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浩,董晓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海淀 100081
近年来,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总体良好。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7.00%,养殖收益平均为5 000 元/头。但因区域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五大奶业产区的奶牛养殖效益差异明显,其中南方产区每头泌乳牛每年平均盈利约6 500 元/头,华北产区约5 000 元/头。Keuhn等(2008)、辛国昌等(2011)研究认为饲料是影响总成本的决定性因素[1,2],直接决定了养殖收益的走势。同时,冉敏芳(2020)认为当前我国规模养殖前期投入巨大,养殖成本高,疾病传染风险高,奶牛养殖专业人员相对缺乏[3]。因此,有必要对规模养殖场饲料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其基本结构,促进规模化牧场科学管理,推动奶业健康发展。
关于奶牛日粮,李建国(2013)认为我国与奶业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区别,奶业发达国家日粮中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比例(精粗比)一般可达到45∶55,而我国大多牧场存在“粗料不足,精料来补”的错误观念。反刍动物因其瘤胃的特殊功能,对粗饲料的利用率相对较高[4],高含量的精饲料可引起奶牛代谢障碍、乳蛋白率低、单产低等一系列问题。肖延光等(2020)、马春艳等(2018)研究了当地奶牛养殖情况,发现饲料费用占生产费用的60.00%以上,饲料费用变动会导致养殖利润反向变动,认为日粮的搭配首先得满足奶牛对干草等粗饲料的需求,然后适当搭配精饲料,同时强调牧场应结合当地现有的饲草资源,合理开发种植优质饲草,从而以生产成本低的饲料替代生产成本较高的饲料,提高养殖效益[5,6]。
当前对于奶牛日粮的研究主要是定量或定性分析了不同规模牧场粗饲料和精饲料在日粮中的比重情况,认为应该提高优质粗饲料饲喂量,加强当地饲草资源的利用,提升养殖效益,但对于不同地区规模化牧场日粮的具体组成鲜有研究,而这对于因地制宜优化日粮结构,降低养殖成本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2018—2020年对我国牧场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奶业产区规模化牧场日粮中主要成分的具体占比情况,为规模化牧场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对全国2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福建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四川省、云南省)总共670 个规模牧场的调研数据,并依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划分为华北产区、东北内蒙古产区、大城市周边产区、西北产区和南方产区,各产区调研样本数如表1。
本次调研内容为规模化牧场日粮中各类饲料的饲喂量,其中,精饲料中有新产料、中期料、玉米、玉米压片、豆粕、棉籽粕、干酒槽(DDGS)、麸皮、玉米皮粉、苏打、预混料、浓缩料等,粗饲料有玉米青贮、苜蓿草、燕麦草、羊草等。
根据王海霞(2010)的研究,奶牛日粮中的粗饲料和精饲料的占比最高,约为95.00%[7]。本文利用我国规模化牧场的调研数据,围绕其养殖过程中精粗比及主要饲料在日粮中的占比情况进行研究讨论。
精粗饲料的配比直接影响着奶牛的生产性能(张金梅,2012)[8]。郭冬生等(2011)研究发现,精饲料中含有大量能量、蛋白质和矿物元素,提高精饲料饲喂量可以明显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但过量饲喂存在奶牛瘤胃消化机能絮乱、引发代谢疾病、过肥、生鲜乳品质下降、繁殖障碍等隐患[9]。因此,日粮合理的粗精比是发挥奶牛生产性能,保证奶牛健康,提高生鲜乳质量的关键,综合王吉星和王加启(2004)、曹丹等(2008)、孙亚波等(2010)关于奶牛日粮配比的研究,精粗比为35∶65,即0.54,且一般精饲料比例不超过50.00%,产奶量良好,乳脂率较高[10~12]。
表1 2018—2020年不同产区规模化牧场调研样本情况 单位:个
2018—2020年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日粮中平均精粗比情况如表2。可以看出,平均精粗比为0.46,2019年精粗比较2018年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适当增加精饲料饲喂量,提高生鲜乳产量。
表2 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日粮精粗比情况
规模化牧场奶牛日粮中玉米、豆粕、精补料、玉米青贮、苜蓿草占有较大比重,达到84.62%。分别从精饲料种类和粗饲料种类在日粮中的占比来看,粗饲料中(图1),玉米青贮在奶牛日粮中占绝对比重,全国平均为57.39%。根据林志鹏等(2016)的研究,玉米青贮的最适饲喂比例为50.00%~60.00%,该比例内日粮对奶牛养殖效益具有显著积极作用[13]。李佳祥等(2004)研究认为,苜蓿草在日粮中的合理占比为10.00%~15.00%[14],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养殖过程中苜蓿草在日粮的占比为14.24%。在精饲料中(图2),精补料、玉米和豆粕的占比最高,三者占比全国平均为12.99%。
图1 全国规模化牧场各种粗饲料在奶牛日粮中的比重
图2 全国规模化牧场各种精饲料在奶牛日粮中的比重
我国规模化牧场饲料结构良好,玉米、豆粕、精补料、玉米青贮、苜蓿草在日粮中比重相对较高。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大,奶牛养殖过程中饲料构成有明显差异。因此,本部分研究进一步从不同奶业产区的角度出发,利用670 家规模化牧场调研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奶业产区奶牛日粮精粗比的差异及各产区不同饲料种类在日粮中的占比。
