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春 张如标 郭昌林 周 艳 朱 明 祁 琰 孙秀新
(1建湖县庆丰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盐城 224700;2建湖县植保植检站,盐城 224700;3建湖县近湖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盐城 224700)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而水稻纹枯病不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全球性病害[1],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里下河稻区水稻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当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时易造成稻田出现“黄塘”现象,进而降低水稻产量[2-4]。
化学防治是当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不同药剂进行轮换使用,以防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病菌会产生抗性,降低防治效果[5]。噻呋酰胺、戊唑醇、井冈霉素等药剂是里下河稻区防控水稻纹枯病的常见药剂,由于常年使用,上述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呈下降趋势。为了更好地防治水稻纹枯病,探索新药剂27%戊唑·噻霉酮EW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从而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轮换药剂,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增加农户收入,笔者于2020年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进行了27%戊唑·噻霉酮EW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在建湖县近湖街道裕丰村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于2020年5月28日落谷,6月20日机插移栽,水稻种植密度均匀,株行距30 cm×12 cm。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田间水稻长势与当地水稻大面积生产无明显差异。
试验共设6个处理,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于8月12日(水稻拔节期),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人工施药,用水量为300 kg/hm2。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水稻大面积生产一致。
表1 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
观察各药剂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每处理区随机连续取样25穴,分别于施药前和施药后7 d、15 d,调查记载各处理区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根据水稻叶片和叶鞘的受害症状程度进行分级:1级,第4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2级,第3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3级,第2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4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全株发病枯死。
计算公式: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病指防效(%)=[1-(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由表1可知,随着27%戊唑·噻霉酮EW用药量的增加,水稻纹枯病病株率呈下降趋势,病指防效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7%戊唑·噻霉酮EW 750 g/hm2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施药后7 d和15 d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2.77%和76.95%;27%戊唑·噻霉酮EW 600 g/hm2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与常用药剂240 g/L噻呋酰胺SE 300 mL/hm2处理相当,均优于传统药剂25%戊唑醇WP 300 g/hm2处理。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据试验期间调查观察,27%戊唑·噻霉酮EW所有剂量处理对水稻生长均未见明显影响,水稻没有药害出现。
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EW 600 g/h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与常用药剂240 g/L噻呋酰胺SE 300 mL/hm2相当,且均优于传统药剂25%戊唑醇WP 300 g/hm2,同时随着27%戊唑·噻霉酮EW用药量的增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呈上升趋势。因此,该药剂可在水稻生产上用于防治纹枯病,且对防治纹枯病提供新的轮换药剂、延缓病菌抗药性、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增加农户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7%戊唑·噻霉酮EW用药量低于750 g/hm2对水稻生长未产生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但继续增加其用药量能否显著提高防效及是否会对水稻产生药害,需进一步进行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