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聪是本次监测分队年龄最小的报道员,1997年出生的他,人小却志不小。刚接到命令参加野生亚洲象监测报道当晚,他兴奋得半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满脑子想着要如何拍好大象”谈起要来参加监测任务报道时,伏聪记忆犹新。“到了监测点才知道,网上流传的照片只是追象人工作的一个缩影,监测生活远比看到的要艰辛、要危险。”到指挥部的当天晚上是总队无人机飞行监测B 组执飞,伏聪果断申请要到一线。
车在崎岖的山路行进50 余分钟后到达野外气象站,队员在院子里架设无人机,伏聪就架设相机,准备随时记录。十点、十二点、凌晨两点……组长张思捷劝他可以偶尔眯一下,保存体力。伏聪却说,“监测队员能坚持的,我更要坚持下来,记录员不能拖了团队后腿。”傍晚19 点左右,休息了整天的象群开始活动,沿着山脊走出直线距离6 公里左右。伏聪跟着队员一夜转场6 个监测点,行进30 余公里,一刻也没有放松。
“好镜头是熬出来的!”翻出拍摄的得意作品,伏聪把鼠标定格在名为“无声的支持”的照片上。只见在四寂黑暗的夜晚,一群监测队员在楼顶认真盯着显示屏。伏聪解释道,7月下旬,象群运动到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石岩村附近山头,由于象群所在山上有近40 亩玉米地,还有一个农用灌溉水塘,上山后有吃有喝的大象开始了慢节奏生活。谁知,随着时间推移,石岩村逐渐开始进入一周雨天,泥泞易滑又陡峭的林间道路让象群望而生畏。如何帮助象群下山,象群何时下山等问题被摆到指挥部议题上。伏聪聚焦象群下山这一主题,自7月15日到达石岩村监测点后连续蹲点6 个昼夜,终于在7月23日凌晨2 点多象群下山途中,拍下了这组坚守到凌晨的“护象人”镜头。镜头下,生动展现了森林消防监测队员和基层干部群众了为象群和群众安全的坚守。
“监测象群,最大的威胁是在转场或徒步确定象群精确位置时,在未知情况下遭遇象群。”队员无意间的话,反而给伏聪带来了灵感:一定要记录这一珍贵画面,让更多人知道追象团的背后故事。
6月26日,象群运动到富良棚乡附近山域,按照指挥部研判,象群当晚将会沿着镇边公路继续向南行走。由于象群可能经过的位置距离村镇较近,预警疏散任务较重,指挥部将监测组每5 分钟一次汇报缩短为每3 分钟一次。伏聪时而远距离拍摄,时而将镜头聚焦到监测队员手中的控制器中,时而对准电脑显示的实时动态上。大约2小时后,象群成一字型朝着预定线路大摇大摆走上公路,一点一点接近监测点。为了完整记录这一瞬间,伏聪在和队员到楼下提前运动相机,迅速关紧大门,熄灭全屋灯火。在楼上选点架好相机。不一会,象群走到了监测点所在的公路旁,全体队员早已屏住呼吸。而伏聪,静静的守护在二楼相机旁,他拍摄一会象群后,把镜头转向监测队员。“虽然参加过百余次森林草原火灾扑救,但这次野生亚洲象监测任务是我从事森林消防工作直面危险最多、记忆最深刻的一次。”
在记录象群动态和追象人资料的同时,伏聪还和宣传组战友搞起了“大象流动科普站”“大象影院”等群众性野象知识科普活动。队员们把拍摄记录下来的象群照片、队员监测象群的观察笔记、网上有关象群安全防范知识整理为一本册子;把有关大象的视频下载下来,在监测点附近的村委会用投影仪进行播放。每天队员8 点从指挥部出发前往监测点,伏聪。每当象群来到附近村庄区域时,伏聪便早早整理好携带物品: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扩音器、笔、本,还有亚洲象宣传科普资料和队员们挨家挨户开展野生亚洲象防范知识科普。当遇到小孩时,他会把象群画册拿出来,一边翻阅让小孩子们观看,认识了解野象有趣的一面,一边孩子们讲解大象危险的一面和防范措施。
遇有空闲,伏聪最大的爱好就是搜集有关象群的各类报道,从中捕捉一些好的新闻点。“我们原本只是想把象群监测好,服务好指挥部。没想到因监测象群而备受关注。有时候,我也在想,各级政府包括我们森林消防员为了大象平安做了很多工作。我会抓住可利用学习时间,服务讲好人象故事。”在伏聪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记录的护象日记和拍摄的野生亚洲象北移安全防范工作影像资料被多家媒体转载发布,让全社会近距离感受到有趣、有爱,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