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琳琳
摘要:智慧金融是金融服务行业与时代接轨的智能化手段,其具有数据分析、实时定位、智能决策等功能,为如今金融服务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新发展思路,有利于提升当代智慧金融服务的综合质量。然而金融业当前逐渐暴露出服务设施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完善、新旧动能难融合、体系不成熟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智慧金融的转型创新进程。对此,各金融服务机构可借助物联网技术,针对当前金融服务领域的现实困境,从体系构建、完善设施、增强团队实力等方面出发,探索金融服务领域的智慧化建设路径,明确未来智慧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智慧金融 创新
智慧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对金融服务行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客户智能服务等工作的智慧化提升手段。各金融主体之间可借助这些先进科技手段,将自身金融服务业务中的高效率、低风险优势发挥到最大,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变革。
一、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金融创新意义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金融业务代表着未来金融领域的发展改革方向,党的十九大重点对当前金融领域转型发展提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持续发动国家内生动力,深化金融服务改革,防控金融风险,这一系列要求加速了金融行业向“智慧+”方向的发展进程。当前智慧金融正在物联网技术的辅助下进入智能化阶段,在今后的智慧发展中将发挥更多金融服务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金融支付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下,各金融主体之间的开放与合作程度更加深入,使得智慧金融创新逐渐表现出透明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为金融支付业务环节提供了安全保障。在智慧金融体系下,围绕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各金融主体之间可将自身的业务现状、业务优势、业务服务水平等内容通过平台共享到信息流中,用户只需登录进入该平台,便能浏览和查询所需信息和之前封闭的信息,让金融服务业务暴露在阳光下,从而提升金融支付的安全性,保障用户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安全性。
(二)有利于优化金融服务个性化
物联网技术中含有生物识别和RFID等科技,将其运用于智慧金融服务领域可迅速捕捉与识别客户的需求,并为VIP客户进行无干扰便捷服务。比如,可为用户量身定制金融资金流的保管方案和提升收益的方案,提高客户金融收益,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在企业原料或现金柜等贵重物品中安装RFID技术芯片,对用户的采购、仓储、运输、加工等金融流程进行全方位服务,便于用户对物品进行及时查找和精准定位。
(三)有利于实现金融流程网络性
物联网的出现和使用,使人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也建立起了一种特殊关系。以往人与实物的联系中,主要依赖人为操作,如此容易产生数据误差和信息虚假,但物联网网络化技术的融入使得这一局限性被打破,物联网技术能够感知实物的“触角”,通过录入完整的数据信息,将现实世界不再局限于人为控制范围,从而能够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互动。而如今智慧金融服务体系下,用户采用物联网科技平台,获取金融机构的充足信息后,经过大数据引擎统计和分析,能够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即时化和专业化服务,以满足用户不同需求。这一过程也是金融流程网络化的结果[1]。
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金融特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服务领域正在寻求突破改革路径,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能够使金融服务现状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形成智慧金融体系。智慧金融体系如今已逐步渗透于金融服务领域,其具有的海量数据感知分析、智能决策分析、即时互联互通等特征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捷化服务。
(一)数据感知分析
在如今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大众社交和工作中都已经有了移动互联网的身影,这一形势下催生了网络中海量数据的出现。而对海量数据进行感知和分析是当前智慧金融创新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智慧金融决策业务拓展的基础要素。一方面,金融服务行业利用物联网智能技术能够随时随地感知、捕捉和传递金融信息,了解当前金融市场的数据变化和更新内容,实现海量数据的感知;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行业还能利用物联网中的各项技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把握用户的金融态度、金融习惯与金融需求,进而为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服务和营销体系,满足用户金融需求。
(二)智能决策服务
当今物联网发展时代,金融服务行业可借助物联网中的各项技术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制定高端可行的金融服务及营销方案,并在市场定位、产品策略、用户划分、促销手段等内容中形成智能一体化体系,便于在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决策。同时,金融服务行业能够借助物联网中的RFID等科技以恰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此外,物联网技术还能根据金融业务各环节的全程跟踪指导,对金融供应链、资金流、信息流等内容进行及时处理,实现智能决策服务[2]。
(三)信息实时共享
物联网技术背景下,智慧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具有信息实时共享的特征。在物联网搭建的金融服务平台中,既有一站式服務,也可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服务内容,平台根据用户选择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分析,进而将其传输到相关业务办理平台中,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和即时传输流程。而且经济一体化使得用户资金流逐渐自由化,即便外出办公、旅游或办理其他业务,都能在智慧金融平台中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传输,这一过程便是客户、金融主体、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智能化平台建立有效连接,进而实现信息通畅传播的服务过程。
三、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金融创新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金融行业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金融业务的完善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金融行业自身的问题,金融服务业务运作时仍然面临众多监管风险、设施不全、体系不够等问题。因此,需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下智慧金融在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总结问题根源。
(一)智慧金融服务设施不全面
当前,物联网在智慧金融领域中仍处于探索应用阶段,其中各项基础智能服务平台都处于调试运营期,智慧业务发展进程较为缓慢,致使智慧金融服务设施不全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以雄安新区为例,当地银行金融服务仍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还未全面引进和安装智慧平台服务设施,使得其中的智慧金融业务占比较少,发展水平较低。而且,雄安新区内许多银行智慧金融服务设施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新区内拥有且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的网点只有55家,智能器械270台,能够辐射到的客户约50万人,而且辐射区域较为集中,对边缘化居民无法产生连锁效应[3]。
(二)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完善化
