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琼旭
(三亚广播电视台,海南 三亚 572000)
在新媒体技术和社会生活不断结合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收集的需求相较于以往有了明显转变。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接收状态,而是更加注重信息形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这种变化给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创新提供了鲜明的思路。作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基础,电视台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情况。就新闻编辑工作来讲,尤为强调多样化创新。
新媒体运营依赖于全新的信息技术,也涉及到信息技术体系的多个层次。首先是网络媒体,其次是手机短信,再次是数字报刊,最后是移动电视。新媒体能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新媒体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了信息内容,提供了更为便捷且全面的信息服务。相比之下,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行业的重要支柱,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丰富性不足,形式较为单一,播放时间不够灵活。电视新闻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新闻内容的有效性,拓展内容报道的深度和广度[1]。因此,尽管新媒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电视新闻的市场,使新闻编辑工作者面临着巨大压力,但也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契机。
网络技术尚未实现大范围普及和推广时,传统的信息渠道大多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这种传播方式具有明显的主观特征,虽然可以输送正向观点,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时性较差,一旦错过新闻播报时间,人们将无法接收到热点新闻信息。以报纸为例,报纸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其内容存在严重的固定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二次传播和交互的效果[2]。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基本上步入了全新的、先进的互联网时代。现阶段,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被逐渐打破,很多热点新闻已经完全不需要利用传统方式传播,只需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新闻信息即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阅读需求,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浏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信息传播形式,扩大了新闻覆盖面,使之能够以网络空间为平台塑造舆论导向,实现广泛的二次传播,发挥出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价值。
相较于传统媒体,尽管新媒体在信息采集上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变,但两者在编辑方式和内容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编辑逐渐发展,而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筛选,然后不断扩展新闻内容。具体来讲,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收集更多的社会元素,融合多样化资源,与新闻报道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节目,从而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3]。近些年,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变得多样化,观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电视台要想在新时期保持自身优势和地位,稳固自己的受众群体,必须把传统文字与图片、视频相结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眼光,带给观众更加多样化的视听感受,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风险。在电视台的受众规模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新闻编辑要保持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弘扬正向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节奏,实现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延伸。新闻编辑要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使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通过制作观众喜欢的节目,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度。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传播形式变得多种多样,而且速度提升显著。新闻编辑工作应当在内容上做出恰当的调整,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凸显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以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例,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主要有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及时事政治3 种类型[4]。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的受众群体不尽相同。例如,在制作以民生问题为主的新闻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生活化原则,从民生视角挖掘多样化的新闻素材,保证新闻内容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播报时要尽量提高新闻的趣味性,适当引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保持亲切感,提升节目收视率。电视台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民生问题设置专业化栏目,推动新闻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5]。在介绍民生发展状况的同时,电视台可以设立民生问题热线,从而获得更多的反馈,以便更好地策划相关节目[6]。
新闻编辑应当拓展自身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比如,消息类节目的信息能够直接体现新闻的时效性,但形式上容易出现模式化的弊端,久而久之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设计节目标题时,工作人员要以事实为依据,提高标题的冲击力,如可采用押韵的句式或者网络用语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魅力。就某些特定的民生新闻来讲,记者应当深入受众群体展开调查,搜集并整理广大市民的意见,使新闻节目的制作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内心。
新闻编辑形式的多样化创新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受众需求是最关键的因素。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精准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在弘扬正向价值观的前提下,尽可能按照受众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选择受众感兴趣的编辑形式,提高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7]。调查显示,受众群体对故事性的新闻会表露出浓厚的好奇心,因此在编辑新闻时,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故事性叙述的手法,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在播报时事政治或经济问题时,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重点分析事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使群众感受到热点事件与自身生活的相关性。
第一,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运用多样化手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保证编辑思路与新闻内容和形式深度结合,做到自然过渡和自然转换。第二,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提高思维能力,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准确提炼社会热点,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凸显内容的吸引力,实现编排形式的全方位创新。第三,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把握新闻主次,结合受众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优先选择头条新闻进行播报。第四,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提高审美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定期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将其运用到新闻节目后期制作中,增强新闻播报效果。具体地,工作人员可以结合新闻的具体情况,适当插入当下潮流语汇,使新闻具有亲和力,或者在后期制作和剪辑时添加特效文字或图片,使播出的新闻节目富有感情色彩。
电视台应当构建现代化的新闻编辑队伍,从源头进行创新,塑造特色品牌文化和形象,提高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在实践过程中,电视台应当打造精品节目或王牌节目,彰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可以定期举办讲座,针对新闻编辑人员展开阶段性培训,鼓励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交流,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保证新闻制作和编辑的质量。另外,电视台应对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绩效考核,分析其业务能力发展状态,及时表扬专业能力过硬的人员,并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体共同进步。
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多种多样,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这意味着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岗位性质十分特殊,其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电视新闻质量,甚至能够决定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电视新闻要想实现市场延伸,保证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收听效果,获得更多的观众,必须构建现代化的新闻编辑队伍[8]。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影响编辑工作,因此编辑工作人员要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工作内容,使制作的电视新闻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使电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电视新闻一般以电视作为传播平台。电视是传统媒体的主要代表,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阅读和观看感兴趣的节目。尽管电视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但由于功能较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代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因此,电视新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时代发展特点,在电视平台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创新,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编辑平台。新媒体自身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等优点,可以和受众更好地沟通和展开互动,把新闻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受众。例如,《新闻联播》全面应用了现代新媒体的优势,把节目放在新浪微博上,使得受众可以直接登录新浪微博观看。目前,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电视新闻可以利用新媒体工作平台更好地编辑和传播新闻节目,推动新闻节目更快、更好地发展。
持续推动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多样化创新是合理且必要的,是彰显传统媒体社会价值的应有之策,也是推动新技术和新闻制作结合的有效措施。因此,从节目内容延伸、编辑形式创新、编辑思路调整及品牌形象传播等角度,论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手段,充分结合了电视台与新媒体的特点,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