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为何迷上百年前的“新青年”

2021-04-09 07:14周南
环球人物 2021年7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热血陈独秀

周南

《觉醒年代》将文献中“熟悉的陌生人”有血有肉地搬上荧屏,讲述他们青年时为理想而求索抗争,这是引发共鸣的关键。

弹幕疯狂催更,粉丝热烈讨论,首播结束即被观众强烈要求復播……这不是流量偶像剧的待遇,而是党史题材献礼剧《觉醒年代》播出时的盛况。

让人意外的是,视频网站数据分析中,“Z世代”(泛指“95后”“00后”)成为主要观剧和互动群体。他们中间,热泪盈眶者有之,连夜重读《狂人日记》者有之,写下万千感言者有之,为“觉醒爱好者”补充历史知识者有之,带动《觉醒年代》“破圈”。

一部主旋律献礼剧,何以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答案或许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是板起面孔讲历史,而是用软化的叙事,将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知识点,以一种精巧的结构,更生动、更立体、更有温度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在一个个鲜活、饱满、有人味儿的历史人物中,体味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回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它让课本中的历史活了起来”,对于那些尚在捧读历史课本或者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观众来说,他们早已熟知这段历史的骨架,但却可能没机会看看历史的血肉。所以,当《觉醒年代》将这段历史投射于荧屏之上,当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从文献中栩栩走来,当一件件标注历史进程的事件“高燃”来袭,那些或诗意、或悲愤、或震撼、或感人的瞬间,让历史的细节被补全、被还原,让历史就这样有血有肉地抵达了年轻人的心里。

1915年到1921年,是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年代。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共同演绎出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滂沱大雨中,毛泽东捧着《新青年》穿行于长沙老街,目之所及,尽是“遍地哀鸿满城血”,心中所思,“无非一念救苍生”;北京绍兴会馆里,被“人血馒头”事件深深刺痛的周树人,以笔作刀写下《狂人日记》,泣泪署名鲁迅,发出铁屋里的第一声呐喊;在苍茫河滩上,眼见民不聊生、饿殍满地,陈独秀与李大钊坚定建党信念,在抑制不住的悲痛中立誓“为了民族再造复兴”奋斗终身……这些让我们看到风云际会、时代潮流,更看到洪流之下的血肉之躯。他们上下求索、奔走前路,闪耀的赤子心,即便相隔百年,依然能激起当代年轻人心中的热血。

《觉醒年代》“出圈”,还在于本身讲述的就是一群青年人为理想而求索抗争的故事,这也是该剧穿越时空引发共鸣的关键。百年前的“新青年”,都是当时的“90后”“00后”,但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欢歌,日益加剧的民族苦难,让他们冲决网罗、挺立潮头,用青春、热血和奋斗,扛起救亡图存重任。剧中,听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爱国青年郭心刚一夜白头,拖着病体参加五四游行示威,最终油尽灯枯;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志存高远、才华横溢,但为了追求真理、拯救中国,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同龄人的抉择与担当,成为点燃情感的爆点,在今天青年人心中激荡回响。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从百年前取义成仁的时代先锋,到今天在各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一代,青年人的理想、激情与担当,传承不息。以史为镜、以炬取光,那段弥漫着青春与血色的峥嵘岁月,必将激励起更积极、更有生气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热血陈独秀
论鲁迅对启蒙的怀疑
[迷你世界之觉醒]热血少年勇闯奇幻世界
无头兵马俑
热血的楠楠
热血少年血仍热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浅谈《狂人日记》中的隐性对话
鲁迅对人性的考察和有关国民性的改造
HOW TO REANIMATE 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