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霖,张宁宁,姜 俊,杨 鸽,张元菊,李志斌,刘 奎,张洁琼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到重大安全事故或突发急病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所接收到的紧急医疗救治,既包括现场紧急救治又包括快速转运至医院的过程。作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水平不仅体现了我国医疗急救水平的高低,还体现了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质量的优劣。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状况、急救人员及物品配备状况以及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现状来总结当前国内院前急救的不足之处,结合发达国家院前急救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我国院前急救未来的发展提供 参考。
1.1 国内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全民致富奔小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广泛普及、高等教育遍地开花,人民对生命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1]。有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居民对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正朝着稳步提升的方向不断前进。但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较好的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以及从事医学领域相关工作的人群[2],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低,无法满足普通群众随时随地开展紧急救治的需 求[3]。
1.2 国外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状况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经济状况好,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大多数发达国家拥有较好的群众医疗急救知识普及体系,美国不仅开设了“第一目击者认证考试”来提高群众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应急救护反应能力,还通过红十字会定期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4]。法国为了应对群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差的现状将其列入规定考试与考核中。荷兰要求10岁儿童就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澳大利亚近80%的人参加过急救培训,急救持证率达28%[5]。另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免费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培训课程,还要求特定的职业与特定人群必须掌握急救知识。
2.1 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现状
2.1.1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现状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可以分成6种类型:(1)独立型:由独立的急救中心负责派出医务人员和救护车对患者进行现场抢救和紧急转运,如北京、沈阳。(2)指挥型:急救中心只负责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依据就近派车紧急救治的原则实施,没有配备急救人员和救护车,如广州、深圳。(3)院前型:由急救中心负责对不同区域医院进行分区调度,采取就近转运、分散布点、分层救护的原则,如上海、杭州。(4)依托型:将院前急救工作依托于一家医院,由医院的门急诊负责统一派车和救护,既有院前救护又有院内救护,如重庆、海南。(5)联动型:将“4警” (交警、巡特警、治安警、刑警)力量联合起来,统一调度,如苏州。(6)消防结合型:此种急救模式由消防机构负责解决院外急救任务,同时也包括重大事故的救援任务,如香港[6]。各种急救模式各有利弊,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小城市都建立了相应的急救医疗机构,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监护室的生命绿色通道,但由于各地院前急救模式的不统一也产生了国内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患者救助不及时、急救资源调度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1.2 国外院前急救模式现状 国外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英美模式,一种是法德模式[7]。英美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急”和“快”,即自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起,便立即派出救护车和急救人员,携带简单的医疗抢救设备对患者采取简单的医疗救治,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8],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除英国、美国还有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法德模式主要特点是“治”和“救”,即医疗急救人员携带充足救护物质,由救护车充当“ICU”病房,在抵达救治现场的第一时间便展开医疗救治,充分把握伤患发病最初的4~6 min的“救命黄金时间”,最大限度的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有利于提高患者突发疾病的生存率,应用这种模式的国家还有俄罗斯、葡萄牙等[9]。
2.2 国内外院前急救人才培训现状
2.2.1 国内院前急救人才培训现状 我国院前急救的人员配备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平均每名急救人员负责1万人口的急救工作,而我国平均每名急救人员却需要负责约11万人口的急救工作。有研究统计,随着院前急救医生数目的减少,未来我国院前急救医生平均每人大概需要负责13万甚至更多人口的急救工作[10]。不仅如此,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低于医院的专科医生,而且少数研究生等高学历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也没有达到院前急救职业专业人才高度[11]。另一方面,国内担负院前急救工作的人员大都是未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普通医生和护士,且国内不仅没有统一的急救人员上岗认证标准,也没有完善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院前急救的整体救治水平[12]。
