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霞 项 茹 谢伦芳 胡 燕 洪静芳 李京京 刘杉杉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合肥市 230601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置、实施价值判断的过程[1]。目前,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护理人才培养重要支撑的课程评价工作日益受到关注[2-3]。护理研究作为《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界定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之一,其课程评价应从设置护理专业课程目标入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对课程的设置、实施、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实现[4-5]。近年来,不少高校对护理本科生护理研究课程进行了相应改革,然而关于课程评价和课程考核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思考:(1)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理论考试定成绩。护理研究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并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能将知识灵活运用能力[6],但理论考试难以灵活测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水平[7]。何种成绩评定模式适用于护理本科生护理研究课程考核值得探讨。(2)从诸多研究对护理研究课程改革效果来看均较为可观。然而尚缺乏一定的理论框架或模式指导,对结果的外推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一定难度。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ontext input process product,CIPP,又称决策导向模式),可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组成要素及其各过程环节进行资料收集和价值判断[8],可考虑为实践性、专业性、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及指导模式。(3)从课程评价方式来看,较多追求量化,忽视质化指标及可行性与过程性评价。综上,本研究拟基于CIPP模式构建护理研究课程的评价体系及成绩评定模式,旨在促进护理科研教育质量提升,为护理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可借鉴依据[9]。
1.1 CIPP模式内涵 CIPP模式认为评价即评价者作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其以决策为导向,重视评价的改进为功能特点,并将诊断性、可行性、形成性及总结性评价进行了完整、有机的整合[10]。具体CIPP模式的实施包含背景、输入、过程、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可推广性评价7个重要环节[8]。如在护理科研课程中,评价者主要通过作出决策,对提供服务过程中进行诊断性、可行性、形成性及总结性评价,确证预期对象需求的满足程度。
1.2 护理研究课程评价流程设计 基于CIPP模式和护理研究课程总体目标,设计出《护理研究》课程评价流程,见图1。
图1 《护理研究》课程CIPP模式评价流程
本流程基于学生需求,完成课程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问题的评价;基于课程设计方案,完成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设计、计划的输入评价;基于输入的课程设计方案进行监督、记录和进展评价;基于课程实施,评价课程设计方案到达、目标受众产生的短期影响;延伸短期目标影响,对课程实施结果的平直和重要性进行成效评价;进一步思考课程设计方案可持久实施、可推广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促成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评价。通过了解学生、教师、学科发展的课程需求,明确需求满足中需要的条件及尚存问题,形成决策提出方案完成诊断性评价;判断所提方案可行性、有效性形成可行性评价;对选定方案进行监督、记录完成形成性评价;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完成总结性评价。在本流程中,CIPP模式贯穿始终,不仅对学生需求进行质性评估,还客观分析了教学开展的背景、投入及教学环节、可持续性与推广性,以“制订目标—组织决策—实施决策—重复(修改)决策”的模式不断循环评价[11-12]。
表1 基于CIPP模式《护理研究》课程评价指标
为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全局”总结性评价模式,本团队改变了以往试卷考核的形式,采用平时成绩+文献评阅+综述三种考核形式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护理研究课程成绩评定模式,具体见图2。其中平时成绩占比10%,文献评阅占比20%,综述占比70%;文献评阅和综述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旨在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图2 护理研究课程成绩评定模式图
3.1 创新性课程评价体系分析 本研究中,护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基于CIPP模式形成,紧抓CIPP模式的7个环节,通过文献分析、教师及学生的质性访谈、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完成。注重从教学实际参与者(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多角度出发,从背景、输入、过程、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可推广性7个方面不断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式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汇总意见进行系统化层次化评分所获得的指标重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对课题关注程度、专家协调程度、权威系数、一致性检验Cronbach系数均达到可接受范围[13]。最终形成护理研究课程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初稿(含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后续将运用该指标体系将进行教学评价改革试点,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优化。
3.2 成绩评定模式分析 在促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也进行过两次试卷考试进行教学成绩评定的尝试。回顾分析发现,护理研究课程以理论试卷的形式出现存在以下问题:对学生而言,理论部分内容较抽象,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教师而言,选题、护理论文撰写、课题申请书撰写等灵活性较高的章节的出题难度偏大。而为改变传统“一考定全局”的总结性评价模式,课题组进行了相应改革,如课程考核形式改为综述+文献评阅,其中文献评阅为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占总成绩的30%;综述为每位学生在课程结束2周内递交,占总成绩70%[14]。该程度的改革尽管体现了护理研究课程的灵活性、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学生反映来看,存在需投入的精力较多,尤其是查阅和阅读文献过程;提交综述时间常与学生下点实习的时间存在冲突等问题[14]。在新的成绩评定模式中,笔者加入了平时成绩(占比10%,包含线上线下讨论、考勤、主题参与度等),综述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改为了小组为单位进行,该模式后续有望在具体的教学中进一步实施,以观察学生学习效果,并进一步收集对该模式的反馈和意见。
本研究通过 CIPP 模式的引入,从教学实际参与者(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角度深入了解各评价环节内涵,从CIPP 7个方面不断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后续将进一步通过课程实践评价、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成绩评定模式的运用效果,进一步保障护理科研教育质量目标实现,促进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适应我国新的护理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