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战略与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4-09 05:48蒋莉
唯实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江苏高质量

蒋莉

近期,中央领导和江苏省委领导多次提及,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江苏作为始终致力于走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前列的经济大省,如何及时把握“双循环”的核心要义,进而以“双循环”战略促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成为续写全省经济发展新篇章进程中亟待广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以“双循环”战略促进江苏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创新

相对于过去重视以国际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而言,现在江苏强调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对外开放观念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华东沿海地区第一制造业大省的江苏开始实施以国际大循环理论为支撑的“出口导向战略”,其核心是率先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契机,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通过国际市场转换机制,解决自身存在的劳动力剩余和资金、技术短缺难题。这种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出口导向战略”曾经造就了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仅苏锡常地区就以全国0.3%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7%的进出口额。但是,以国际循环战略促进江苏经济高速发展的实践,体现的是一种有历史局限性的对外开放观念。在这种有历史局限性的对外开放观念指导下,江苏的主要经济活动都围绕国际市场而展开,为了出口而生产,为了出口而投资,国际贸易中只关注出口,不关注进口,产业发展的非同步性全球化非常明显。从对内与对外关系看,原有的对外开放观念只注重外引,不注重内联,导致忽视国内大循环,外贸外资优于内贸内资,对外开放优于对内开放,经常出现“肥水只流外人田”的不正常局面。从区域发展看,原有的对外开放观念把苏南地区作为江苏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力量强化了区域不平衡发展。从产业发展看,原有的对外开放观念着眼于发挥人口数量红利优势,重视国际需求对省内经济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导向作用,实际上割裂了省内制造业和服务业间本来具有的天然联系,导致经济的粗放发展和产业结构重型化倾向,使本省制造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已经明显减弱,更由于如果继续实施原有的以国际大循环理论为支撑的“出口导向战略”已经明显得不偿失,所以现在江苏必须转变观念,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立足于谋划“十四五”规划布局,面向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提出的新的重大发展构想。“双循环”战略主张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促进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大循环。江苏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在经济活动中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全省经济实现更高水平、更好效益的发展。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在本轮经济全球化遭受重大挫折背景下,通过调整外向型发展战略,以江苏担当、江苏智慧融入新型经济全球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维护省内的产业链安全与供应链安全,更好地拓展經济高质量发展空间。

江苏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适应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需要的新的开放观念,是对原有开放观念的创新。这种新的开放观念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要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对内与对外关系、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要重视内外统筹谋划。就对内与对外关系而言,在对内开放上期望通过挖掘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在对外开放上期望通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区域发展而言,通过优化贸易体系促使省内各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和国际间进行流动、重组和配置,通过打破地区和市场壁垒、取消内外资不公平待遇,带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就产业发展而言,着眼于培育和释放人口素质红利,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服务业全球化为抓手,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嵌入全球创新链,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并强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联关系。

以“双循环”战略促进江苏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挑战

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既有较明显的基础,也面临较突出的挑战。

一方面,江苏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拥有较好的基础:

其一,江苏的制造业优势可为“双循环”提供内生动力。江苏制造业实力雄厚,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4%、全球的3%。江苏制造业中的园区经济优势在全国独占鳌头,全省共有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6家;在全国开发区综合排名100强中,江苏占19个;开发区创造了全省55%的地区生产总值、60%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的进出口总额、90%的外资投入额。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已经初步搭建起长三角区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主骨架”。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奠定了江苏发力“双循环”的雄厚动力基础。

其二,江苏的巨大消费需求潜力可以成为“双循环”的内需基石。江苏的人均GDP指标优势可以为消费需求潜力提供很强的支撑,长期以来,江苏人均GDP在全国各省市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一直居于全国省区第一。在2019年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表中,江苏的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分别列第二、第三、第四位,其人均GDP分别为17.98万元、17.89万元、16.57万元。人均GDP指标的优势,意味着江苏能在扩内需方面挖掘出很大潜力。另外,近年来江苏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也可有效增强消费潜力。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幅度放缓,但在民生支出方面力度依旧不减,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9.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3%,这些都将有效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其三,江苏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有利于培育“双循环”的市场竞争力。国际经济联通是“双循环”发展的客观要求,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开放大省江苏则是位于前沿的排头兵。“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实施,使江苏迎来发展新机遇。江苏自贸区的落地,将促使江苏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探索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这些,都将有利于江苏培育“双循环”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江苏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較突出的挑战:

其一,江苏围绕“双循环”要求优化创新链条的能力尚有所欠缺。尽管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的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7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达4万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0.2件,但目前江苏的创新链条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几大创新要素流动存在着制度性壁垒严重、流动渠道不宽、缺乏平台支撑等诸多障碍;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创新生态培育成效不明显,现有科技体制对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激励不足,协同创新机制难以完善。这些创新链的瓶颈,形成了对“双循环”战略的明显制约。

