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险废物产生特征与转移管理现状

2021-04-10 08:15贺亚琼杜欢政文婧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跨省年鉴危险废物

贺亚琼,杜欢政,2,文婧

(1.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 嘉兴314000;2.同济大学 循环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92)

1 危险废物产生特征

基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也在快速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图1),中国2017年共产生危险废物达6 546 万t(不包括港澳台数据,下同),相比2007年的1 079 万t,10年间增长了5 倍多。其中,2010年危险废物统计数据为1 087 万t,2011年激增到了3 431 万t,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危险废物统计口径从10 kg 下降到了1 kg。

图1 中国危险固体废物产生量

由于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企业自主申报,造成我国实际产量可能远高于统计数据,但这种现状在逐渐改观。中国政府迄今共举行过2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调查统计时间分别为2007年和201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公报显示中国2007年危险废物产生量4 573.69 万t,是同时期统计年鉴数据(1 079 万t)的4.23 倍[1]。这种统计数据的差距在中央环保督察开展、国内危险废物政策收紧、严格执行相关政策等背景下逐渐缩小,年鉴统计口径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不断上升:第二次全国污染源公报显示,中国2007年危险废物产生量6 581.45 万t[2],与统计年鉴2017 相关数据(6 546 万t)很接近。

中国危险废物产生量地域分布严重不均,危险废物主要产生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和湖南等地。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山东省共产生危险废物2 043 万t 危险废物(图2),占全国产生总量的29.46%(图3)。江苏和浙江年产生总量分别为435.5 万t 和342.2 万t(图2),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28%和4.93%(图3)。中国危险废物地域产生数据并不与地域经济数据相耦合。2017 全国GDP 最高的省份为广东,占全国比例为10.35%,而广东的危险废物产量仅占比3.81%,相比之下,山东为GDP 占比8.37%,但危险废物产量接近30%。造成以上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域间三大产业占比存在差异,但也有可能部分原因是某些省(市)生产工艺偏低导致高能耗、产费率偏高的现象,这有待后来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图2 中国危险废物地域产量(2017年)

图3 中国危险废物产量地域比例(2017年)

2 危险废物处理

2.1 危险废物处理经营规模和经营许可证地域分布

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布局存在地域性不均。部分地区存在危险废物处置规划布局不合理、供求关系失衡等现象,全国有近1/5 的地级城市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例如山东危险废物产量占全国比例高达29.46%,为2 043 万t(2017年),但危险废物处理规模只有700 多万t,只占全国总比例的7.52%。如图4所示,危险废物经营规模和经营许可证拥有量最大的地方系江苏和浙江2 省,与危险废物产生规模并不完全匹配(图2和图3)。此外,我国危险废物处理以产废单位自行处置为主,但是由于产生企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处理能力难以达到国家要求,这将滋生危险废物违规处理乃至非法处理案例。

图4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分省经营规模和许可证拥有量(截至2018年)

2.2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规模

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危险废物总产量为6 546 万t,其中综合利用比例为54.16%(包含了对往年贮存量的利用)、处置比例为34.18%万吨,贮存量比例最小,为11.66%(如图5)。总之,综合利用和处置是处理危险废物的主要途径。

图5 中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比例(2017年)

2017年,各省(市)危险废物处置情况如图6。湖南、山东、河北和宁夏等地对危险废物主要以综合利用为主,而天津、上海、贵州等地对危险废物以处置为主。在青海、海南、西藏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

图6 中国危险废物产量地域处理处置量(2017年)

3 危险废物跨地区转移

3.1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的地域不平衡导致很多危险废物不能在当地处理,只能协调运输到有资质和产能的地域处理,包括跨省处理和省内处理。为了便于管理危险废物跨地区处理相关事务,中国政府在1999年制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3]。

