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学生“长袖”,促学生“善舞”

2017-03-27 21:43何凤兰
新课程·上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长袖课堂教学

何凤兰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本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教师不仅要教、要导,而且要通过课堂导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更应通过“引”而“不发”的渠道渗透学法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主要从还给学生“读中内化、思中消化、悟中活化、用中强化”的语文课堂,阐述了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一观点的重要性,让学生正视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读中内化;思中消化;悟中活化;用中强化;课堂教学

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推荐了相应书目,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倘若无山,何处采得美玉归?因此,大力推动学生阅读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这很有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健全人格。为此,作者在努力探索这一教法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熟能生巧,让学生“读中内化”

主动参与——“内化”的前提。人饿了,就会主动找食物,吃起来很香,易消化;若不饿,就会厌食,勉强去吃,吃什么也不香,这是常理。学习也如此,主体不参与,无法“自读”,不“自读”,就无法“内化”。在教学中,不仅是参与,而且要主动,这样才能为“内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才能一举多得。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牵动全文的重点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课文悟读的靶心,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也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因此,每每接触一篇课文,都会:

1.潜心悟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

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确定“教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悟读、品味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2.潜心悟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3.潜心悟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教师责无旁贷。

还记得在深圳听特级教师管建刚上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悟情悟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启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本校高效课堂研讨课:《草原》这一课例,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像感形中发现美。(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看似平平常常的课堂,学生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生成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实实在在经历品悟文本的过程,结合生活的“场景”,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在让学生去践行、活化,在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中,为今后的学习注入超强动力。

二、文思泉涌,让学生“思中消化”

锦鲤俗称日本鲤,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如果你在小鱼缸里饲养它,它只会长到两三寸长;如果你把它放入大鱼缸或小池塘中,它就能长到六寸到一尺长;如果把它放进大湖中,让它不受限制地充分成长,有朝一日可能会长达三尺。我想:教学中不也是这样吗?应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发挥。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是“大湖”;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每一节课都是生命的一个脚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发展的宽阔天地。曾记得教学《“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学生对这句极端的断言,可能会疑惑不解,正好为学习下文做铺垫,故借助:“创设语境,引起思辨;品读语句,感悟内涵;解读生活,丰富延伸”等来预设教学。

1.对于文本中母亲的鼓励的感悟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采用抓住文中关键的“言语形式”品读感悟。至于对父亲的提醒、警告: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采用“对话”“预思效果”等手段帮助理解。

2.课堂操作过程中理解

文段①: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文段②: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那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时得下一番工夫——那就是给学生思悟较多的时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让学生把文本熟读于心、烂熟于心,且解读自己的生活,丰富延伸爱,从而入情入景来揣摩父母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感悟到不管是怎样的评价,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父母的爱,就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循序渐进,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永远因读思而生动,因生成而精彩。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相信语文课堂在学生自主阅读中会越来越精彩!

三、华章妙悟,让学生“悟中活化”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1.“读”中自悟的课堂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力。”要想学生执笔成文,必须引导学生遵循“感觉—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学习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感悟力和作文水平。为此,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时,先是引导学生领悟“‘我第一次见到草塘这美景的语句。”(下段课文)“请读这一段,想一想。”“再读这一段,欣赏、欣赏。”

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绿得……一层赶着一层涌向……仔细瞧……一层又一层……茫茫的……(积累沉淀语感)。

接着让学生自悟、自读,提高自己的欣赏力、自悟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2.“品味”感悟的课堂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讨论。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把人家的情感升华为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消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筹码”,把自己的人生当“棋坛”,且运筹帷幄。如:《乡下人家》描写的是“乡村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乡间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乡土人情、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牵动起自己的情愫,延绵浓浓的爱乡、思乡之情。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蕴理,感悟人生,因为“自己走过的才叫路”!

笔者曾有幸听了江苏特级教师孙建锋讲授的《最大的麦穗》,也惊叹于学生悟得透彻,那鲜明的个性表现,现还历历在目。孙老师在讲到尾声时,让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最后一句话:“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后个别谈感受,将悟出的道理写上黑板并签上名字。學生表现踊跃:“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0”“吃到的鸡腿比幻想的鸡腿好”……争先恐后地把黑板填得满满的,把课堂上学的东西自悟消化到日常生活的大课堂上来。

四、文化浸润,让学生“用中强化”

学生之间的“强化”包括集体强化、小组强化、个体强化。创新培养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需要互相沟通,且敢于异化,与伙伴交流,或在讨论中各持己见,或在商榷中求同存异,或在辩论中针锋相对,汇集各种思路,不同的观点。学生身在其中会自我互化观点,强化观点,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产生思维摩擦与撞击,使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扩展。如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当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以下强化练习:

1.扩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

2.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3.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 )里

(得意洋洋)——( )——( )——( )——( )——(醒悟)

4.“我笔表我心”。把上述对爸爸、妈妈的话写下来

5.自我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于此,对本节语文学习赋予评价新天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1)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朗读习惯“三到”、合作交流“敢于交流”、自主探究“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写话习惯“真情实感”。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跳舞。就这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评价,把爱、自信心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中实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优势互补、自我强化的学习模式,让课堂真正做到:

①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②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③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④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⑤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要活用好例子,以它为载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自我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课堂上,我每每都是做一个“牧羊者”,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做一个“渲情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把感情表达出来,在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做一个“牵筝人”,牵引学生在天高地阔的知识领域里翱翔、驰骋。

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作者,深有体会:教学之路虽任重道远,可教学之果却是那么甜透心脾。只要能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所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紧贴学生生活,遵循学生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且充当好“助产婆”,通过质疑、反诘等手段不断引发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不断调试错误,机智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思维,使学生的智慧火花在那不经意的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个性、灵性,“厚积薄发”,从而带动整个课堂“灵动”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概之: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舞台”,并赐学生“长袖”,促学生“善舞”!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长袖课堂教学
攀援而上
攀援而上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