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文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 武汉 430000)
新闻采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结合当前时政热点,汇总时效新闻内容,收集民生、工业、农业、经济发展及政治等方面的图片信息,并将这些内容编辑传播,达到新闻推广的目的。主流新媒体平台新闻的主要体现形式为图文或视频,要求采编根据指定的记者任务剪辑视频,然后在央视、搜狐及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表。因此,采编工作创新应对涉及的新闻信息进行高效策划,提高采编工作的质量。
传统新闻主要以广播、电视及报刊的形式传播,而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可运用短视频平台、检索平台及图文App 传播,加快了信息的获取速度。群众能够利用媒体平台获取指定类别的新闻,了解国内外的民生、医疗及经济发展态势等。但是,在媒体传播过程中,部分信息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降低了所传播信息的核心质量,致使部分信息的解读存在出入。因此,采编在媒体平台获取新闻时应当注意新闻的多样化特征,避免传递错误的信息。
媒体融合过程中,人们可借助智能化设备获取新闻数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运用各类平台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数据。编辑可在视频平台和图文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和信息传递,同时可在大数据和移动硬盘的支持下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传递。在多元化信息载体的支持下,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也方便了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
在信息媒体的影响下,采编记者应当及时转变思想,分析不同信息资源的汇总方式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要求和传播价值,提高记者工作的效率。采编工作者应当更新工作方法,及时收集优质的信息资源,在创新工作中融入大众生活、经济发展及信息表现方面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术语进行新闻表现,进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多样性。例如,在时政新闻播报中,应当注意文章内容的严谨性;在人物思想和科学技术新闻的展现中,可融入趣味性的文题思路。这样有利于提升采编信息的科学性,也能转变采编工作形式[1]。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各类主流媒体平台的新闻传递方法及推广形式,总结视频和文字的传播特点,提高新闻信息采集的质量。
新媒体新闻信息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人。在展现时事政治、民生文化及法律规范的过程中,记者应当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研及统计工作,方便更快速地进行采编。新闻记者应当转变工作意识,汇总整合不同的新闻内容,调研出不同类别新闻的不同受众群体,对采编方向做出必要调整,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例如,在民生新闻的展现中,采编记者应尽可能使标题具有针对性,收集当地的文化、经济及历史方面的元素,获得全面的民生新闻信息。
采编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可统计现有的采访任务方向,整合出完整的提问思路。此过程中,记者应当提升逻辑能力,运用敏感的思维意识分析采访工作的要点,实施高效采访。记者应充分意识到时效新闻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根据新闻事件的影响确定信息的编辑方向,侧重展现关键部分的信息内容,使群众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发生的时间、事件原因以及事件影响等[2]。
评价与策划官方和地方性新闻信息,采用具有特色的展现方法吸引群众的注意,赢得同行业的竞争者,凸显出所展现新闻的质量。新闻信息呈现中,记者应当结合当地的社会发展、时事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现状,融合必要的选题方向,完成内容选题及策划要求[3]。例如,在2018 年“10·28 重庆万州区公交坠江事故”的新闻选题中,记者需要根据司机个人素养、乘客生命安全以及群众思维3 个要点进行选题,针对事件的不同影响做出评估,确定正确的策划方向,全面提升新闻选题的策划质量。
记者应当自主革新思想认知,收集群众喜好,打造适合受众的新闻内容。第一,转变个人认知,结合采编工作要点和工作需求设计采编方向,建立科技、娱乐、体育、财经、国际、育儿、军事及教育等不同类别的采编任务,运用相关自媒体平台掌握相关时效性新闻。第二,信息优选过程中,记者应当充分认知新闻采编的重要性,根据平台对新闻热点的推送机制进行播报与创新,提升新闻的交互传递效率。第三,记者应密切关注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根据民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确定新闻选题,提高群众对媒体新闻的关注度。例如,在民生新闻热点打造中,记者可根据国内大环境,总结群众的生活现状和物质需求,介绍国内知名企业的发展态势,同时运用图片数据进行对比,展现出新闻内容的深度[4]。
不同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若平台仅推送同一类别的新闻,可能会使群众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记者应收集多元化的新闻内容,在提升新闻信息质量的同时提升内容的质量。第一,掌握社会时政要点,尤其要注意群众所关注的福利政策及服务项目,使群众能借助简短的文字掌握新闻内容。第二,拓展新闻信息的多样性特征。例如,采编可模仿“央视新闻”抖音官方账号的新闻内容风格,呈现“新年祝福”“宝宝起名”“《面对面》纪录片”“文化科普”“中国天眼”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提升账号本身信息内容的趣味性,使群众意识到新闻内容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提高群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新闻信息互动创新中,采编工作者应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新颖、全面及客观的新闻互动方式展现新闻重心,确保所呈现的新闻能够达到预期传播效果。采编应当掌握主流平台的基本运营思路,了解各平台的新闻呈现形式及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5]。以图文为基础的媒体平台(如双微和今日头条)应当采用精炼的文字体现新闻内容,在标题中概括新闻的大致内容,使群众从标题了解事件本身。比如,针对群众关注的“就地过年”事件,可推送“稳岗留工”“就地过年”“安心留下过大年”类新闻,说明大环境下就地过年的必要性,同时设立线上沟通交互渠道,让群众利用软件(微信公众号、搜狐等)还原和总结对事件的真实看法,提高群众对时政新闻的认知度。视频平台能够反映当地的社会现状及社会发展,因此采编可在抖音、快手及西瓜视频等平台展现关于民生的时政要闻,提出相关讨论话题,使群众在评论区进行交互讨论,在逐渐还原事件真相的过程中打造热点话题。例如,采编可借助抖音话题打造“导盲犬进超市被拒”的话题,借助视频还原整个新闻事件,使群众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讨论。通过打造以“线上”为核心的新闻交互空间,不仅可提升新闻交互和传播的质量,还能使群众更全面地了解具有时效性的新闻热点。
采编工作者应当采用宏观的视角审视新闻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借助专业和科学的视角展现新闻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效果,积极采用适合群众讨论的切入点开展采编工作。记者应研究新闻事件影响,明确传播思路,制定传播方案,采用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宣传,也可利用24 h 不间断的直播形式呈现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发展趋势。例如,采编可借鉴“四川观察”的直播形式不间断地进行社交运营,展现民众生活现状,并围绕这些新闻素材展开采编工作。在基层人物关系营造和社会关系处理过程中,采编记者可采用直播的形式体现社会发展状态。采编记者应当明确“互联网+”要求下的新闻传递方式,可运用微信和微博等方法公示采编方案及要求,促使基层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采编工作要求,从而在简短的交流中总结出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信息。
为了全面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广度,采编工作者应总结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应用电视、App 等呈现方法拓宽新闻传播渠道。记者可以将新闻内容上传至微信公众号,指导群众运用公众号了解时政新闻;可以充分运用“小程序”,在小程序中展现多元化、亲民化的新闻内容,同时加设评论区,使群众可以进行交互讨论;可以利用大数据机制推送更全面的新闻要点、娱乐信息及好人好事等新闻节目。
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中,采编记者应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结合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掌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法及优势,创新采编工作方式和内容。采编记者可运用新颖、个性的方法打造优质新闻内容,利用多渠道高效传播新闻内容,促使群众进行信息交互,营造一个“一体化”的新闻交互氛围,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