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睡眠不足人群中的临床意义

2021-04-09 06:51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6期
关键词:睡眠不足心脑血管动脉血

韩 霞

(沈阳积水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早期研究较多,随着预防保健学的发展,各类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从治疗研究倾向于预防研究,并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公认的危险因素。积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在现代社会中,较多人群因为疾病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易出现睡眠障碍,造成长期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可对人体产生较多危害。有学者指出,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且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1]。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睡眠不足人群中的临床意义,从而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沈阳积水潭医院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的80例睡眠不足患者,根据其睡眠时间分为观察组(40例,睡眠时间<7 h)和对照组(40例,睡眠时间≥7 h)。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5.95±3.0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45.98±3.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均为睡眠不足人员;年龄18~60岁;睡眠习惯较稳定,长期睡眠时间基本固定;超声检查资料记录真实且完整。排除标准:已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者;近期服用相关药物引起睡眠问题者;研究资料丢失或者记录不全者。

1.3 方法 所有人员均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检查仪器选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1 MHz。检查操作步骤如下:告知被检查者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使其平复心情,取仰卧位,保证颈部充分显露,探查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外缘,通过超声探头对其实施纵切面检查,取样容积需与血管壁保持较远的距离,一般为1.5 mm,设定好取样容积并探查管腔中央,然后放置,取样线角度不超过60°,随后对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分叉位置、颈外动脉等区域进行检查,测量血管腔内径,统计不同患者血管动力学参数以弹性功能参数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睡眠时间、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参数,其中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EDV)、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内径(intrasystolic diameter,Ds)、舒张期内径(diastolic diameter,Dd)、僵硬度指数(β)、壁运动度(△D)、扩张系数(expansion coefficient,Dc)。Ds、Dd使用超声探测仪测定[2],△D=Ds-Dd;β=(SBP/DBP)×(Dd/△D);Dc=(2×△D)/[Dd×PP(脉压)×0.133](10-5/kPa)。相关数据正常参考值如下:Ds<4.6 mm,Dd>6.2 mm,SBP 9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DBP 60~90 mm Hg,PP 30~40 mm Hg。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睡眠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睡眠时间为(5.57±1.20)h,对照组为(7.95±1.3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4,P=0.000)。

2.2 两组IMT厚度比较 观察组IMT厚度为(1.19±0.47)mm,对照组为(0.91±0.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15)。

2.3 两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观察组PSV、EDV明显小于对照组,而RI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两组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参数比较 观察组Ds、Dd、β大于对照组,而△D、Dc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表1 两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表2 两组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参数比较()

表2 两组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参数比较()

3 讨 论

睡眠不足这一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现代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通常在凌晨才入睡。短时间熬夜出现睡眠不足表现出的相关症状较轻,如精神萎靡、视物模糊等。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各类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等。因此,重视睡眠不足人群的筛查能够为此类人群的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因而通过对不同人员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风险进行评估,可为其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血管狭窄程度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等提供重要依据[4]。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评估过程中,颈部血管作为心脏血管与脑部血管的重要通道,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为患者心脏血管、脑部血管等辅助检查提供参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范围主要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会造成IMT增加,所以IMT可作为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依据。超声诊断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该方法能够评价不同人员的血流状态,对于被检查者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者有无斑块狭窄等做出较准确的诊断[5]。

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人员与睡眠充足人员相比,其IMT明显增加。IMT厚度增加是早期动脉壁非侵害性改变的重要标志,随着IMT的增加,被检查人员出现脑血管疾病或者心肌梗死的风险较大,提示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病变的风险更高。长期睡眠不足人员IMT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长期睡眠不足引起体内物质代谢紊乱,尤其是脂质物质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和分解,引起血脂异常积累,进而使IMT增加[6]。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其PSV、EDV小于睡眠充足人员,而RI大于睡眠充足人员。PSV、EDV、RI都是颈动脉彩超的基本测量参数,是评估颈动脉血流是否异常的重要参数。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其血流速度会下降,且血流阻力增加,在血流缓慢的情况下,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7]。在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参数方面,与睡眠充足人员相比,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其Ds、Dd、β明显增加,但△D、Dc则出现下降,提示长期睡眠不足人员的血管参数出现异常,表现为僵硬度增加,同时动脉血管的扩张性能下降,进一步说明了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已逐步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对血管产生了影响,造成血管参数异常[8]。由此可见,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长期睡眠不足人员动脉粥样硬化筛查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临床对心脑血管病变提供早期干预。

有学者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会影响颈动脉结构变化,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风险[9]。睡眠不足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后的相关参数存在异常,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10]。上述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基于此,笔者建议长期睡眠不足人员需定期实施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便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本研究中的样本量较少,且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后续应将予以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针对睡眠不足人群,经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后发现相关指标与睡眠充足人员存在差异,提示长期睡眠不足人员更容易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猜你喜欢
睡眠不足心脑血管动脉血
勘误声明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睡眠不足
这样会睡眠不足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迟到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