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葳
(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4)
自20世纪伊始,世界上多次因疫情爆发而更加关注到了居住区的卫生条件。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简称 SARS)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简称MERS)病毒曾两次重创中国和中东地区,其中,香港淘大花园住宅区暴发了329人SARS病毒感染,引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住宅建筑感染致病事件。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 COVID-19)其高度传染的特性使得防疫成为了常态的社会措施。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次瘟疫的肆虐,本质上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引发的,而每一次瘟疫的流行又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场瘟疫可以摧毁一座城市,亦可以促进城市更好地重建,有助于城市公共卫生环境的进步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1]。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单元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环境品质提升尤其重要,因此,本文从实践案例入手,分析健康社区建设的核心设计理念,从平疫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居住区环境设计内容,探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居住区在维护公共健康以及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同时提出了“健康城市计划”。“健康城市计划”的提出旨在以城市为单位推进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健康和宜居[2]。健康社区运动是一项民主和公民运动,先在西方世界兴起, 而后风靡很多国家,该运动目的在于推动提高社区内个体 、组织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3]。健康社区的物质环境涵盖建筑、景观、公园、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及交通设施,作为社区的精神以及文化层面的基本保障,在使用方面承担着可达性、稳定性、多样性、安全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一个完善健康社区,不仅仅在平时能提供社区居民健康生活必要支撑,在特殊疫情期间,也能帮助居民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提升社区韧性水平。
在我国各个城市的抗疫过程中,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从排查疫情、防控管理、宣传动员、心理辅导,到组织服务、方便生活,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阵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4]。但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暴露了许多基层社区在规划、建设及治理上存在韧性不足等问题。
平疫结合的概念来自医疗设施建设,即新建综合医院必须拥有相对弹性,可在平时与疫情时期进行功能转换,可将大量的医院资源有序投入到对抗传染病爆发流行治疗中,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延伸至社区建设则指社区在灾害冲击下能不完全依赖外界援助,自身具备对灾害预警和协调能力,其空间环境与社会结构具有良好的灾前准备、灾中适应及灾后恢复功能。对传染病灾害而言,疫情爆发时,社区应满足居民生活的主要需求,如初诊、购物(饮食、生活物品) 等;平时则需要有增强防疫能力的功能,如医疗、锻炼等。平疫结合概念既包括了社区物质防控,还包括社会防控。本文主要从物质防控角度展开讨论。
在医院建设时,针对疫情,主要实施的是“三区两通道”原则:三区是指清洁区(主要布置医护的办公室、更衣室、休息室等)、半污染区(医护通道、部分医护办公室)和污染区(病房);两通道是指医护人员的专用通道和病患通道。平面布局务必要做到“洁-污分流”“人-物分流”“医-患分流”等,如图1所示。
图1 “三区两通道”示意图
根据吴林芳、许建伟等人研究,认为平疫结合下的健康社区,是这样一种空间与设施布局:城市建设中可以将社区依照“三区两通道”概念从居住的空间组织角度分成街区、住区、组团三级空间,以公共道路贯穿其中,空间形态布局上强调“大开放、小封闭”,并且在疫情期间能够迅速转换为三级防控体系[6],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三级防控体系
(1)街区空间