2.2.2 国外院前急救人才培训现状 美国十分重视国民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从学生、教师、司机到警察、消防队员都是院前急救教育的对象。美国不仅拥有完整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还设有标准的急救技能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的居民都会持有基础生命支持证书,必要时即使没有医疗急救人员,持有急救证书的普通居民也能对患者进行抢救。法国的院前急救人员主要是由各级医疗救护人员以及消防队人员共同组成,就其中占40%的全科医生来说,不仅培养周期长,采取“6+3”的培养模式,而且接触临床早,参与急诊实践机会多,总体上培训模式完整,知识技能水平较高[13]。除此之外,德国的院前急救主要依靠经过特殊培训且持有急救资格证的医生实行,而荷兰的院前急救工作则主要由护理领域的相关人员负责[14]。
3.1 国内院前急救设备配备状况 我国人口基数大,公众对院前急救的需求相较发达国家更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等突发疾病患病率的提升以及各种突发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增长,现有的院前急救资源已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需求[15]。国内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等急救设备配备较为齐全的急救站基本都位于发达城市[16]。另外,国内救护车虽基本配备了急救箱、简易心肺复苏仪、简易呼吸机、必要紧急药品等物资,但各地救护车装备配备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无法充分发挥院前急救设施设备的功能作用。
3.2 国外院前急救设备配备状况 有研究显示,一些发达国家的公众急救物资配备已经卓有成效,如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自本世纪初就开始将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投入使用作为国家资助对象进行重点扶持,现已有不少于1.7万台AED设置于居民生活区并投入使用;在美国,AED不仅被设置在公共生活区域,而且几乎每户居民家中都配有简单的AED[17]。另一方面,美国的救护车不仅配备了齐全的急救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寒服、防火服、防护手套、防护靴等,还重点加强了对AED、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研发改进,对转运患者的担架配备以及急救物资配备的科学性上也做的十分出色[18]。法国的救护车功能更为强大,基本包含了医疗急救的所有物质需要,甚至可以完成车上紧急手术,同时其救护车物资配备以及人员管理也更加系统化、规范化[19]。
4.1 规范院前急救模式体系,完善急救管理法律法规 一方面,应由政府主导统一各地院前急救模式,综合考虑现有的几种院前急救模式的优缺点,着重解决部分城市急救指挥系统运转不流畅,“120救护车”指挥调度不合理,急救资源利用不充分,城乡地域差异大的现实问题[20]。比如,天津市通过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接报、统一质控的院前急救运行模式,合理规划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及分部、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布局,建成了快速响应、高效运转、可持续发展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21]。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力度完善院前急救制度体系,从急救机构设立、组织领导管理、整体指挥运行一系列问题入手,促成独立完整、规范统一的院前急救制度体系。在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院前急救的法律法规也亟需进一步完善,立法机构可以进一步出台详细规定了院前急救制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考核、指挥运作模式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2]。
4.2 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公众急救技能水平 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全民健康政策,全面推进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利用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宣传方式,积极开展系统全面的急救知识普及推广,改变人民对待急救处置的传统观念,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意识[23];不仅如此,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切实有效的宣讲宣教,在大、中、小学开设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相关课程,定期组织理论知识与急救技能的考试考核[24]。大力开展社区急救健康知识宣讲宣教,利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实时跟进掌握居民急救自我意识现状,增设政府公务员、公安消防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入职考试考核项目[25]。对不同职业进行专业化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要求司机掌握严重创伤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电力、煤矿、化工等行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技能,还要掌握瓦斯毒气应急处置处理方式方法。
4.3 增强院前急救物资配备,强化院前急救队伍建设 首先,建议政府加大医疗急救资金投入,增加公共场所急救站的建设数量,消除地域化急救站建设差异,确保AED等紧急医疗设备的充足配备。规范救护车的物资药品配备摆放标准,确保急救物资种类齐全,质量过关。有计划的对救护车进行保养维修,定期测试车载急救设备的性能状态,积极与国际医疗急救服务机构交流经验,研发与时俱进、性能优越的车载医疗急救设备。其次,加大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力度,在大学增设院前急救相关专业,确保持续稳定的人才供应。优化院前急救人员薪资待遇,放宽职称晋升条件,减少院前急救人才的流失[26]。政府主导编制统一的院前急救课程教材,规范系统化的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制订统一的院前急救职业考核标准,培养院前急救人员过硬的能力素质,努力实现全员持证上岗。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人民的健康生活质量以及急救医疗服务需求都将会迈上新的台阶,而这一需求与当下国内的院前急救状况还有一定的出入。从整体上看,积极开展全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工作是首要任务;其次要进一步统一并完善国内有关院前急救的制度体系以及运转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开设院前急救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提高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减少人才流失也是当务之急。只有解决了当前国内院前急救面临的诸多困难,克服种种挑战,我国的院前急救行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谋福祉,为人民的幸福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