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聪聪
北京市健宫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054
胆囊结石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发病率比较高,大部分患者都是成年人,而且年龄越大患病几率越高,特别是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病率为10%~15%,甚至有的地区会高达30%左右。胆总管结石常见于胆总管下端,发生因素包括胆汁淤积、胆道感染等[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我国患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总发生率为9.2%~28.0%,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腹部绞痛、黄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饮食。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常见方式为手术,但是传统开腹手术是需要将胆囊切除并且切开胆总管将结石取出的,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患者手术后的恢复速度比较慢,也不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腹腔镜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而且该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次研究简单随机选择了2015 年1 月—2019年12 月期间收治的203 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探究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术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简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03 例,根据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全部是否知情同意。其中观察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56 例和46 例,年龄24~61 岁,平均年龄为(31.52±1.43)岁。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56 例和45 例,年龄25~65 岁,平均年龄为(31.54±1.4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纳入标准:患者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患者无其他基础疾病。排除标准:患者具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具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手术,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并且在右上腹经腹直肌作10~20 cm 的纵形切口,将腹腔进行逐渐切开,并且仔细观察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情况,将胆囊剥离,进行止血治疗,随后切开胆总管前壁将结石取出,确认没有残留之后放置引流管,术后进行常规的抗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术治疗,手术之前接受常规麻醉,在脐部正中置入气腹针,并且在剑突下2 cm 偏右部位置入10 mm套管针,在右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脐上水平处进行1 cm切口,通过腹腔镜将胆囊进行切除,并且在胆总管前壁进行1 cm 的切口,通过胆道镜对胆总管进行结石情况的检查,最后观察是否存在残留情况,并且进行引流管治疗,术后进行常规抗菌治疗。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康复情况、术后1、3、5 d 的疼痛度、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以及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术后身体完全康复,无不良反应,疼痛程度低,生活质量高。有效:患者的术后身体康复情况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疼痛程度较低,生活质量较高。无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高,身体康复程度低。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康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康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1、3、5 d 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疼痛度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后疼痛度比较[(),分]
观察组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胆囊结石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效化疾病,发病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高脂肪饮食、肥胖等,胆总管结石主要发生在胆总管内,其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包括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胆道感染等,根据实践表明,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二者能够同时发生,并且对患者的消化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3]。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疾病和患者的年龄有着较大的关系,也就是患者年龄越大,患病的概率就越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所以老年人口正在逐渐增加,因此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发病人数占全体人们的比重越来越大,临床主要应用的治疗方式为手术,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联合T 管引流,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体临床治疗效果,通过T 管引流也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比较慢,而且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都比较弱,随后手术风险比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高,因此不利于进行进一步的推广。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手术也将腹腔镜技术逐渐应用起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4]。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对患者肌肉的损伤度比较小,不仅能够保留括约肌的正常功能,还能够减少对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患者在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另外,微创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小,患者术后对损伤肌肉的拉伤程度比较低,手术对患者个体产生的生理影响也比较低,因此应用价值也比较高[5]。但是由于结石手术之后很容易出现胆漏的情况,主要的发生原因是由于手术对患者的括约肌产生较大的刺激,所以会出现胆汁外排障碍、十二指肠水肿等情况,胆汁会漏出[6]。微创手术能够减少对括约肌的刺激,所以胆漏的发生率也比较低。另外,腹腔镜手术可以在较小切口的前提下对患者的胆道情况进行观察,对结石情况也能够细致的观察,减少了残留结石的发生,所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发生结石复发的概率也比较低。虽然微创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高、术中视野限制等[6],如果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不够,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而且由于胆道位置密度比较大,手术时还需要进行打结和缝合等工作,医护人员必须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存在复杂性的肝内外胆道结石以及脏器粘连等情况,还是要选择开腹手术来进行治疗,因此在进行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术之前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需求进行决定,否则不仅不会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7]。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98.04%)高于对照组(90.09%)(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康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1、3、5 d 的疼痛程度均要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10.89%)(P<0.05)。在崔晓鹏等[8]研究中,联合手术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120.12±20.16)min、(26.98±5.14)mL、(6.92±0.63)d 均要低于常规手术组。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低于常规手术组的11.5%。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腹腔镜与胆道镜双镜联合术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大大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也保证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