街区一般由城市干道或用地边界围合而成,一般范围在3 km左右,常住人口约为5万人~10万人。街区空间主要为开放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市政、商业和交通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既为街区内部服务,又为相邻的街区服务,实现全开放共享式的15 min生活圈。疫情防控期间,街区进行开放式管理,确保与跨区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医疗防护救助系统的高效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整体配送与协作功能。
(2)住区空间
住区一般由城市干道或支路以及用地边界围合而成,常住人口约为1.5万人~2.5万人。住区空间主要为半开放模式,以营造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绿化环境,设置充足的户外康体健身场所,为脆弱群体、易感人群提供下楼即可开展基础性健身活动。各类商业、幼托、文体以及卫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既为内部服务,又对外部提供服务,实现半开放式共享10 min生活圈。疫情防控期间,住区可进行半开放、半封闭化管理,兼顾有效外部衔接与内部管控。
(3)组团空间
组团一般由支路或用地边界围合而成,常住人口约为0.5万人-1万人。组团内部上下通风系统、烟道系统等,都有可能是疫情期间传播通道和场所,组团空间主要为私享模式,组团内部便民设施、公共电梯、楼道、垃圾收集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仅为组团服务,不对外共享。疫情防控期间,组团可进行全封闭化管理,确保有效内部隔离、防护到位。
(4)公共道路
道路作为社区串联各个组团空间以及公共设施的通道,平日承担居民通行功能,疫情防控期,可以根据防控要求重新划分为不同等级安全通道,区分人流,生活垃圾以及病患通道,并且通过安全通道实现物流入户,做到“洁-污分流”“人-物分流”,为常时的管控模式与疫情时的管控模式,提供了通行管制的基础条件。
此外,还可以利用智慧社区设计,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打造便民、平安、智慧的社区管理与服务;通过多项应用如:现有人口管理、非机以及机动车管理、出租房管理等,实现对社区房屋、人员、单位、车辆、事件的全面精准管理,同时为公安、物业、社区、街道办等部门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撑,并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治理。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封闭式小区的优势在于安全系数高,一方面有利于治安管理,最大可能降低偷盗案件以及刑事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住宅私密性,通过管理社会车辆和行人进出,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
开放式社区可以减小社区规模,增加城市道路密度,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开放式社区还能将原来社区私有的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结合,满足国家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开放式小区的模式,强调功能的复合性、空间的流通性与设施的共享性,但是也存在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纠纷,对小区的传统管理也形成了新的挑战。在推广街区制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平疫结合”营造健康社区,不让开放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成为短板[7],是一个很有时代紧迫性实践课题。
棋山花园小区占地面积为98 040m2,容积率1.8,户数为1705户,居住人口约5500人。作为新建设开放式安置房小区,应对今年突发卫生事件,在设计上尝试平疫结合模式,本文将从小区空间形态布局、社区基础设施、环境质量提升、疫情时期管控等方面分析棋山花园规划设计,希望作为行业内参考案例,引发业界的探讨。
棋山花园小区位于福建省长乐新区滨海新城,地势南低北高。滨海新城区域具有风力大,大风天气时间多,台风影响大等特征。
政府在小区所属的街区规划了学校、商业、医院和公园等公共配套,既满足街区居民15 min生活圈的生活需求,也留出公共绿地作为疫情时的应急避难场所使用。受规划条件的限制,小区以区间道路分北区与南区,形成南北两个组团,中间道路在平日管理中作为区间景观道路来使用,应急时对城市开放为城市支路使用,如图3所示。
小区建筑布局呈现平行于风向的平行阵列式布局,宅前道路则由于要满足消防登高面的功能需求所产生道路尺度相对于传统小区宅前道路来说更大,形成了类似“街巷”的空间形态,“街巷”里的每一栋楼构成了最后一个层级单元。
图3 上位规划图
道路等级也按人车分流的功能等级分为区间景观道路、住区车行路以及宅间人行道。这种不同于传统小区布局的空间形态可以把小区内部进一步按照道路等级的方式来划分封闭等级,在空间形态布局上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既增加了邻里交往空间,在非常态下更能相对闭合形成隔绝的单元,例如:封闭景观区间路,在“街巷”组团布置临时安置设施,设立无接触式配送点,减少人群被感染途径,如图4所示。
