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博物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08 18:34丁宏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博物场域研学

丁宏伟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自然缺失症”现象日益凸显。怎样让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呢?

近年来,洛阳龙门海洋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教育,让人们不仅学习自然知识,还深入感受自然的情感、自然的思维与智慧,体会自然场域下的多方面教育。

博物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教育门类,它以博物学为脉络,结合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等方面经验,以学校教育、亲子教育、研学旅行等多种方式开展,包含博物学知识、博物学思维方式、博物伦理等内容。博物教育在服务学习上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博物教育强调整体性。博物学这门学科对大自然有着宏观的观察和分类,是从整体的、宏观的层面考虑问题。博物教育通过连续性的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等方法把来源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二是博物教育强调层次性。分类是博物学的基本功,自从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根据植物雄蕊的数目和相对位置,设计了一个包括24个“纲”的阶层体系,给大自然和博物学带来了秩序,人们按照这种等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来认识事物,也就是博物教育的层次性。

三是博物教育强调多元性。博物教育是对自然整体性的分类与认识。它既包含对自然的研究,也包含对人文的研究。博物教育追求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要体现差异化结果,从而表明博物教育是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人们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选择、解决问题,这和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和寻求答案是一致的。

博物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博物教育在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对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对某幼儿园的10名5~6岁儿童开展为期3个月的博物教学中,我们将孩子在博物教育中产生的影响和表现一一记录下来。研究发现,接受博物教育的儿童,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好奇心也明显增强。

二是穩定的博物学知识是儿童成长的基石。博物学是对世间万物最根本的认知,是了解自然本质的最佳入口。博物学最擅长的就是帮助人们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明确概念、构建分类体系。儿童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启蒙阶段,而儿童天生会对自然的各种现象产生好奇。儿童正是通过对现象认知来学习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逐渐理解事物的本质。现在,可提供给儿童学习的知识领域太多,需要选择判断。博物学具有数千年的传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奠基石,从博物学的角度切入教育也是最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方法。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脑系统需要不断升级,而相对恒久稳定、真实存在的自然知识是伴随一生的知识,对儿童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对世界的认知至关重要。

三是思维的整体性与层次性能帮助儿童建立认知结构。在对世界的认知上,博物学知识是稳定的,但并不是静止的、僵化的。相反,它是灵动的,随着时间、空间变化会发生规律变化。观察一棵树可以看到其在春夏秋冬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可以一天天感觉到生命的变化,观察蚕宝宝的发育历程可以明白生命的更替与演变。可见,自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博物教育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博物学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周围的自然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孩子在内心深处会慢慢意识到,他们是巨大、神奇、令人惊叹的宇宙的一部分。

四是通过博物教育“转识成智”。博物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智力发展需要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博物馆提供的场景,尊重儿童智力发展规律,激励并鼓励儿童灵活运用大脑,从而实现转识成智。通过专业的教学场地和教材,通过教师的合理启发引导,通过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达到儿童博物教育的目标——启迪智慧、开发潜能。

怎样进行博物教育呢?活动实践中我们将博物教育形态分为三种:一是以博物馆、公园等为场域的研学教育,二是以学校为场域的博物教育,三是以生活为场域的博物教育。

2016年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的核心就是博物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要让大家意识到博物教育对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是有巨大帮助的。

学校所进行的博物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的在封闭空间进行的教育,而是运用了教室、展览室、实验室、小农场、报告厅等多种场地,采用了电子化、数字化、在线空间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混合式学习方法及空间的运用,使得博物教育能够架构出新生态学校的新模式。

博物教育离不开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传达了“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也不能缺少教育”,博物教育正是如此。

(本栏责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博物场域研学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查无此人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博物馆奇妙页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Beijing Diabolo Museum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Forbidden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