该制度为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监管了危险废物流向和动态,但是近年来该制度的弊端不断涌现,主要表现为:(1)办理手续繁琐,耗时耗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资讯电子化管理逐渐成为常态,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也逐渐推广应用电子联单,中国最新版本的固废法要求,截至2020年淘汰纸质危险废物转移面单[4]。(2)重视审批但疏于运输过程监管。当前危险废物专业管理过程中重视审批而忽视过程监管,使得转移监管流于形式,导致很多危险废物相关非法案件都发生在转移环节,例如山东“10·21”重大危险废物非法转移[5]、倾倒危险废物案就是缺乏运输过程中的监管。

3.2 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规模

绝大多数危险废物都产生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危险废物并不能都进行就地处置,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转移到了其他地区。光大证券《危险废物行业深度解析(四)——全国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路径透视》数据显示(图7),2017年我国危险废物转出省份前三省份为:浙江、江苏和山东,运出危险废物量分别为181 万t,150 万t 和44 万t;转入危险废物前三省份为安徽、江西和河南,接受危险废物分别为120 万t,93 万t 和54 万t。危险废物净转出省份为华东的浙江、江苏、山东和西南的云南、贵州2 省,净转入省份主要位于河南、江西和安徽等地。总体而言,我国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在华东地区最为活跃,中部地区呈现出一定的“洼地效应”。

图7 中国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数据(2017年)

如图8所示,2017年最主要的转移危险废物为含汞废物(HW29),合计达263 万t,主要由浙江运往江西。其他四类最大的转移危险废物分别为其他废物(HW49)、表面处理废物(HW17)、精(蒸)馏残渣(HW11)和有色金属冶炼废物(HW48),质量分别为184 万t,106 万t,64 万t 和45 万t。

图8 中国跨省危险废物类型特征

如图9所示,2017年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流量超过10 万t 的10 条运输线有7 条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为山东、江苏和浙江转移到江西和安徽等洼地省份。10 大运输路线主要运输的危险废物种类以其他废物(HW49)、表变处理废物(HW17)、精(蒸)馏残渣(HW11)、含铜废物(HW31)和焚烧处置残渣(HW18)为主。

图9 中国危险废物跨省10 大主要路线(2017年)

4 政策建议

4.1 应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完善危险废物日常统计和监管

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模式,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固废管理,包括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和区块链等[6]。

中国最新的固废法中,提出建立固废大数据系统,应用物联网、GIS 等技术进行固废管理。危险废物数字化管理,可以彻底改变过去落后的靠手工登记的交接方式,提高危险废物在统计、收集、运输、储存和处置环节中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危险废物产生监管,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产生、储存、外运和处置监管统计系统,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质量、收集时间、处置时间、处置单位等数据均实现电子化数据采集和统计,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废物处置情况,提升管理水平。例如,产废单位通过在危险废物或包装桶上附着RFID 标签,记录危险废物的种类、主要化学成分、危险性、来源、产废企业信息等危险废物的基本信息;当产废企业的危险废物进入处置企业时,通过RFID 标签和系统自动分析该类危险废物过往批次或类别的主要化学成分、处理方式等信息,提高危险废物的处置效率,改变以经验判断处理方式为主的管理模式。

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可追溯、不可篡改、信息透明等技术优势[7],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危险废物领域管理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有效降低危险废物管理过程中监管部门和生产部门、处理部门、运输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将有助于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企业的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实现上下联动。通过结合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手段,管理部门有手段、有依据监控危险废物在全生命期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全部信息透明化,降低信息造假的可能性。此外,将智能合约技术应用于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将有效杜绝相关活动中的信息舞弊和合同纠纷。

4.2 优化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布局

我国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低,发生危险废物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处置技术不达标,处置能力不均衡。平衡区域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处理水平,将有助于我国危险废物处理产业健康发展。2020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危险废物转移环境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8],该草案提出“原则上不鼓励跨省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各省市须参照危险废物产生规模规划布局相应的危险废物处理系统,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优化利用处置能力配置,推动危险废物规模化处置。

猜你喜欢
跨省年鉴危险废物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川渝人社数十项业务实现“跨省通办”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危险废物管理亟待改进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需规范
“废电线电缆是危险废物”为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