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鹏
(山东大学(威海) 图书馆,山东 威海 264209)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和教育部等三部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为国内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2017年9月山东大学正式发布了《山东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思路、方案以及相应的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一流人才强化学科发展、以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的思想[1],其中一流学科建设是核心。这些规划和方案的逐步实施,要求作为文献资源中心和保障体系的高校图书馆,在统筹建设馆藏资源体系时,必须以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为导向,充分调研用户的教学科研需求,以“扶强扶弱”的理念构建起既统筹兼顾,又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倾斜的有主有从的学科资源体系。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已有20年,学科馆员制度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单线发展阶段、交叉发展阶段和一体化发展阶段[2]。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处于前两个阶段。虽然国内6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都将学科资源建设作为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工作[3],但是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由于人员、业务流程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学科馆员并不参与学科资源建设或者是只限于“上传下达”,对用户的需求只是向资源建设部门做出反馈,没有后续的跟踪和评估。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相互割裂,长期处于脱节的状态,学科馆员的工作只能局限于较低的服务层次,进而造成了学科服务与学科资源建设的脱节。
从国外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的实践来看,学科馆员制度诞生伊始,学科馆员的重要职责就是负责相关学科的馆藏资源建设,然后才是作为院系联络人、学科咨询员等[4]。随着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成熟,学科服务开始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从学科资源建设到利用全过程的个性化服务[5]。学科馆员向院系教师介绍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及利用情况、征求对方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建议的方式,是最容易让对方产生共鸣并赢得信任的方式,是短期内打开学科服务局面的最佳途径,同时也为深层次的学科服务打下基础[6]。
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比如访谈法、引文分析法和文献调研法等,了解用户的信息行为,以此为基础分析并发现用户当下和潜在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这是学科馆员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7]。
在学科资源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当下,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服务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科资源的使用效益,跟踪一流学科的科研、人才培养等,及时有效地评价相关学科的资源在学科建设服务中的作用。
学科资源使用效用评价是学科馆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科服务的基础。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对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益评价,而对作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纸本图书的关注度在逐年降低。实际上,国内主要高校图书馆在过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建立起来的馆藏纸本资源已颇具规模,并且业已形成体系较为完整、适应学校学科发展的资源体系,在教学科研中起着支撑作用。
纸质资源是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须以学科服务的视角对纸质资源尤其是纸质学科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3.2.1 背景。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工。在这三类读者中,按累计借书量由大到小分别选取10人作为样本研究对象,来了解学科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相关群体读者使用学科资源(纸质图书)的习惯及特征,并与校区其他院系的同类型读者进行比较分析,达到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提升学科服务效度的目的。
调查涉及的数据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汇文系统中相关读者的统计数据:有效读者数和与读者相关的借还数据、图书借阅数据等;另一类是针对该院教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数据。此次电子调查问卷的回收数量占到该院职工人数的52.29%。因此,调查问卷所反映的结果基本代表了该院教师的意见。
3.2.2 学科资源收藏与利用情况调查。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承担统筹规划的责任,起主导作用,这是今后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资源是图书馆一切服务的基础,学科服务的开展要求学科馆员要对馆藏学科资源的收藏与利用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以便于相关服务的开展。
通过对馆藏数学类学科资源收藏情况的调查分析,O类资源占总馆藏量的3.56%。其中,数学类图书(O1~O2)占O类图书的61.37%,经费占56.76%。
调查问卷显示,O类学科资源的满足率达到85.2%。同时,该院教师对外文原版图书的需求量较高,对学科电子图书的需求占到了调查人数的67.6%。下一步,在基本保证纸本学科图书的情况下,整合学科资源,加大学科化外文电子资源和原版图书的建设,并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学科资源馆藏体系。
为了充分反映学科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文献复本率的合理性,分别采用了按种和按册的统计方式。按种统计,利用率越高说明该学科图书的收藏越符合读者的需求;按册统计,利用率越高说明该种图书的复本数越合理。理想状态下,种与册的利用率越高,之间的差数越小,说明馆藏结构越合理;之间差数较大的,复本量可调整的空间越大。这里选择利用率超过60%(按种统计)的图书来考察学科资源结构的合理性。通过种和册的利用率对比分析,了解O1和O2类资源在学科类型和复本数量方面分布的合理性。
3.2.3 图书借阅与借还统计。图书借阅统计选择和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有效读者数相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学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考察该院读者发生借阅行为的比例以及作为群体读者利用学科资源的特征,如图1所示。
3.2.4 学科资源预约统计。对学科图书预约的调查分析,主要考察热门的学科资源以及拒借率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预约图书的详细列表,间接了解学院当前相关课程开展情况和科研倾向。通过预约系统调查发现,O1、O2类图书的预约数量每年呈现下降趋势。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文献获得渠道和方式多样化,读者对图书馆文献的依赖减少;②由于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馆藏资源丰富,拒借率下降;③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式不够灵活,学科馆员缺乏敏感性,读者转而求助于其他方式获取学科资源等等。随着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图书馆纸本资源及服务共享的实现,委托借阅的方式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图书预约服务。今后,委托借阅的学科类图书将会被重点关注。
图1 图书借阅情况统计
3.2.5 样本分析。在样本选择上,分别在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和教工中按累计借书量挑选位于前十位的读者;在专业书和非专业书的划分方面,则是根据每个样本的借阅历史清单,进行人工划分。与样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图书,如O类学科和交叉学科判定为专业图书,其他类判定为非专业图书。
如图2所示,通过对研究生、本科生和教工的借阅情况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借阅的专业图书主要集中在O、TP、F和Q8类,反映了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跨学科、跨专业性;与研究生相比较,本科生的借阅则主要集中在本学科图书(O类和TP类),专业图书的借阅比例明显小于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的趋势较弱;教工的借阅分布则比较广泛,显示出更为明显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专业图书的借阅比例高于非专业图书,副高以下教师的借阅数量、专业图书的借阅比例高于副高以上教师。
图2 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借阅分类对比
3.2.6 调查总结。本次调查从学科资源收藏和利用、提升学科服务效度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的梳理了整个馆藏纸质资源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合理规划学科资源结构的基本方法,并以样本调查和对比研究的方式了解了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工在图书利用方面的特征以及相关资源的使用情况,为以后继续深化学科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相关学科资源及推送服务还是目前主要的需求,这与学科服务的发展规律不谋而合。
其中所用到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汇文管理系统,借还历史和借阅分类等数据均为读者在利用学科资源的行为中实际产生的数据,并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相互印证,这就避免了单纯应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所获得的数据的随意性,因此,从数据角度来看,调查的结果基本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