘部发力,通过手腕延伸到指尖,使长袖抛出最远的距离,以展现出飘逸之感。

甩袖,舞者以大臂发力,挥动长袖,甩向身体两侧,长袖通过手肘带动腕部力量,使长袖呈直线状,在延长手臂的同时增强舞蹈的流动感。

撩袖,撩袖主要使手腕上的舞蹈动作,以胳膊和小臂发力,带动手掌,使长袖作小幅度的挥动,撩袖与甩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大臂是否发力。

2.腰的主要动作

楚舞中腰的动作特点主要为折腰,楚人对细腰的喜爱在楚舞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到了汉代,依然延续这样的审美风格,这种审美倾向,充分应用于舞蹈形态中,因而有了“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说法。以下是对袖的动作描述:

拧腰出胯,舞蹈时,舞者单腿抬起,以腰部的力量带动全身,上身向一旁倾拧,当动作静止时,出胯造型。胯部外推的同时身体前倾。这种造型显得格外婀娜多姿。

冲起斜前,舞者身体呈前倾状,在身体失重时,舞者随身体倾斜的方向疾步前移,同时扬手臂,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这种快速移动的动作中,舞者长袖如随风飘逸的柳枝,飘逸神秘,极富美感。

左折右倾,舞蹈时,舞者甩动长袖,呈现出翘袖的舞姿,腰肢向下折压,头回拧。这是典型的翘袖折腰体态,动作时,舞姿优美动人,将女性的柔美浪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前俯后仰,舞蹈时,舞者俯下上身,看着身体一侧,同时挥动长袖;仰时要求舞者向后退,同时腰身向后仰。这个动作要求舞者身体灵活,动作敏捷,对腰部要有极高的控制力。

二、楚舞的文化解读

楚舞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盛行到汉代,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其艺术形态极具魅力,其中必然也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

(一)楚舞中的巫文化

刘玉堂在《楚舞浅谈》中指出:“在中国舞蹈史上,楚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楚国舞蹈最负盛名的是巫舞。”东汉文人王逸曾曰:“昔楚国南郢之邑,在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可见,楚国巫风盛行,巫文化渗透在舞蹈艺术之中。也可以说,巫文化为楚舞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巫文化爱楚国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宫廷巫文化;一个是植根于民间的民间巫文化。民间巫文化主要运用于降神、祈雨和惩罚等民间活动,处于下层阶级;宫廷巫文化主要运用于宫廷的各项活动,如国家祈福、消灾、娱乐和歌舞等活动。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廷,巫文化的主要功能都是使神人互通、祈福、祈雨和娱神。楚舞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产生的。而楚舞最早的演员就是负责通神祈福的巫师。如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之锦瑟上就绘有表现楚巫的图案。图为灵巫操蛇舞图(见图1)图中一巫师鸟首鹊尾,身着宽袖大袍,双臂向两侧平伸,双手如兽爪,各执一灵蛇,呈低头仰袖状正在起舞,舞姿奇幻,极富诡异的艺术色彩。

图1 灵巫操蛇图

又如湖北省荆门出土的巫师大舞舞戚图。(见图2)图中灵物头上戴着长长的羽饰,身上披着鳞甲,戴蛇状耳饰,左手执龙,右手操蜺,腰缠蛇状饰带,双腿呈半蹬状,足为鸟状,胯下有一龙,脚踏日月。这幅图体现了楚人歌颂生命,向往生育的追求,是典型的生殖崇拜。

图2 巫师大舞舞戚图

楚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是爱楚国巫文化的浸润下盛行起来的,并且自成体系。因此,在楚舞的艺术特征中蕴含着大量巫文化的精髓。

(二)楚舞中的浪漫思想

楚国处于三峡的腹地,山川多,湖泊也多,历来以物产丰富著称。物质生活的充裕,使楚人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巫风文化的浸润和推动下,神秘的浪漫主义思想便诞生了。这种思想对楚舞的表现形式有着重要的作用。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在我国,楚文化便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而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当属《楚辞》的作者——屈原。屈原以毕生精力追寻着飘逸而浪漫的美,并将自己心中所想的浪漫之美与植根于楚国的巫文化相结合,展现出自己高洁的情操,丰富的才华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以及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和神鬼龙凤。尤其是他创作的《九歌》,其中以楚舞的艺术形式祭祀和演绎了天神、人鬼、河神,创作了湘夫人、湘君、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话人物,以及他们所发生的神话故事。而神话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神秘色彩,以楚舞来演绎必然腰符合人物特征和故事需求,因此,以长袖、折腰等舞蹈形态来展现人神话的神秘,突出神话人物的飘逸尤为合适。也正是这种文化与艺术形态的高度契合,才使楚舞具有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三、结语

楚舞在楚国特有的楚巫文化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浸润下创作并盛行,体现了楚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追求,使得楚舞独具魅力,源远流长,并在汉代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的舞蹈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细腰长袖楚国
攀援而上
”小蛮腰“最早指男性的细腰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First Look
楚王爱细腰
赐学生“长袖”,促学生“善舞”
楚王好细腰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