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敏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如今数字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对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英国文豪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我们自己知道的;另一类是我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的”[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获取、交流、传播与共享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基本素质能力之一[2]。当下,“互联网+”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3],高校必须着重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促进因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减少网络不良影响的需要[4]。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递交给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率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技能[5]。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ALA)指出,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6]。在2015年2月,ACRL签署出版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指出“信息素养能力是指能够反思与发现信息、能够理解信息的产生与评价、能够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种综合能力”[7]。从上述信息素养的概念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狭义和广义定义日益扩大,从信息的检索、获得、使用、分享、鉴定评价等能力,延展至对信息及其知识内容独创性和甄别性思维的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信息素养已经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高校应该适应新时代信息化的变革,在严格遵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3次提到的“信息化”的基础上,努力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新完善教育教学观念,加快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尽快增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关教育,加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转化能力。
信息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高校传统的知识型培养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在储备相当的通用科技文化知识及特定专业的技术知识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认知水平及对应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但为了应对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具有自我获取、应用和生产消息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与自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上蜂涌出的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学会辨别信息有效性的能力。各种新媒体的出现,造成学生们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就迫使他们要掌握信息的筛选能力,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摒弃那些影响身心健康的信息。创造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信息产生后,除了用来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更应该运用自身的理论与知识将之转化为实用信息,并将其中有创新创造性的知识发布传播出去,从而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与价值。
信息素养虽然已经被教育领域作为重点内容提了出来,但是社会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明确标准,也没有成立全国性的权威信息教育机构。虽然信息素养的培养被划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的关注程度并不够。同时因没有制定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不佳。另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这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社会各界的诸多压力下,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虽然已经逐步开展,但并没有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也没有设置用来评估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标准或指标体系,仅仅流于表面,没有真实可行的实际措施。这就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很难在学校中实现。
同时,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虽然已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但是其建设水平还没有达到实际需求,很难最大化地发挥有效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其资源完善度与信息化水平都没有实现理想化,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猎取,也阻碍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发展。此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后,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很少给图书馆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师资力量不足,信息素养水平也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首先,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他们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获取、识别、利用、传递、网络安全等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极少涉及,对知识产权与版权维护方面的知识少有涉猎。在毕业论文设计或学术论文撰写上甚至会出现剽窃或侵权情况而不自知。其次,大学生在信息技能方面也存在明显欠缺,他们可能并没有熟练掌握如何获取、加工、存储、运用、评价和创造有价值的信息的技能、方法与手段[8],这将严重制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高。
在家庭中,家长在观念上对信息素养教育轻视,直接导致对孩子信息素养培养关注度不足。主要体现为大多家长没有正向引导和传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更不会采取实际措施教导督促其子女掌握信息获取、运用的方式方法,这对孩子的信息素养成长很不利。
社会应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努力创造良性的教育环境,尽快规范出一套符合实际的信息素养准则,成立一批全国权威性的信息素养培训机构,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通过多途径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
高校也应该把信息素养教育提上日程,尽力制定详细周密的培养计划与制度,并建立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考核的指标系统。另外,学生个人与家长也应该给予信息素养教育足够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高校要制定明确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框架,设立相应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全力铺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采取高效精确的措施使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关注计算机程序设计转化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来。学生可充分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学习,通过实践使信息技术培养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掌握。
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9],目前高校大多是由图书馆负责进行学生信息化教育,主要开设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公修课、选修课和短期技能培训等。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系统建设,建构多种多样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构建日趋完善的、丰富的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搜索、查阅、下载体验服务。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微视频、专题课程讲座、相关学科知识导航等贴切的服务,使其信息化水平不断强化提高。
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对学生的信息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让学生成为中心,通过课堂外的实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学生对信息培养产生兴趣,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老师足够关注信息素养教育并以多样化的模式传授给学生,才会最终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教师应通过培训与实践、专业讲座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更多优秀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