(a)棋山花园总平面图 (b)棋山花园交通平面图图4 交通平面图
为了推动全民健身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后疫情时代的小区设计更加重视健身环境的建设。棋山花园小区在南北各区均设计了健身跑道以及适合各年龄层的健身场地。“街巷”式的建筑组团布局不但为组团内的居民提供社会交往空间,还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健身场地,使得居民在离家不远的楼下都能找到活动的场所,让健身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成为可能,更增进了小区居民凝聚力。
小区管控方面做了以下对策:首先,小区主要以绿化带代替传统的围墙来设置小区边界,必要时在绿化带内设置隐形围墙来减少外部人员随意穿越的可能性;其次,在关键的出入口设置电子升降柱,在需要封闭道路时统一管理以便阻止车辆通行;再者,每一个人行通道都加设花箱等车档加强人车分流;最后,对于每一个建筑单元,增加电子门禁,非常态下通过控制门禁来控制单元间的人员流动。
社区的西侧有一些建筑,可以引入药店、超市等疫情期间必须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物业管理房的附近还设计了小区的共享菜地,丰富平日居民的生活的同时,疫情时期还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物资自给自足。
小区还设计了智能安防系统,从智能体温检测系统到人脸识别系统,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社区数据库,形成风险地图,实时掌握小区人流动向数据,有效辨别风险人群以及分布演变。无障碍的道路系统以及入户门禁系统还为将来智能配送机器人实现配送到户提供了可能,从传播途径上降低了风险,如图5所示。
小区内建筑形成了阵列平行式的布局,场地内的宅间通道均为相似的带状空间,因此,与传统的小区普遍具有中心绿地的景观布局不同,本案例没有中心绿地,取而代之的是“街巷”式的景观形态,通过曲折变化的空间边界打造了开合有度的街巷空间,这样的景观空间形态更增加了空间的场所感。
设计上,营造良好的户外环境,结合“街巷”式宅间道路设置充足的多样的公共空间。设计考虑了地势、日照、风环境等因素影响,在风速较小的区域设置如活力广场、阳光草坪、健身场地、休闲座椅等户外健身场所,配备带有遮阴、防雨措施的休息座椅,供居民休闲与交流,也为居民提供下楼即可开展基础性健身活动场地。在应对重大事件和灾害或社区需要临时封闭管理时,这些健身场所也可作为居民活动和避难场所,如图6所示。
图5 管控设施平面图
图6 小区效果图
小区还结合地势条件,在小区场地中央设计了南北区各500 m的环形跑道,在其沿途提供健身花园、夜跑灯、里程提醒、激励标语等配套设施,每隔50 m~80 m设置一个休息长椅,一方面增强跑道趣味性,另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运动环境。
努力打造小区景观空间,通过植物季相色彩、标识小品色彩区分、铺装色系区分,营造不同色系巷道景观,打造多样化且具识别性的开放式社区共享边界、归家流线及归家空间,增加宅间的空间识别性与场所感,如图7所示。
图7 巷道景观色彩意向
树种选择上,根据长乐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立地条件,遵循长乐当地的植物自然规律,以乡土地带性植物选用为主。主要树种有宫粉羊蹄甲、无患子、碧桃、秋枫、香樟、麻楝、广玉兰、朴树、大腹木棉、大叶榕、刺桐等。姿态优美的开花乔木以及秋色叶等有季相变化的树种主要用于种植于宅前绿地以及街巷空间绿地以增加入户识别性和形成巷道对景。
疫情时期,社区的防控管理成为重点,社区设计了以下的管控措施:
(1)设立三级防控体系
将小区按区间景观道路-“街巷”组团-入户单元进行三级等级分类,第一级是区间景观路,在区间景观道路东西两端设置人行以及车行的控制管理,将区间景观道路作为半开放空间管理,主要功能是衔接跨区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医疗防护救助系统;第二级是“街巷”空间,封闭宅间通道,以“街巷”为单元设立配送点和垃圾收集点,同时对组团内部进行半封闭管理,组团内的居民可以分时进行健康活动,紧急时,楼下的空地也可作为临时避难点使用;第三级是入户单元,入户单元通过智能门禁系统实行全封闭管理,确保人员不出现接触性传染。小区内外围车行道路则作为运输通道使用,做到“洁-污分流”“人-物分流”。三级防控体系可以根据疫情进展机动实现全封闭到开放式的等级管控,如图8所示。
(2)制定应急预案
特殊疫情时期小区要结合智慧社区建设,面向基层加大数据库使用的授权力度,特别要纳入个体、家庭的社会特征和时空间流动信息查询、追踪与更新功能,保障社区工作的及时联动响应,支持小区清洁、设备维护、安全监测、一键巡逻、逃生通道监控和疏散引导、无接触式物资递送、智能对讲、目标追踪、行为识别和联动指挥等功能,实现特殊状况下提前预警、零时响应和提供决策支持[8]。
棋山花园小区是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的开放式安置房小区,在规划之初将开放所带来的短板问题从设计、管理上做了思考,在平面布局上结合了“三区两通道”的医学理念,在细节设计上遵循健康社区的设计原则,在管理上依托智慧系统,使之具备处理突发危机的应变能力,增强了社区的韧性,实现开放式社区的可管可控,做到了“平疫结合”设计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