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在引进物联网技术时,存在管理方式单一落后等问题,致使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主要体现在部分金融机构智能化管理制度不完善,智慧金融在系统监管、信息传输、资源共享等业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如今还存有空白之处,政府及相關部门也尚未针对物联网技术融入智慧金融领域这一内容进行政策约束与制度立法,使得智慧金融在实际业务流程操作中出现较大漏洞问题,难以保证金融服务业务的有序进行。
(三)新旧动能转换趋势难融合
部分金融机构看到了智慧金融发展潜力,于是持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陆续制定了智慧金融发展创新规划,期望提升自身金融服务的软硬件基础。比如,工商银行发挥区块链优势,构建了资金管理体系,在部分区域内推出了刷脸取款、聚合支付等服务。但由于长期以来金融机构自身的一套传统业务服务模式已根深蒂固,许多金融机构对新出现的智能化服务模式呈现出一种排斥现象,在业务转换、智能服务、安全规范等方面存在难融合现象。
(四)智慧金融监管体系待完善
近年来,智慧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诸多地区都开设了线上网点,极大便利了用户的金融需求。但是科技引进和线上业务流程办理过程中,人脸图像识别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多种智能应用暴露出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加大了金融机构业务风险发生概率。比如人脸图像识别系统中,如果遇到长相十分相似的亲属或朋友进入识别区域内,系统则无法准确识别有需要的用户身份,而且部分人脸识别系统级别低,用户照片有时也能扫描通过,因此加大了金融风险监管难度[4]。
(五)智慧金融团队实力较薄弱
当前,部分地区金融团队整体实力较薄弱,一方面是因为金融机构了解接触过智慧金融的人数较少,智能型人才比例较低,金融机构即便引进智能设备也无人会用,会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如今人员流动较大,年轻员工较少,老员工较多,部分老员工对传统金融业务服务内容较为熟悉,但对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流程不够熟悉,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比如对物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感知与分析、RFID射频技术等流程还未熟练掌握,无法为用户提供智能化金融服务。
四、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金融创新方向
当前物联网技术下,智慧金融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因此各金融机构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引进智能化金融服务设备及其他资源,努力打造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健全金融监管措施,减少风险隐患,为实现金融系统中资金流、信息流、信用流等服务内容的准确高效做好准备工作。
(一)打造特色金融服务资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渗透与使用,当前智慧金融机构在服务创新业务中需要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推动金融网点由原先单一的交易处理型向综合营销型方向转变,以“智慧、跨界”为主要服务理念,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框架。比如各金融机构可推出善融商务平台,通过整合全国特定商品电商销售资料,利用平台中的数据处理技术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营销方案,扩大金融服务资源辐射范围。同时,金融机构之间还能建立联动合作机制,将各自优势及功能在善融商务平台中进行资源共享,促进金融业务的创新共赢。
(二)构建人性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当前物联网平台在金融领域的渗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都能成为金融领域创新业务的载体。但金融领域的智能业务环境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因此,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先将金融机构的代理业务、营销业务、消费信贷等内容应用到网络平台中,先满足广大用户的基本金融需求。比如,金融机构可打通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的衔接渠道,建立专门网络网点,让用户办理金融业务不分地域,只需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便能预约服务,实现跨领域金融服务的无缝衔接[5]。
(三)塑造和谐金融生态链条
未来智慧金融的发展模式应当是为用户提供电商圈、金融圈以及社交圈服务,通过各方平台的参与渗透,推动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模式。因此,当前智慧金融机构需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圈,完成非金融数字生态金融模式的创建。具体可在物联网金融平台中增设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生态系统,将机构、客户、第三方主体相互连接,三方主体之间无须当面对接,只要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等信息全部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处理即可,同时还能在系统中增设支付、理财、融资等产品服务模块,有效整合金融机构生态资源。
(四)健全金融风险管控机制
创新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在传统金融服务工作中,由于风险管控力度不够,使得金融体系内部信息和资金缺乏保障,极大影响了金融机构业务服务及产品营销。对此,智慧金融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可在金融平台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操作、技术平台、制度规范、软件系统等内容进行全方位调整和更新,并每日进行系统查验,阻断一切可能发生的潜在安全风险。同时,金融机构还要对金融信息及金融业务的各项流程设置多层加密保护措施,增设防火墙,安排电脑程序员对信息和资金的动向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最大程度降低金融风险。
(五)组建专业金融服务团队
各金融机构要想创新智慧化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需在人才方面做好准备。一方面,金融机构需对现有员工定期进行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比如开展物联网思想交流大会、信息技术座谈会等,从思想上引导员工重视智慧金融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同时还可每周为员工组织一次物联网系统操作培训,每季度进行金融平台操作技能比赛,对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加训或调岗,提升其金融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与高校进行合作,定期将企业员工派到高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讲座学习,同时还可挖掘高校中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工作[6]。
五、结语
总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当前社会带来了变革,也对金融服务领域带来了信息化创新路径指引,物联网、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普及加快了金融服务智慧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因此,今后国家及金融服务行业需持续发力,共同协作,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好金融服务领域,真正实现金融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更多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隋菱歌,陈佳音.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发展智慧金融[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1-63.
[2]周爽,刘赟.金融行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J].商场现代化,2020(6):167-168.
[3]侯东军.金融科技创新助力智慧金融发展[J].甘肃金融,2020(5):78-80.
[4]范一飞.尊重金融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J].中国金融家,2020(10):15-16.
[5]邱红星.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金融创新初探[J].现代交际,2016(9):67-68.
[6]关伟哲,隋菱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金融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6):119-120.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