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景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大一部分人群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1]。精神分裂是精神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多在青壮年缓慢起病,临床症状为患者的精神活动与现实活动严重不符,对自身疾病认识度较差,易出现幻听、感觉被监视、被周围人群排斥等没有安全感的想法。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常处于紊乱状态。目前为止,有很大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必须通过长期住院才得以治愈[2]。本研究旨在分析个性化心理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态度及依从性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研究组已婚18例,未婚2例,离婚10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33.12±1.80)岁;受教育时间9~15年,平均受教育时间(12.20±2.32)年;住院时间2~21年,平均住院时间(15.21±2.93)年;住院治疗次数1~10次,平均(6.15±3.82)次;病程6~30年,平均病程(15.31±2.64)年。常规组已婚19例,未婚3例,离婚8例;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31±1.60)岁;受教育时间8~17年,平均受教育时间(12.69±1.98)年;住院时间3~25年,平均住院时间(13.61±2.60)年;住院治疗次数2~12次,平均(5.98±2.89)次;病程7~28年,平均病程(14.81±2.6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目前两组患者均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氯丙嗪等效剂量,研究组为(338±229)mg/d,常规组为(329±221)mg/d。患者家属均知晓并同意此次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并保持与之前剂量一致,同时予以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饮食干预、住院环境干预、情绪疏导等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运用个性化心理护理,由科室主管医师负责,保持每人每日40 min,每周至少3~5次单独依照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格进行的心理护理[3]。①情绪疏导: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同时向家属普及有关精神分裂症知识、发病原因、家庭常用护理方法以及以往治疗成功案例,通过耐心、细心的态度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缓解患者感觉被监视、被周围人群排斥的极度不安全感,避免患者在住院之初无法适应医院的封闭环境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逃离医院情况的发生。②护患关系建立:入院后,护理人员通过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婚姻情况、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护理过程中运用亲切的语言、柔和的动作与患者交朋友,经常与患者进行聊天沟通,并尝试询问患者内心深处的压力来源,减少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抵触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4]。指导并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并与家属和主治医师保持及时沟通。③情感干预: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了解谈话,对于其家庭婚姻情况进行行为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地劝导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护理人员可多带患者观看正能量的视频、组织患者进行有序的益智类游戏,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防止患者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④环境营造: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采用柔软、厚度适中的被褥,保证室内温度在15~26 ℃,相对湿度在35%~50%,每日按时给患者的房间换气通风,室内可布置患者喜欢的图片、风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每隔一段时间要对患者的衣物进行换洗,在晴朗天气为患者进行日光浴20 min;另外,还需做好住院环境消毒和隔离[5]。控制患者住院环境周围的噪音情况,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情绪的平稳。⑤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陪护方法,如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尽量清淡适中,避免患者生气,尽量保持家庭环境和谐,并督促患者谨遵医嘱用药,不宜过多或擅自停药[6]。⑥行为指导:护理人员在陪同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时,可通过社交技能、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行为指导,唤醒患者的个人行为能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的住院态度及住院治疗依从性。依从性判定标准可分为完全依从性、基本依从性、不依从[7],并与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态度评分同时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态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住院态度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住院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态度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态度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依从性比较[n(%)]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的个性改变,使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分裂的结果。该疾病多起于青壮年时期,患病率极高。据不完全统计,现国内发病率可达7.11%,占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终生患病率的14.22%左右,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这种疾病一旦发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行为,也会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为性格方面的改变,如对亲人不理不睬、喜欢单独相处、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甚至会经常自己一个人面对镜子自言自语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大脑思维紊乱、缺乏语言逻辑性和连贯性,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妄想与幻觉,如感觉周围有人要害自己、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等。目前,多数精神分裂患者因在家庭进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足导致病情恶化,为了有效控制病情,不得不选择长时间的住院治疗[8]。据调查显示,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提高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项社会功能,甚至可延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衰退情况。由此可见,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提高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情控制治疗具有显著的影响。
个性化心理护理可对精神分裂患者进行特殊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仅能够得到药物方面的治疗,还能让护理人员更注重患者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个性化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细心地对精神分裂患者进行情绪疏导[9];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情感疏导;护理人员通过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与患者家属共同交流,指导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帮助和支持理解等[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态度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依从性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住院态度及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