其二,江苏落实“双循环”战略的省域整体合力不足,地区认知偏差与功能重叠并存。江苏在推进“双循环”战略具体落实的区域单元上具有非常好的基础,13个设区市均位列全国百强城市榜单中,但在内外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偏差,各自为政的现象较明显,整体合力不足。目前,全省尚未形成整体发力参与区域、国家和世界竞争的“省域一体化”格局。13个设区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梯度尚未在全省视域下实现优化布局,各市需要在“双循环”回路中重点承担什么类型的功能等问题尚未厘清。

其三,江苏大量出口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能力亟须提升。实施“双循环”战略,意味着不少原来专营出口的企业必须回头开拓国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企业需要具备设计、研发、营销等全链条能力,这并不是出口企业所擅长的,更需要长期的成本投入,所以不少企业难以适应。同时,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还要有生产组织的高效率,要有对消费者大数据的洞察力,更要具备面向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能力。因而,江苏出口型企业必须打破过去以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格局,培养利用国内和省内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优势、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的能力,谋求在数字贸易、新基建等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这些都需要企业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并不是短期就能快速见效的。

以“双循环”战略促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以“双循环”战略促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维度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其一,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江苏在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抓住国内消费需求这个最大的拉动力,把率先建设消费型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在消费型社会建设路径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要将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内需市场、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作为提振信心、拉动投资、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要准确把握消费升级,加快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教育、养老等服务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全新的消费格局,把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作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抓手。要针对不同类型主体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打通阻碍内需潜力激发的痛点和堵点。要从自身造血的角度考虑,更大力度提升百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倒逼银行将流动性释放到个人和企业,让百姓手中有钱,敢于消费,从而为“双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扩大消费需求,还可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以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引导百姓的消费需求释放,促进消费市场恢复。此外,还要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形态。

其二,在开放竞争中壮大本土市场主体。壮大本土市场主体,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由于江苏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后相应削弱了整合国内上下游资源要素的能力,在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下,亟须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再造。要积极推进优势企业与“终端产品市场”直接对接,在开放竞争中培育壮大本土领军型企业。江苏虽然不乏在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却缺乏生产终端产品的领军企业,未来应注重引导龙头企业直接面向“终端产品市场”,快速提升企业能级和品牌影响力,形成参与“双循环”的关键主体。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保护普通市场主体,继续以普惠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为受新冠疫情冲击的广大中小企业纾困输血。

其三,以推进全省内部循环畅通增强区域动力源。从点到面实施“双循环”战略,畅通江苏省域内的“小循环”是促进“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江苏应该从省域一体化出发推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构建全省层级有序、互补共进的功能核心区,持续强化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提升和效率整合,形成集区域产业链、区域市场链、区域创新链于一体的“双循环”新动力源。要从江苏省内一体化出发强化省内循环的牵引作用,加快推动南北联动跨江融合,依据主体功能区导向,推动省内区域间的协同合作,着力增强苏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深层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切实增强苏北“一带一路”建设支撑作用,提升苏北板块能级,强化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其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催生“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之际,江苏要以“双循环”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产业链水平提升是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和经济低迷困境的关键着力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江苏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补链强链,依靠产业链集成创新进一步稳链固链,从而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先进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战略实施中要精准识别产业循环技术断点,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在关键环节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存在的技术短板,积极推动关键领域的进口替代,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精准突破制约产业链水平提升的技术断点和堵点,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上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有鉴于制造业在“双循环”中的重要地位,江苏应大力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包括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平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推进5G商用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等。

其五,形成“双循环”的互动互促。一是建立并系统推进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市场体制机制,支持外贸企业建设国内营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加强省内市场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内销渠道,高效对接物流供应链,打通内外贸“堵点”,加速外贸产品进入内需市场。二是以内需市场优势集聚全球人力、技术和知识资本,以及信息、数字、创意等新兴要素,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立足“双循环”的有机互动,打造国内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创新链的重要节点。三是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向省内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下放更多市级管理权限,在重点园区创建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强化对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总部型企业的鼓励力度,让内循环成为江苏吸引高质量外资的一个重要砝码。四是抓住疫情带来的海外并购机会,鼓励省内企业跨产业联合、跨地区协同、跨领域合作,扩展境外销售和服务网络。五是充分发挥江苏自贸试验区“在岸——跨境——离岸”综合集成功能优势,以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为重要突破口,探索实现境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联通,打造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双循环江苏高质量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