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朗·高迪 闫冬絮
横跨布里甘加河的拥挤大桥
每座城市都会与它的土地达成一种“契约”:无论是盘踞于肥沃的平原上,还是倚靠在群山旁,城市一旦落脚便会与当地的自然担起共同的命运。
达卡城建造在一张河流巨网之中,地处世界第一大三角洲——恒河三角洲的中心。此处汇集了孟加拉国的三大主要河流,然而给人们带来最直观感受的,并非那平静的流水,而是熙攘的人群。在布里甘加河两岸,人们来回地穿梭、走动,无休无止。不断地登上又踏下帆船,卸下又装载一箱箱货物……这令人眩晕的嘈杂已伴随这条河很久很久。
在达卡,城市与自然的契约被破坏了。在这座城市,到处水泄不通:大街上,车头连着车尾,无论是卡车、汽车还是自行车、人力车都难以前行,只能在原地按着喇叭并试图插队。从早到晚都没有片刻的宁静,有的只是永恒的喧闹。
达卡已几近崩溃,它所面临的问题已不仅是人口过密那么简单了。50年间,它的人口不停地增长、集聚,直到超出界限,变得畸形:大楼被 飞速加建,一切空间都被填满,布里甘加河已濒临毁灭。所有的工业都一心追求令人窒息的极限。哈扎里巴格工业区的制革厂每天都将各类化学品倾倒入河床,水流混杂着污油、散发着恶臭缓慢流动,几乎所有生物都难以在其中生存。
空气也受到了污染。达卡周围尽是高速运转的砖厂,在这样干燥的季节不停地排放浓烟,并蔓延至周围很多街区。就这样,城市与自然的和谐被完全打破了。在穿越布里甘加河时,我不禁用纱巾捂住鼻子,一位孟加拉朋友见状无奈地笑着说:“我们成功地为自己带来了灾难。”
然而,人们却还是生活在这里:1700万人每日忍受着压抑的现实。他们离开乡村,来到这个无限吞食其血汗的大城市寻找工作。达卡可谓世界工厂,各行各业都聚集在它的一条条街道中:从钢铁工业到皮革制造业,从蔬菜市场到细木工业……在这里,一切都在不断地被生产。作为国家中心,达卡集各类资源于一身:木材、煤炭、沙土、金属、食品……一切都在被称量,被售卖,被分发。这座城市没有时间喘息。
在這里的锻造工厂中,一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在极度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操纵着仿佛永不停歇的机器。有太多的儿童在漫长的一天中劳作到筋疲力尽。
在这里,一切都被倒转了:机器仿佛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主人。机器将过快的节奏强加给人类,生命在它面前变成了只用于工作的肉身。在服装工厂,孩子们坐在比他们还高的机器前劳动,以赚得每日口粮,妇女们在地下车间重复着一成不变的工作。还有那些将煤炭举过头顶、大汗淋漓的运煤工,由于工资是按搬运筐数结算,所以他们选择以跑代走来节省时间。可最终,即便是那些最健壮的工人,每天也只能得到约800塔卡(译注:约合61元人民币)。
在达卡,一切都被倒转了:机器仿佛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主人。
在这里,人仿佛什么都不是。城市榨取并耗尽了周围的一切:蓝天绿土不在,劳动者的身体和安全也被无视。在工厂中,劳动者挤在一些没有窗户的房间里,而且没有任何安全准则与管理措施。这座城市唯一的准则便是对生产目标的癫狂追逐,它需要永恒的喧闹与付出,需要贪婪地摄取人类的能量。
在达卡的加托利地区,收入微薄的工人们每天从船上卸下一吨又一吨的煤。
在法里达巴德地区,某家族钢铁厂雇佣了数十名从乡村来达卡谋生的工人。像其他数百个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工厂一样,这里没有任何关于生产安全和环保的措施。
汇集了许多服装作坊的克拉尼干吉地区,河床上堆满了垃圾。
达卡的工人宿舍不仅拥挤,而且卫生条件堪忧。
达卡的一家造船厂附近,两个男孩试图在死水般的河流中捕捞鱼虾。
皮革厂的有毒废水被肆意排放至布里甘加河支流。
倘若人类继续毁坏与自然的和谐契约,那么达卡的现在就预示着我们的未来。达卡所有的疯狂都可从位于加利甘杰市的乔拉桥上窥见:这座桥所跨过的曾是一条运河,如今已干涸。不仅河水不再流动,河床也早已被一层厚厚的污泥覆盖。河里不再有水,而是堆积成山的塑料与垃圾,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老鼠和乌鸦在这里猖獗横行。但即使破败至此,周围的生活仍在继续:小贩们叫卖着食物,居民们不停地来回穿梭。这是一个十分具象的展示人类失败与生活苦难的场景,无意识的资本主义给自然以重创,随后遭难的却是人类自己。
在达卡,愤怒仿佛不存在。我曾多希望听到人们低声抱怨或抗议,但什么也没有出现,因为达卡城里为勉强活下去而仓皇劳碌的人们没有时间。这或许是被称为“人类生命线”的布里甘加河的复仇吗?它眼看着自己干涸破败,于是向人类下此诅咒:“令你们窒息的正是你们自身的癫狂。”它判处人们永久地经受由于自身对大自然的过度滥用而造成的苦难,永久地按照机器般的节奏无休止亦无反抗地运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编译自法国《费加罗杂志》]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