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在2012年在北京画院举办了一场名为“四驾马车”的成果展[1],这次展览展出了他在文学、绘画、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四个领域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2]。冯骥才的文学作品闻名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作品被人们所熟知。而往往这些被人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容易掩盖他在其他领域所创造的光芒。
冯骥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时候便开始临摹宋代画家的作品,拥有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底,他曾跟随惠孝通先生学习绘画,这些早期的绘画经历为其后期的彩墨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临摹古人画作,尤其古代绘画原作,他熟练掌握了古人的绘画技法与绘画表现语言。冯骥才的彩墨画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对比强烈,他虽然临摹古人画作,但是其艺术创作中使用的都是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些绘画语言反映着其彩墨画所独具的艺术特征,尤其体现在画面构图、用色巧妙、视觉语言丰富等方面。
冯骥才创作的彩墨画作品多数是以自然山水景观为题材,其创作的自然景观作品明确体现了季节性特征。他喜爱描绘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色,并擅用色彩和色调概括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征,灵活表现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并将文学思想内化于画面空间,营造了纯真、质朴的艺术时空,透过他的绘画作品,观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画面所传递的对于自然与生活的一种纯粹与率真的情感态度。冯骥才用当代笔墨创作着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艺术作品,将文学思想化作美丽图像净化当今时代的浮躁与不安,使观者沉浸在“真善美”的纯真图像世界,从而使内心获得一种永恒的平静与安宁之感。
冯骥才的彩墨画用色大胆,色彩变化丰富,这是其彩墨画艺术的重要特征。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将色彩排在了第四位,认为色彩是评判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古代随着时代的变革,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用色丰富到墨色单一,虽然表面上只是色彩发生了变化,但隐藏在色彩背后的则是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每个时代的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念。精英美术追求个性与率真的笔意,所以“文人画”一直被精英艺术家所标榜与推崇。然而时代的审美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冯骥才在怎样创作好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艺术的探索中在业界树立了榜样的标杆。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称冯骥才的绘画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文人画”[3],这是因为冯骥才的彩墨画作品散发着新时代的审美气息与审美韵律,尤其是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变化所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正是现代文人画所应具备的优秀特质。
《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冯骥才在2008年创作的彩墨画,这幅作品可以较好诠释他的彩墨画色彩观念。整幅作品较为轻松与明快的部分是生长在青砖白墙之间的粉绿色树木与飘零的粉红花瓣。画家没有选择在作品中细致刻画树木与花瓣,但渲染的朦胧绿色与点染其中的粉色花瓣给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无限春景,画面整体色彩生动,注重气韵的衔接,传神刻画出了充满生机与力量的春日漫天飞花的秀丽景色。又如《步入金黄》《金色池塘》《秋天的颜色》《秋色深几许》等描绘秋天风景的彩墨画作品,画家用不同明度、纯度的黄色层层渲染,描绘出金色秋天的绚丽色彩。同样,冯骥才描绘的冬季与夏季也各具特色,他画笔下宁静、肃穆的冬日与青葱、明快的夏日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在《山水训》中提道:“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冯骥才所描绘的四季之景亦是个性鲜明,观者可以通过其画面鲜明的色调区分其所描绘的季节。
冯骥才创作的彩墨画作品构图灵活,画面景物在烘托再现画面整体意境时得到巧妙安排。位置经营也是中国古代画论强调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绘画多以散点式构图方式将所描绘物象悉数涵盖于画面之中,因此以卷轴形式的绘画可以记录画家所想描绘的全部景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求构图疏密得当,要求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冯骥才的彩墨画作品在尊崇古法构图规则的同时也另辟蹊径地探索了新的位置经营与构图方式,使观者获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在他的彩墨画作品中,位置经营是服务于整体的意境营造,在不影响整体画面意境效果的基础上,以灵活的位置经营打造新颖的视觉体验感[4]。
冯骥才 春城无处不飞花 44cm×52cm
冯骥才在2010年创作的《珍藏四季——冬》中描绘的是冬日雪景,画面中的留白在枯树与影子的位置经营下烘托出留白之处为大地上的积雪,枯树映在雪地里的零星的影子也表现了冬日里暖阳当空,万物在洁白与肃穆的宁静中即将获得春日的生机。画家选择了眼前所见之景,通过枯树、枯树倒影与雪地之间的位置营造,再现了一幅银装素裹的冬日暖阳风光。画面左下方的题跋为“送来春天的原来是阳光”,冯骥才通过题跋内容进一步升华了画面所描绘的冬景,给观者营造了一种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意境空间。又如他在《三月·朦胧》这幅作品中通过近景处的带有零星绿叶的枝干与远处朦胧稀疏的树木之间的位置营造,拉伸了画面的纵向空间,描绘了一幅朦胧、空旷、蓄势待发的早春时节景色。
冯骥才擅长运用生动、变化丰富的视觉语言提炼和概括自然与生活中的景物,其画面中形成的点、线、面的视觉艺术语言在画面内部产生优美的节奏、韵律,给人以气韵生动之感。法国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也喜爱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他认为点线面的几何形态元素是最具美学含义的,这些几何形态元素的外在形态是简洁的、明朗的、蕴含丰富信息的,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内在关系则是充满能量与活力的[5]。
冯骥才彩墨画创作也采用了点、线、面的视觉语言,但与康定斯基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是在混乱无序中建立起内在联系,需要观者去冥想画面中潜在的精神力量,而冯骥才彩墨画中的点线面是基于画面整体意境的营造来搭建点、线、面的内在关系,这种点、线、面是在有序、灵活、完整的画面结构中实现的。冯骥才将点、线、面内化成自己艺术创作中的绘画语言,灵活生动地再现了真实自然中的生命律动,他的彩墨画作品明快地阐释着当代东方美学的时代内涵。《偏向寂寞寻清幽》是冯骥才创作的一幅河边冬景图,岸上大块面的被白雪笼罩的大地与青灰色的河流穿插于画面,靠近河岸边上长满了凋零却暗藏生命力的树枝,点与线勾勒的枯树枝与块面的白雪地、青色河流形成强烈对比,渲染了幽静、空寂的冬日景色,画面中的张力在点、线、面的融合中得到释放。
冯骥才认为自己的绘画艺术先于文学创作[6]。他的彩墨画艺术丝毫不逊色于他的文学作品。冯骥才的彩墨画艺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他个人的创作语言,反映着个性的艺术特征与精神面貌。冯骥才在画面位置经营、色彩运用,以及视觉语言的表述上提炼概括了自身艺术创作特征,他在艺术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一颗澄澈的心,其彩墨画作品不仅再现了自然与生活中的“真善美”瞬间,他亦将浪漫的文学空间藏匿在其画作之中,通过画面物象关系传递出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冯骥才的彩墨画作品也似他的文学作品一般,在营造诗性意境的同时,塑造着纯真、质朴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