不同奶业产区日粮精粗比具有明显差异。由于东北内蒙古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的饲养技术水平相对发达,饲养规范程度较高,这两个产区的精粗比更高;南方产区受热应激影响,粗饲料和精饲料采食量下降,该产区更多以优质粗饲料替代普通粗饲料,降低粗饲料使用量,减少因为消化粗饲料带来的体温升高而影响产奶量,该产区的精粗比为0.48,处于较高水平;华北产区和西北产区,精粗比平均水平分别为0.45和0.46,这两个产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奶牛养殖以散养居多,近年来逐渐实现规模化养殖,然而饲养方式规范程度不高,精粗饲料配比仍需要改善(表3)。
在粗饲料、精饲料种类相同的情况下,西北产区、华北产区和东北内蒙古产区的粗饲料、精饲料占比较高,占奶牛日粮90.00%以上,这三个产区共同的特点是,地域辽阔,而且是农业大省,饲草资源丰富,因此,这些产区更加倾向利用本地丰富的饲草来替代其他饲料以降低成本。而大城市周边产区和南方产区的粗饲料、精饲料在日粮中的比重相对较低,为80.00%~90.00%,这两个地区大多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二三产业比较发达,饲草资源相对比较欠缺,外部供给占主要部分,成本较高,因此,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会综合考虑营养和成本的平衡,用当地其他低成本饲料来替代高成本饲料,从而使粗饲料、精饲料在日粮中的占比较低。
表3 2018—2020年不同奶业产区奶牛养殖精粗比情况
不同产区各种饲料在奶牛日粮占比情况与我国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但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精饲料中,玉米、豆粕和精补料的占比最高,粗饲料中,玉米青贮和苜蓿草的占比最高。从不同产区来看,西北产区玉米和豆粕在日粮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区最低,但其玉米青贮和苜蓿草在日粮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区最高;南方产区的玉米和豆粕在日粮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区最高,但其玉米青贮和苜蓿草在日粮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区最低。从营养的角度看,玉米和豆粕是奶牛获取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同时玉米青贮和苜蓿草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奶牛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蛋白质,可以看出,玉米、豆粕与玉米青贮和苜蓿草在营养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牧场可以在其之间相互平衡,以达到效益最大化(表4)。
资源禀赋差异是造成日粮配比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产区牧场在日粮中会尽可能增加本地相对丰富饲草的比例,以降低养殖成本。如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在华北产区、东北内蒙古产区和南方产区规模化牧场日粮中玉米占比分别为4.90%、4.91%、5.92%,明显高于其他产区;羊草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古和华北地区,因此,东北内蒙古产区和华北产区规模化牧场日粮中羊草占比分别为3.11%和4.94%,显著高于其他产区(表4)。
3.1.1 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日粮精粗配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通过对670 家规模化牧场的定量分析,发现我国规模化牧场日粮精粗比为0.46,对比0.54的合理配比,从而推断出可能是当前规模化牧场日粮中精饲料较少,也有可能是粗饲料过多,而优质粗饲料缺乏导致的,从而使得精粗比较低,影响牛群的生产水平和生鲜乳质量。
3.1.2 不同产区规模化牧场日粮结构具有显著差异
总体看,玉米、豆粕、精补料、玉米青贮和苜蓿草在规模化牧场日粮中占比较大,达到84.62%,由于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差异,不同产区各类饲料占比具有较大差异,西北产区规模牧场日粮中玉米青贮和苜蓿草占比高于其他产区,为79.54%;南方产区最低,为55.36%;但南方产区作为玉米和大豆主要种植区之一,日粮中玉米和豆粕占比较高,为9.13%,西北产区玉米和豆粕仅占3.73%;东北内蒙古产区和华北产区是羊草主要种植地区,其规模化牧场日粮中羊草占比高于其他产区。
表4 不同奶业产区各种饲料在奶牛日粮中的比重情况 单位:%
3.2.1 进一步优化日粮结构,提高奶牛生产性能
当前我国规模化牧场日粮中粗精比仍有较大改善空间。田玉民(2006)研究表明,日粮营养水平影响产奶量,精粗比影响乳脂率[15]。因此,牧场管理者在保证日粮营养水平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精饲料饲喂量,减少劣质粗饲料,增加优质粗饲料的使用,从而确保合理的精粗比例,保证良好的生鲜乳质量。
3.2.2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饲草资源,降低养殖成本
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看,饲草具有可替代性,是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基础。不同产区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牧场应联合科研单位,充分挖掘本地相对丰富的饲草资源,研究替代当前日粮中成本较高的部分饲草,保证奶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提高养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